首页 -> 2008年第6期

大盛魁商号 二

作者:邓九刚



王主动到大盛魁城柜拜见了大掌柜。不仅仅限于礼节性的拜访。两人见面的时候沙王还特别提到过去祁掌柜执掌大盛魁乌里雅苏台分庄的时候,双方曾经出现过的不愉快。沙王说:“我也有对不住大盛魁的地方……”
  “哪里话!”大掌柜赶忙打断沙王的话,“几十年上百年,沙王家族对大盛魁的恩德简直可以说是天高地厚……”
  “我是说为了一匹马。”
  “什么马?”
  “就是祁掌柜的爱骑白天鹅的事情……”沙王说,“我该替我的妹妹向大盛魁道歉的!”
  “哦!原来沙王是在说那匹白马啊!”大掌柜笑了,“这事过去很多年了,我早就忘记了。”
  “对不住了!”沙王诚恳地说,“我们蒙古人对别人的恩德记得清楚,对自己的错误也记得同样清楚。”
  “哈哈……小事一桩!不要再提它了。”大掌柜说,“沙王在屋子里憋了一个多月,今日能够走出来透透风。是多么难得!你要是不介意的话,晚上咱们在宴美园聚聚?”
  沙王直摆手:“使不得!使不得!”
  “为什么?”
  “聂先生一再安顿我。不出一百天不准我沾酒。”
  “这好办,咱们以茶代酒!”大掌柜说,“主要是为了在一起聊谈聊谈。”
  “好吧,就依大掌柜。”沙王说。
  “顺便把元盛德的张大掌柜也请上。还有道台府的张大人……”
  “我也有许多话想对大家说,”沙王颇多感慨,说,“过去只是偏安于乌里雅苏台一隅,对大局不甚了了。在北京的朝廷做了三年,大开眼界,知道了许多事情。”
  “三年里沙王也算是代表朝廷和国家了!”
  “那倒不敢!”沙王说。“不过,换一个角度看事情就不一样,过去我总是不明白俄国人态度为什么那样蛮横。”
  “现在知道了?”
  “只能说是略知一二。”沙王说着情绪激动起来,“是因为我们的朝廷软弱!”
  “是啊!”
  “而且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沙王说,“原来我们大清不论是官员、商人还是像我这样有王爷名位的人,其实大家都只是坐在同一条船上。大清朝要是完蛋了,我们大家就全完了……”
  “是啊,”大掌柜说,“沙王说得真是太对了。”
  两个人谈得十分投机。
  晚上大掌柜为沙王设宴安抚,请了天义德、元盛德等几大商号的掌柜、道台张大人作陪。归化城的官、商如此和睦地坐到一起。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席间沙王主动谈起理藩院恭亲王对俄国人的态度。沙王在理藩院值班三年。对朝廷的许多事情都非常清楚。甚至有许多事都是他亲耳聆听,亲眼目睹。
  “恭亲王难道不知晓俄国人在喀尔喀的事吗?”
  刚刚开席李泰首先把谈话引入正题。
  “当然知道。”沙王说,“只是恭亲王关心的是大清国的外交问题。而不是商业问题。”
  “民乃一国之本,”郭玉说,“商民亦是国之本。大清国若是失去了民生,商民没有了生计。国基还能稳贴吗?”
  沙王说:“这道理我知道,恭亲王也非常清楚。”
  大掌柜说:“现在要紧的是要让恭亲王知道。俄国人瞄准的是归化城!他们无时不在想着把归化城开辟为新的国际商埠,用归化城来代替恰克图。”
  “关于归化城的事恭亲王也知道。”沙王说,“我亲眼看见过俄罗斯公使呈给恭亲王的建议书,上面就明明白白地写着‘希望开辟科科斯坦为新的商埠’,俄罗斯人把归化叫做科科斯坦。”
  “啊!真有这事啊?”
  “不是真的还怎的?”沙王说,“俄国人的要求多着呢,还有开辟新的商道,也就是驼道,从俄罗斯的比斯克入我境内,经科布多到归化城开辟一条新的驼道……”
  “归化成了国际商埠,还要恰克图作甚?”
