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园青坊老宅

作者:杨黎光



仿造的。”
  钱启富心里明白,却故意问他:“您说的是那些花瓶?”
  黄瀚浩说: “是的,这几家虽然摆了那么多花瓶,但没有一个是真品。”
  钱启富笑笑,说: “这些人家都是供人游览的参观点,那些花瓶都是从市场买来充数的。”
  黄瀚浩回头望着他: “哦?那您为什么不制止我一个一个地去看呢?”
  “黄先生别急,反正是来玩的嘛。”
  黄瀚浩忙点头说:“对对对,是来玩的,多看看,多见识见识,这里是徽商故里呀。”
  晚上,两人住在县委招待所,条件当然比迎江宾馆差多了,可黄瀚浩好像并不太在乎。
  经过两天的参观游玩,钱启富认定这位黄先生来这里绝不仅仅只是玩玩,他感到也许黄先生和自己以前干的是同一行,就想和他谈谈。但黄先生好像很累,早早睡了。钱启富决定明天露一手给黄先生看看,最好能找到一两样好东西,让黄先生更加器重自己,他希望能成为黄先生的合伙人而不是导游。
  第二天参观中,钱启富发现很多东西确实都是假的,那些花瓶连民国的都不多,更甭说明清官窑的东西了。徽商没落几百年了,再大的家业也会坐吃山空。当年,富可敌国的大徽商胡雪岩没落以后,杭州城里几百万两银子造起来的豪宅,后来十万两就卖了。古徽州只是徽商的故里,他们在外面赚了钱,就拿回家乡来造房子,购田地。他们没落了,家乡的东西还留得住吗?又经过好多代后人的折腾,真正的好东西都卖得差不多了。自己当年就和父亲一道,无数次来徽州收古玩。
  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把古玩当“四旧”,也毁坏了一些好东西。钱启富想,现在如果还有好东西,那可能一是传家宝,或知其价值者深藏着,轻易不会拿出来的;二是那东西主人不认识,不懂,随便放在什么地方。如果属于后者,被人发现,古玩界把它称为“捡漏”,那是梦寐以求的事。能不能碰上,全看运气了。
  第三天,钱启富领着黄瀚浩往山里走,去一处深隐在竹海里的古村落。这里交通很不方便,外人很少进来。
  一进村口,就是一个残破的石牌坊。看到有外人进来,很多小孩围上来看稀罕。从这个村口的石牌坊,再看村子里那些虽然已十分残破,但仍然很有气派的大房子,就知道这个村子里不仅出过有一定实力的徽商,还曾有亦商亦官人家。
  钱启富和黄瀚浩两人进到一户人家讨水喝,发现院子里养着一群鸡,鸡食钵竟是一个大海螺。黄瀚浩没有怎么在意,钱启富却开始留心了。这里是闭塞的山区,哪来的海螺?这个海螺大到可以做鸡食钵,就算在海边也是个稀罕物,一定是当年屋主人从外面买回来的。一他的后人把它当成鸡食钵,说明他一定不懂,那么家里会不会还有好东西?也许因为屋主人不懂而可以“捡”到一个大“漏”呢?
  进到厅堂,钱启富看到残破的条桌上,有一个花瓶,花瓶里插着一束野菊花。钱启富走上前,假装看花把那花瓶斜过来看了看瓶底,看到“大清康熙年制”几个蓝色的字。钱启富一眼就看出这是精品。黄瀚浩也注意到这花瓶,钱启富示意他看看瓶底。这时,屋主人回来了,是一个质朴的老农,身后跟着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见家里来了客人,虽然是游客也很高兴。
  钱启富夸那花瓶里的花说: “哎哟,这野菊花真漂亮,黄得这样艳,在城里很难看到的。老伯伯,打扰了,我们进来讨口水喝。”
  老农很热情地说: “我这小女儿就叫菊花,秋天生的,自小就是喜欢花。这花是她从山上采来的,一个农家的孩子不好好耕田,尽去摘什么花。”然后喊到, “菊花,赶快去给客人烧水。”看得出,老农喜爱这小女儿。
  菊花姑娘也很大方,别人夸她的花漂亮,她很高兴,就说:“客人要是春天来,漫山遍野都是映山红,一层一层的,那才叫好看呢!”然后转身进了厨房。
  乘姑娘烧水的时候,钱启富对黄瀚浩使了个眼色,跟着姑娘进了厨房。
  黄瀚浩掏出香烟,给老农递上一支,说:“老先生,祖上好像是大户人家?”
