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园青坊老宅

作者:杨黎光




  他突然想到,今天和四斤儿提了“狐仙”的事,是不是犯忌触霉头了?
  这几天,齐社鼎的病情有所好转,已经能说简单的话了,要吃、要喝、要拉,但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谢庆芳盼着齐社鼎能早日开口说话。
  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齐社鼎就放在旁边。谢庆芳边吃饭,边和女儿琪文拉家常。儿子结婚了,在丈母娘家吃。这天,齐社娟回家比较早,就来给哥哥打针,打完针谢庆芳就留她吃饭,这段时间姑嫂俩关系特别融洽。
  谢庆芳问齐社娟: “你哥什么时候才能说一句完整的话?”
  齐社娟望着坐在藤椅里的二哥说: “脑溢血恢复起来确实很慢,有的病人好多年都不能说话。”
  谢庆芳听后放下筷子,不由自主地叹了一口气。
  齐社娟又宽慰谢庆芳说: “也有的病人恢复得很好,很快能像以前一样说话。二哥病情不算很重,我们再耐心地等吧。”
  吃完饭,齐社娟回她的房间去了,谢庆芳在厨房里收拾碗筷,只把齐社鼎留在桌旁。
  昏暗的灯光下,齐社鼎像个弱智儿童一样,一个人在那儿咂吧着嘴,津津有味地嚼着嘴里残留的食物。几粒饭沾在嘴角上,汤汁也淋在衣服上,谢庆芳在他的胸前围了一件旧围兜当做餐巾。琪文帮着妈妈收拾好桌子以后,就端一盆热水,仔细地给父亲洗脸。洗着洗着,琪文眼睛就湿润了,好端端的父亲突然变成这样,一行清泪从她那消瘦的脸上流了下来。
  在齐家,最心疼齐社鼎的就是女儿琪文。她觉得父亲很可怜,长年累月一个人在乡下教书,每周才回来一趟,母亲谢庆芳总有一些琐事和父亲唠叨吵闹,再就是说家里钱不够用。父亲几乎是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交回家里。记得有一次,父亲回学校时都没钱坐车,还是从琪文这儿要了五角钱,父亲在家话也不多,除了弄一弄那盆腊梅,常常一个人坐在那儿发呆。在家里,父亲最喜欢的是琪文,再有时间就去看看张奶奶,他看张奶奶时还悄悄的,不想让母亲知道,因为母亲总怀疑父亲塞钱给张奶奶,其实父亲口袋里哪还有钱。
  琪文和母亲总不能交心。谢庆芳长年累月操持着这个家,也很辛苦。但她琐碎,成天忙忙碌碌的不知在干什么,总有一种心不在焉的感觉。还有,琪文心里一直装着一件事,不敢跟别人说。
  有一天,琪文闹肚子,夜里起来蹲马桶,蹲着蹲着,突然听到房门响。琪文竖起耳朵,是谁深更半夜到我家来了?只听见进来的人轻声关门,踮着脚走路。父亲不在家,外面房间里睡着妈妈,琪文的心一下提了起来:是小偷?!她悄悄起身,从门缝里往外看,见从外面进来的人是妈妈谢庆芳!妈妈深更半夜的跑到外面干什么去了?琪文想不明白,也不敢往深里想,一直把这件事装在心里。
  最近,厂里有一位男青年对琪文表示了爱意,琪文对他印象也不错。但她知道他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主要的是没有房子。琪文很痛苦,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跟母亲说,因为她知道,每次和母亲谈她个人的事,母亲首先会问对方家里经济条件怎么样,如果不好,不管男孩怎么优秀她都会反对,这是母亲最基本的标准。父亲如果不病,琪文想跟父亲商量,可现在父亲是这个样子。琪文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
  现在只有一个人可以商量,那就是楼上的成虎。琪文知道成虎哥哥很关心她,可这个问题还得母亲说了算,所以,这些日子琪文心事重重的。
  这时,谢庆芳从厨房里忙完出来了,她和琪文一道把齐社鼎扶到床上,就出去了。
  老宅里各家各户这个时候差不多也都吃完饭了,除了孩子们要做作业,大部分人都围在电视机前。这段时间,大家看电视的时候好像都有点分神,眼睛注视着屏幕,耳朵或多或少关注着门外的动静。
  七妹看了一阵电视,就催促着小三子去睡觉:“时候不早了,明天还要上学,洗一洗,睡觉吧。”
  小三子问:“妈,我睡哪张床?”