  “说起人家公使给恭亲王写建议书来,我还有要紧话说!”李泰今日喝了不少酒。说出来的话就不再掩饰。他把脸冲着对面的张道台大声说道,“要我说——在这方面咱们应该向俄国人学习……”
  “学俄国人什么?”
  “学俄国人的官商一家呀!”郭玉说。“你没看见商人一有什么事。俄国那些领事啊公使啊总督啊大臣啊……就连皇帝也一起跑出来帮忙,真的就像是一家人。”
  “是啊……”
  “不对,”大掌柜的目光在每个人的脸上扫了一圈后说。“我们也是一家啊!张道台是官人,沙王是王爷,张大掌柜、郭大财东、许大掌柜和我是商人。我们不也是一家人吗?”
  “倒也是。”
  “可不是……”
  “可是我们和俄国人不一样啊。”
  ……
  整个酒宴场面气氛十分和谐,大盛魁和天义德的两位大掌柜和许大掌柜以及张道台已经俨然是一家人了,沙王就更不用说了,他是郭玉的大兄哥。本来就是一家人。
  关于沙王的事情张道台很是关心,他主动对沙王说道:“我看你就不要再回草原去了,就在归化城住下吧!归化这个地方好玩呢,住惯了你一定会喜欢上这个地方的。”
  郭玉说:“我也这样想。打算买块地皮给哥哥盖处院子!”
  “好说,”大掌柜欣然应允道。“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忙尽管说话!”
  “不客气……”
  从此沙王便滞留归化城。沙王的身影出现最多的地方就是大召前街的烧麦馆塞馨园。塞馨园的门前二十步之内就是著名的御泉井。传说是康熙皇帝的御马蹄子刨出来的一眼井。传说是真是假不知道,但是御泉井水特别地甘甜清冽倒是一点不假。围绕着御泉井开有三十多家茶馆。据常在那里喝茶的食客讲,用御泉井的水泡出来的茶味道就是不一样。可以想见,喝着御泉井水沏出来的砖茶。吃着归化特有的烧麦那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的。常常一喝竟是一个上午,一边喝茶吃烧麦。一边和食友聊谈一些有趣的话题,甚是惬意。那时候归化的烧麦是由茶馆经营的,以喝茶为主,因而称作是喝烧麦。
  沙王初去茶馆时只是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消磨时间而已。沙王想把过去那个做王爷的自己给忘掉了,因此从不愿跟人提起在草原上做王爷和进京做官的事情。从此一个逍遥乐拓、耿直正义、乐善好施的新形象渐渐清晰起来。为归化人所熟悉。
  后来沙王吃烧麦吃得上瘾了。居然对归化这种吃食有了心得。进一步就忍不住进行一番探讨和研究。不巧的是沙王把自己的意见说与茶馆老板,竟遭到断然拒绝:“小店烧麦配置乃是祖上传下来的,不可更改。”
  一句话把沙王给噎得半天缓不过气了。从那次起沙王再也不去塞馨园茶馆吃烧麦了。归化城的烧麦馆有的是!但吃烧麦的习惯已经养成,天天二两烧麦一壶茶。久而久之沙王竟萌生了在归化城开一家茶馆的念头。他和妹妹商量,娜仁花也很是赞同,做妹妹的只是担心哥哥原本是喀尔喀的王爷。是有身份的人。怕他一时放不下王爷的架子。
  沙王笑道:“归化城的人对我已经很是熟悉了,在茶馆那些食友都叫我沙王喇嘛呢!”这也是有因由的,沙王经常出入大召烧香拜佛,是个虔诚的藏传喇嘛教的信徒,号称是召庙外的喇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业余喇嘛。
  娜仁花巴不得哥哥能够生活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和丈夫郭玉商议,同样的担心郭玉也有,做妹夫的更是担心开一家小小的茶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