  老农用竹根做的烟袋,抽自己种的黄烟。见客人递来一支香烟,就接了,然后把它插在烟袋上,说:“是呀,祖上在扬州是盐商,这家业就是那时候置下的。后来清政府放开‘盐引’ (运销食盐的专营权证),做盐生意的人太多了,钱就赚不到了,家道慢慢就中落喽。”
  黄瀚浩说: “这房子真的是大哟,在当地恐怕也是数得着吧?”
  老农说:“那是,当年方圆几十里,都能看到我们家的马头墙。听同志的口音,好像不是我们安徽人。”
  黄瀚浩说: “是,我从广东来。”他没说自己是香港人。
  这时,钱启富在厨房里又发现了好东西。灶台上有一对盐罐,-眼就看出是个“老东西”,盐罐是青花的,罐上画着许多小孩子在戏闹,盐罐上面有盖,还很完好。钱启富知道,这两个瓷瓶叫“将军罐”,罐上画的叫“百子图”,不用看罐底,他就知道这也是清康熙官窑烧制的。
  钱启富不动声色地从厨房里出来,边走边左看看右看看,好像对这老宅子很感兴趣,他对老农说:“老伯,这么好的房子,该修一修了。”
  老农叹了一口气,说:“如今全靠种田,哪有钱修这大房子。不是现在要修,在民国的时候就该修了,可家里哪拿得出来那么多的钱修房子哟,同志,不怕你们笑话。”
  这时,姑娘把水烧好了,泡上本地出的毛峰绿茶端上来。大家喝着茶,钱启富一个劲地夸这茶叶好。
  老农说: “都是后山上自家茶园里采的。”
  喝完茶以后,钱启富要付茶钱。老农坚决不收。
  钱启富说: “不收茶钱,那我们就买一点茶叶。”
  老农一听很高兴,马上叫女儿去拿。女孩拿来一个铁皮桶,里面装的都是新鲜的茶叶,用黄草纸封着口。钱启富打开铁皮桶看了看,然后说, “这一桶茶我们都买了,要多少钱?”
  老农说, “这一桶大概有五斤,十块钱一斤,你们给五十块钱吧。”
  钱启富说:“老伯,我们今天有缘分,这茶又好,给您八十块,我们连这桶一块拿走了。”说着,就示意黄瀚浩掏钱。 钱启富转身对那姑娘笑,说:“姑娘,我的朋友喜欢你摘的这些菊花,可以给我们带走吗?”
  姑娘说:“行,山上多得是,我带你去采吧。再过一段时间天气再冷一点就没有了。”
  钱启富转身把条桌上的花瓶抱在怀里说:“我们黄先生就是喜欢这花,不过广东很远,要是把花带回去没有这花瓶也干死了。老伯,干脆您把这花瓶也卖给我们吧。”
  老农想了想说: “这花瓶不能卖,是祖上传下来的,从我小时候就放在这儿了,一天看不到就好像少了什么。再说,这孩子就喜欢花,你们把花瓶买走了,她再采花回来往哪儿插?”
  钱启富说: “你可以去买个新的,更好看的。我们多给你一点钱,好不好?”
  老农低头想了想,坚决地说:“不好,还是不能卖。等我们买了新花瓶再说吧,毕竟是个老东西,不能说卖就卖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