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园青坊老宅

作者:杨黎光



个平时在自己面前循规蹈矩的人被警察带走了,不弄清楚她觉得是自己的失职。钱启富被带走后,她一个下午都在到处打听钱启富的事,最后才打听到跟一个什么港商,还有文物有关。丁主任就觉得事出有因了,钱启富旧社会就是开古玩店的。
  她连晚饭都没吃就来到老宅,把情况告诉朱银娣。
  没等朱银娣开口,丁主任就说: “你们家老钱是怎么回事,听说是倒卖文物?”
  朱银娣一听就明白了,她马上想到这段时间钱启富带回来的钱,想到床下那两个钱罐子。
  朱银娣问: “丁主任,我家启富现在关在哪儿?我可以去看看他吗?”
  丁主任说:“好像还在市局。你是家属,去问问办案人员让不让你们见面。”
  朱银娣马上就去了市公安局。公安局机关里的人早已下班了,灯火通明的地方是治安大队和刑警大队。带走钱启富的警察既不是治安大队的,也不是刑警大队,而是经保科的。经保科办案的方式和刑警大队不同,他们办案没有侦破刑事案件那样急,何况带钱启富是协查案件。钱启富的事还没有弄明白,不能关到看守所里去,就临时关在刑警大队的羁押室里。
  朱银娣在传达室里打听钱启富关在哪儿。值班的是个退休警察,看上去像一个进城打工的农民。他戴着一副老花镜,在登记簿上翻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个叫钱启富的,于是就告诉朱银娣没有这个人。
  朱银娣不甘心,乘人不注意就朝着灯火通明的地方去找。刑警大队的临时羁押室就在公安局院子的旁边,那儿也灯火通明,这时正好抓了几个斗殴的人,送往临时羁押室。朱银娣跟在后面走到羁押室的门口,一眼就看到钱启富靠在羁押室的大铁门旁边,眼睛苦巴巴地望着外面,满脸都是油汗。
  这个情景让朱银娣受到很大的刺激。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的家,躺在床上,整夜无法入眠。没有钱的时候,虽然全家受穷,但日子过得还太平,如今刚有了一点钱,钱启富就去坐牢了。钱,有什么用?
  朱银娣流着眼泪在心里说,我不要钱,我要丈夫,我要过太平的日子。
  这时,朱银娣又听见门响了一下。她没有起床,而是抄起一把扫床的扫帚,猛地朝着门扔去。
  天刚麻麻亮,一夜没睡的朱银娣起床了。她也不开灯,第一件事就是摸黑钻到床下,把地板下那两个钱罐子搬了上来,把里面的钱全部倒在床上,一五一十地数起来,数完一遍再数一遍,没错,两次的结果都是八千七百二十九元一角二分,还有一部分押在货款上了。朱银娣心算了一下,大概总共有一万五千多元,她从孩子们的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把余款七千元,写了一张欠条,然后连同床上的钱,全部结结实实塞到两个罐子里。
  然后,她认真地梳洗一下,就坐在床前等天明。
  时钟终于指向七点半,朱银娣出门了,怀里一左一右抱着两个钱罐子。
  朱银娣又来到公安局,她朝那个临时羁押室走去,在门口被那个传达室的退休警察拦住了:“喂喂,又是你呀。昨天晚上不是已经来过了,我说了没有你要找的人。”
  朱银娣头也不回地说:“有,有,就关在前面那个房子里。”
  传达一听关在临时羁押室,更不让她进去了:“等等,等等,你以为这是什么地方?想进去就进去?”
  朱银娣站住了,回头说:“什么地方?我怎么不知道,公安局,关着我丈夫钱启富,我当然要进去,我去自首!”
  经保科的一位副科长这时正好经过,听到“钱启富”三个字,又听到“自首”,马上就喊住了朱银娣: “喂喂喂,你是钱启富什么人?”
  朱银娣扭头一看,是一个穿着警服的人,有警徽,戴警帽,就说:“我是钱启富的老婆,我叫朱银娣。”
  “你来自首什么?交待什么问题?”副科长问。
  朱银娣听这口气像是个负责的,就问:“您是……”
  副科长说: “我是负责钱启富案子的。”
  朱银娣舒了一口气,她将怀里两个瓦罐朝经保科副科长怀里一塞,说:“来,都给你。”
  副科长不知道瓦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本能地往后一让,两个瓦罐就落空了,掉在传达室门口的水泥地上。“啪啪”两声,瓦罐摔得粉碎,瓦罐里的钱撒了一地。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使钱启富成为万元户的是程基泰,让钱启富一夜间变为阶下囚、所有的钱都化为乌有的也是程基泰。
  听到黄瀚浩讲了女儿在香港的真实经历,程基泰既对女儿牵肠挂肚,又产生一股莫名的怨恨,但又不知道怨恨谁。怨恨黄瀚浩?没道理,不是黄瀚浩害了女儿,只是他说出了真相。当然,说出真相,有时也是很残酷的。黄瀚浩走后,女儿一直没有消息,又联系不上,程基泰心中的焦虑,变成了更大的怨恨。就在这时,他发现了钱启富有那么多的钱。
  一个刚退休的对眼,哪来的那么多钱?一堆一堆的,天天都在数!难怪钱启富和黄瀚浩缠在一起,偷偷摸摸的总在回避自己,原来是他们之间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这钱,准是黄瀚浩给的,但为什么黄瀚浩给他那么多的钱,而没有给我程基泰一分钱?
  程基泰把头都想疼了:黄瀚浩是个商人,而且通过几次接触,感觉到他还是个精明的商人,绝不是一个慈善家,不会无缘无故地给钱启富钱。如果他是慈善家,应先给我呀,我家里的经济状况比钱启富家差多了,何况,是我女儿介绍黄瀚浩来宜市的。
  黄瀚浩会无缘无故地给钱启富钱,而且给那么多,这里一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程基泰突然想到,黄瀚浩是做古玩生意的,钱启富旧社会是开古玩店的。程基泰脑袋一大:他们莫不是在悄悄倒卖文物?
  这还不是程基泰要告发钱启富的原因。程基泰首先想到的是,倒卖文物是犯罪。如果案发了,钱启富认识黄瀚浩是我介绍的,必然会把自己牵连进去,到那时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程基泰觉得自己只有一条路可选择,那就是报案。由公安局去查,查出来是,自己可以撇清责任;查出来不是,自己也好放心。女儿在香港,总要回来,自己不出事,女儿回来还有一个窝,自己出事了,女儿可能就永远不回来了。
  程基泰在公安局门口徘徊了很久。每一次鼓足了勇气朝公安局大门走去,走到旁边就莫名其妙地拐了个弯,又走回来。想了半天。再朝公安局大门走去,走近了,又绕开了。程基泰最后决定,还是写一封检举信,当然是匿名的。
  检举信转到了经保科,尽管信中检举的内容写得清楚明白:倒卖文物。如果属实,当然是一桩重要的案件。但,检举人是匿名的,也没有提供人证物证,只说怀疑。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经济领域里很多事情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以内部经济保卫工作为职责的经保科,也弄得焦头烂额。这封检举信并没有引起他们特别的重视,只是决定先了解一下情况,他们从迎江宾馆保卫科了解到,港商黄瀚浩已经走了多日。找不到港商黄瀚浩,就找一下钱启富吧,到园青坊居委会一找丁主任,丁主任就直接领着警察到了钱启富的家,把钱启富带走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