  四斤儿说: “睡哪张?睡小床去。”
  小三子悻悻地爬到小床上睡觉去了。
  四斤儿问七妹: “你看到我那只鞋了吗?”
  七妹已经哈欠连天了,问: “哪只鞋?”
  四斤儿说: “昨天穿的那双鞋,今天早上只剩下一只了,另一只怎么也找不到。”
  小三子听见了,从小床上爬起来,说:“爸,你让我到大床上去睡,我告诉你鞋在哪里。”
  四斤儿恍然大悟:鞋,让这小子收起来了。他立即跑到小床边,冲小三子屁股就是一巴掌:“说,把我的鞋藏哪儿啦?”
  这一巴掌让六岁的小三子明白了,不能说,一说挨打更多。他“哇”的一声哭了: “我不知道,你到床下去找找。”然后把头蒙在被子里睡了。
  四斤儿爬到床下,找到了那只旧鞋。
  四斤儿爬到床下找到他的那只旧鞋,身上又出汗了。他对七妹说:“你先睡,我到外面去透透凉。”
  四斤儿推开房门走到厅堂里,一手拿着一个大号的搪瓷缸,里面泡着浓浓的粗茶,一手拿着一个小板凳。他将板凳放在天井边,转身掩上了房门,刚刚坐下,忽然吹来一阵穿堂风,吹得他打了一个寒噤。
  这时,深藏在老宅屋角、墙根、地下的各种虫子,好像一下都从盛夏闷热中醒来,拼命表现着自己生命的力量,组成了夜晚的合唱,此起彼伏,非常热闹。
  可老宅里能欣赏的人却很少,杜媛媛就嫌吵得慌。四斤儿听见杜媛媛打开窗户,往外泼了一盆洗脸水,但虫子的叫声也只是停歇一会儿,就又欢唱起来。
  四斤儿自小喜欢听这种声音,而且被它所陶醉。现在他处在半下岗状态,工资虽然有保证,奖金越来越少,日子就显得紧巴巴的。四斤儿听着虫子的叫声,心里在琢磨怎么挣一点钱来贴补越来越高的物价。
  四斤儿不能像杜媛媛那样去倒腾旧西装,那要本钱,四斤儿没有,就是有一点小积蓄,他也不敢随便投到生意上去。四斤儿是个工人,习惯于出力气挣汗水钱,虽然累,但没风险。现在厂里效益不好,每天出一样的汗水,甚至更多的汗水,收入却在减少,他得去找另外的赚钱方法。
  一段时间以来,四斤儿下班后一直在外面兼工。四斤儿钳工技术好,很受工厂欢迎。社会上有不少校办工厂、乡办工厂,缺少熟练的技术工人。这些新型的经济实体,收入和分配机制都比国营企业灵活,但他们一时很难招到熟练的技术工人,于是就把眼睛盯着国营企业。国营企业熟练的技术工人多,但是这些老大哥是不愿意调到集体企业去工作的。后来,校办工厂和乡办工厂就想到一个办法,请国营企业熟练的技术工人业余兼工,拿第二份工资。这样很多国营企业的工人就愿意干了。多拿一份钱,还不影响自己的铁饭碗,何乐而不为?四斤儿也不例外。
  干着干着,这些集体性质的工厂出现了两极分化,一部分渐渐办不下去了,一部分却越干越大。干不下去的雇不起兼工了,干得好的则希望有固定的熟练工,由于他们待遇优厚,也招进一些熟练的技术工人,对四斤儿这样的兼工,需求就不大了。
  这几天他每天下班后就在外面闲逛,想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