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园青坊老宅

作者:杨黎光



大少爷还住在这里吗?”
  琪文不懂,就问: “什么叫大少爷?”
  “哦,他姓齐,叫齐社鼎,在家里是个少爷。”
  琪文马上说: “他不是少爷,他是我爸爸。”
  那女人听到琪文这样一说,就仔细端详琪文,然后用手摸了摸琪文的脸说: “像,是像大少爷。”说着就转身走了,走的时候,还一步三回头的。
  那天是个周末,齐社鼎在家。琪文从大门口回来跟他说:“爸爸,门口有一个人找你。”
  “哦?找我,谁呀?”
  琪文说:“不认识。”
  “什么样的人?”
  琪文说:“一个阿姨。她问,有一位齐家大少爷还住在这儿吗?爸,什么叫大少爷?”
  齐社鼎一听,立即起身,他没有回答琪文的问题,却朝大门口飞快地跑去。
  大门口已经没有一个人影。
  齐社鼎认为此人可能是梅香。接下来一整天,齐社鼎都在大门口、园青坊街上和那棵大槐树下徘徊,希望能遇上她。他觉得她会再回来,但是没有。
  不久后的一个周末的下午,齐社鼎从学校回来,走进园青坊大街,远远看见一个女人牵着一个孩子,站在老宅的门口跟路人打听着什么,手还朝着老宅指指点点,那背影极像梅香。于是就急步往前赶,那人经过老槐树,穿过老牌坊,朝观音巷方向去了。齐社鼎急匆匆地追过去,大人和孩子都不见了。虽然齐社鼎不敢确定那就是梅香,但他心里一直在想着:梅香也许还活着。
  他认为,说梅香死了,也许是太太的一个阴谋,目的就是要把他们分开。如今太太死去多年,无法问个明白。他问张妈,张妈说:“孩子,人死不能复生,梅香是死了。就是没死,十几年过去,那也不是当年的梅香了。”
  尽管张妈这样说,齐社鼎心里仍然揣着这个疑团。他企盼着有一天,梅香突然走到他的面前。当年的齐少爷,从情感上,仍然没有长大。
  嚎哭着的谢庆芳突然听到外面人声躁动。是唐秋雁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回来了,怀里抱着一堆毛线,篮子里放着几包盐和几瓶酱油,她满头大汗地叫,叫得整个老宅都听得见:“你们还待在家里?外面都抢疯了!涨价了!赶快去买吧,再迟了就什么都买不到了!”
  这段时间一直都在传着物价要涨,现在恐怕是真涨了。谢庆芳擦擦眼泪,提起菜篮子,上街去了。老宅里的人,几乎都上街了。
  何惠芳也从楼上下来了,手上提着个篮子,急匆匆地往外走。她走到大街上,一看就傻了。几乎所有的商店门前都有人在排队,她不知排哪个队好,也不知道该买什么。队伍里的人都是你挨着我,我挤着你,满头是汗。
  一家布店门口排的人最多,也许因为布是好存放又早晚用得着的东西。何惠芳走到这儿,正犹豫着排不排的时候,忽然看到唐秋雁在跟她招手。原来,唐秋雁把东西放到家中,拿了钱又出来了,这时看到何惠芳就招手让她去插队。唐秋雁就是这样一个热心人。何惠芳挤到了唐秋雁面前,却看到唐秋雁前面排着谢庆芳,她犹豫了。唐秋雁不知道她们刚打架,一个劲地叫着:“快快,插进来,插进来,排在后面就买不到了!”何惠芳仍然犹豫着,唐秋雁一把将她拉了进去。于是,两个冤家对头一前一后挤在了一起。
  “抢购风潮”刚过,开发公司的通知就来了。通知仍然贴在前院的墙上,内容大抵是说,公司充分理解拆迁户的困难,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向85号大院的拆迁户让利。各家的共用厨房和门前窗前的连廊过道,可以折算返还面积,公司将派人重新测量。请各住户自行协商,分清各家使用面积的权限,以便测量。
  汪经理也来了,他对召集人杜媛媛说:“测量队员进入前,各家要分清哪一块地方是属于你家使用的,别人也没有异议,然后再由开发公司来确认测量面积。哪一家协商好了,就先测量哪一家。”
  通知一出,如同一石击起千重浪,这个“浪”不在表面上,而在各家人的心里。老宅里的人,又开始各自打各自的算盘了。
  问题仍然出在同一个现实上,开发公司所说的共用厨房和各家的门前窗前连廊过道可以算各家面积,可老宅里几十年来,从未明确分清这些面积究竟哪块属于哪家。虽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使用范围,但今天要分清具体属于哪家面积,然后在新房上返回,就不是一件小事了,更不能用多年约定俗成的办法去分清。约定俗成本身就是模糊的。现在怎样把它清楚明白地变成白纸黑字呢?
  家与家之间的矛盾似一股暗流在老宅里涌动。
  
