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园青坊老宅

作者:杨黎光



月的工资还不知道怎么发呢!”
  钱启富关心地问: “我的退休工资不受影响吧?”
  秋主任又低头算他的账: “怎么不受影响,不都在一个锅里。”
  钱启富想想,就说:“那你忙,你忙。”
  秋主任头也没抬就问: “有事吗?”
  钱启富回答说:“没事,在家里闷得慌,出来走走。”边说边上了楼。
  这是一个木楼,当年开古玩店时,二楼是住家的,公私合营后钱启富一家住在店里不合适了,才搬进了老宅。后来,二楼就成了堆放东西的仓库。钱启富上了二楼,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当年军代表送来的那个旧木箱,从上面积着厚厚的灰尘就知道,这个箱子从来没有人动过,箱子上还挂着一个锈迹斑斑的老式铁锁。
  他回到一楼,正欲开口和秋主任说,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要再想想,三思而后行不会坏事的,还要和黄先生商量商量。
  一转身,钱启富背着手走了。
  就这天,程基泰终于在迎江宾馆门口把黄瀚浩等回来了。
  他坐在宾馆门口,看见一辆小车上下来一个人,像是黄瀚浩。走近一看,果然没错。程基泰像吃了兴奋剂一样,远远地就叫了起来:“黄先生!黄先生!”把宾馆大厅里的人吓了一眺。
  黄瀚浩一回头,见是程基泰,也有点惊讶:“程先生,是你?”
  程基泰兴奋得语无伦次: “哎呀,黄先生,可把你等回来了,可把你等回来了。”
  黄瀚浩仍然是莫名其妙地:“等我?”
  程基泰说:“是呀,等您。不仅仅是我等您呀,市里、区里、街道办都在等您,等不到您,我都无法交待了。”
  一席话更让黄瀚浩莫名其妙了,他办好人住手续,拉着程基泰进了房间。
  在黄瀚浩的房间里,程基泰把这段时间找投资项目的情况,一一地向黄瀚浩说来。他说得很急,本来就夹生的普通话里冒出来许多宜市方言,黄瀚浩听得似懂非懂。
  最后,程基泰把市里、区里领导对他说的话,又重复给黄瀚浩听: “现在国家改革开放,正在大搞经济建设,市里、区里都有项目等您选择。您看各级领导对您多重视。”
  黄瀚浩这才听明白了,他哈哈大笑起来,说: “我对投资没有兴趣。”
  现在轮到程基泰惊讶了,他眉毛鼻子都挤到了一起,问:“您没有投资兴趣,来宜市干什么?”
  黄瀚浩说: “我听程小姐说,宜市历史上是徽商云集的地方,我对古玩有兴趣。”
  程基泰不解: “都说玩物丧志啊,为人不能不务正业,我就是一生都没有务正业,所以才身无一技之长。”
  黄瀚浩笑了: “这就是我的正业。”
  程基泰有点生气了,他说:“您这样,也对不起介绍您来的我女儿程小姐呀!”
  黄瀚浩听到这儿,眯着眼睛看着程基泰,想了想说: “您真的不知道,程小姐在香港干什么?”
  程基泰说: “她不是在学做生意吗?”
  黄瀚浩把门关上,放低了声音对程基泰说:“我还是明了告诉您吧,程小姐是偷渡去的香港。偷渡,你懂吗?就是非法进入香港。她在香港没有合法身份,随时都会被警察抓住遣送回来的。”
  “啊?偷渡?遣送……”程基泰一下子掉到云里雾里了。
  
  第十二章
  
  一早,张和顺穿上制服,提上那个黑色公文包,准备去上班,钟贵珍也跟着一块出门。开门时,房门发出“吱呀——”一声叫唤,张和顺吓了一跳,他觉得今天这房门叫得有点怪,于是把伸到门外的脚收回来,小心翼翼地关上房门,戴上老花镜把房门上上下下看了一遍。这是一扇杉木门,约有一寸厚,对开,由六块杉木板拼成。由于年代久远,板与板之间已有小小的裂缝,露出里面连接木板的篾签。从门上露出的木纹来看,当年门并没有油漆,而是用桐油油过,这也是徽式民居的一种特色,朴实无华,视觉上不追求奢华。张和顺看了半天,没有看出门上有什么异常,连个新鲜的伤痕都没看到。他又仔细地观察房门的木轴,把站在身后的钟贵珍弄得紧张兮兮的。老宅的门都是木轴,由于缺少润滑发出摩擦声,是常有的事。只是最近老宅闹鬼,人人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张和顺没有发现门轴有什么异常,就对钟贵珍说: “你先去上班吧,我给这门轴上点油。”
  钟贵珍不敢迟到,就匆匆地出了门。
  钟贵珍走了以后,张和顺就到厨房里倒了一点菜子油抹在门轴上,再开门时,果然就不响了。他这才放心地拎起公文包出了门。
  张和顺一出门,就碰上了钱启富,虽然两家人心存芥蒂,但见了面还是要客气两句的。钱启富先开口:“张所长,上班?”
  张和顺也客气地说: “老钱,出去呀?”
  钱启富笑笑说:“是的,是的。”
  张和顺早已耳闻钱启富在倒腾古玩,他觉得这件事是不合法的,就话中有话地说: “老钱啦,退了休比上班还忙嘛。”
  钱启富说: “我哪里有所长忙。现在市场这么乱,过去投机倒把是违法的,现在个体户哪个不投机倒把,够你们工商所忙的啦!”
  说话间,两人已经到了老宅的大门口。门口的石礅上坐了一个人,见钱启富出来就站起来了。钱启富退后了一步对张和顺说: “张所长,您先走,我还有点事。”
  走出大门后,张和顺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钱启富和门口的那个人指着手上一件东西,神神秘秘地在那里讨论着什么,那人黑黑的像个从乡下来的农民。
  钱启富确实比上班时还要忙,前些日子和黄瀚浩一起下乡,已经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网络,现在他已经不需要辛苦地往乡下跑,乡下有人愿意帮他找“东西”然后送到城里来,由他鉴定定价收购。昨天有一个人,帮他收了一枚据说是清代著名金石大家邓石如刻的印章。钱启富精通的是玉,印石只略知一二,但印文就不太懂了。这枚印章是否是邓石如刻的他鉴定不出来,但昨天晚上在灯光下仔细地观察这块印石,觉得有点像福建寿山出的田黄石,因为这块黄色的石头里,隐隐透着像萝卜丝一样的纹理。他记得,这是田黄石的特征。田黄石是非常珍罕的印石,明清以来,一直是皇帝,尤其是康熙、乾隆用于刻印玺的印石,过去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他把这枚印章用杆秤称了称,重整整四两,如果真是田黄石,还确是价格不菲。
  今天早上,钱启富就是准备去找他的一个熟人,是刻印章的书法家,想请他帮着鉴定一下,看看这枚印章到底是不是田黄石,然后再和乡下来的人谈价。
  可一走到门口,竟然看见那个乡下人在大门口等着。乡下人姓傅,钱启富低声问: “老傅,怎么这么早就来啦?”他不愿让还没有走远的张和顺听见。
  老傅说:“老钱,乡下有事,我急着要回去,这枚印章你如果要,就收下。如果不要,我就带走了。”
  钱启富说: “这么急?等到中午行不行?”
  老傅说: “等到中午就没有回去的长途车了,我家里真有急事,要不,我下次再带来好不好?”
  钱启富心想,下次?要是让人看出这是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