  第二十二章
  
  老宅里,家家都在为重新测量的事烦心时,谢庆芳却在为另一件更大的事闹心。这件事在她心里已经好多年了,是她的一个秘密,支撑着她全部的精神世界,甚至与老宅闹鬼都有关。
  这几天,她总坐在床前絮絮叨叨地和齐社鼎说话,好像要把一肚子委屈说给丈夫听。她一会儿很耐心地说,一会儿又很急躁地站起来在床前走来走去,有时贴在丈夫耳边轻轻地问,有时又激动得扳着齐社鼎的肩膀摇。谢庆芳急得眼泪直往下掉,齐社鼎也急,急得满脸通红满头是汗。这几天,齐社鼎的病情又有好转,他能听明白大家的话,也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仍然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谢庆芳束手无策地望着他,然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就去张罗齐社鼎的中饭了。
  齐社鼎病了以后,谢庆芳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部精力都要围着齐社鼎转。喂饭喂水,拉屎拉尿,擦身子,扑爽身粉。齐社娟一再关照,每天一定要给二哥翻翻身,用温水擦擦身子,否则容易长褥疮,长期卧床的病人长了褥疮很难康复。齐社鼎没有病倒时,每晚睡觉前有用热水泡脚的习惯。社娟说这有助于全身血液循环,为了齐社鼎能尽快恢复,谢庆芳每天都用热水给他泡脚。
  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泡脚,是齐社鼎从小养成的习惯,也是他惟一的养生之道,这种保养身体的方式还是父亲对他说的。父亲有一套泡脚养生理论,他说,人,靠一股气支撑着,而气从脚底而起,脚驮着一个人的全身,所以保养脚相当重要。小时候,父亲每晚都用一个杉木桶泡脚,有点头痛脑热,也不去找医生,就让张妈用晒干的艾叶煮水来泡脚,泡出一身汗,睡一觉,第二天就好了。父亲泡脚的时候,也会把小社鼎抱来,将他的两只小脚放在桶里,父子俩一块泡。小社鼎怕烫,就把脚放在父亲的脚背上,父亲就跷起脚趾挠他的脚心,父子俩欢笑着,享受着天伦之乐。
  慢慢地,齐社鼎也养成了每天泡脚的习惯。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每晚睡觉前,都要泡脚。一天不泡,第二天就浑身发酸要生病似的。不知是不是每天泡脚的原因,齐社鼎确实很少感冒。
  这天晚上,谢庆芳和琪文一道把齐社鼎扶到藤椅里坐下,给他泡脚。谢庆芳怕齐社鼎坐不稳,在藤椅的周围塞上枕头,就叫琪文去睡觉了。谢庆芳拿来一个小杉木桶,是齐社鼎病了以后,专门去定做的,直径正好宽松地放进两只脚,深约到膝盖。谢庆芳倒下热水,试好水温,把齐社鼎的脚放进去,在他的膝盖上盖一床小棉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