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双手合十

作者:赵德发




  明若大和尚将两幅字都铺到桌面上,一边看一边说:“你看,内容同样的两幅字,却迥然有别。前者满带狂狷之气,后者尽显猥琐之态。佛祖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怎么啦?”慧昱急忙叩一个头,向大和尚诚心忏悔。他忏悔自己不该饮酒,不该去石钵庵找孟悔,不该去网吧玩游戏。讲完,又请求大和尚给他处罚。
  大和尚听罢,微微一笑:“哦,你犯戒还不止一次。虽然犯的都是遮戒,不像杀、淫、盗、妄语那么严重,但毕竟是犯戒。要论起比丘戒律,论起学僧守则,你也真该受到处罚。可据我了解,你入校以来一直是品学兼优,现在为何突然连连犯戒?”
  慧昱沉默片刻,便将觉通因家中有钱,将要去芙蓉山当住持,自己一气之下也想堕落的事统统讲了。大和尚听罢沉吟片刻,点点头道:“怪不得。怪不得。可你去堕落,烦恼解除了吗?”慧昱摇摇头:“不,烦恼更重,感觉自己已经进地狱了。”大和尚笑了:“就是嘛。咱们凡夫众生,在起心动意的一念之间,即具八万四千烦恼,更何况你将念头付诸行动!”慧昱说:“可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像觉通那样,学修俱差,戒行不净,却因为家里有钱就能去当住持?”大和尚冷笑一下:“这样的事情在今天不足为奇。佛教本来就处末法时代,再赶上当今的经济大潮,什么样的怪事也出来了。我猜想,觉通的父亲投资芙蓉山,不只是让儿子当住持,他还有借这山这庙赚钱的意图。”慧昱点头道:“是这样。可是,佛怎么能成为他们的赚钱工具呢!”大和尚说:“今天,赖佛发财者大有人在,教外有,教内也有。尤其是教内那些狮虫,借佛敛钱,腐化堕落,实在令人发指。”慧昱说:“我原来住的通元寺就是这样。”大和尚叹息一声,然后道:“我早已听说了。法泽老和尚是修为非凡的当代高僧,他经营多年的通元寺是一个道风纯正的禅宗丛林,现在那儿却成了铜臭味弥漫的地方,真是佛门之大不幸。”慧昱焦躁地说:“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呢?”大和尚说:“怎么办?咱们从双手合十做起。”
  慧昱不解:“双手合十?”
  大和尚说:“对。咱们佛教徒平日最多的动作就是双手合十。可你知道它的含意吗?”
  慧昱摇摇头:“不知道。”
  大和尚说:“双手合十是古代印度人的礼法。他们认为,人的右手是圣洁的,左手是不净的。把两手合在一起,就代表了人的真实面貌,代表了世界的本相。我们双手合十,就是要明白人是复杂的,世界也是复杂的。”
  慧昱瞪大眼睛道:“原来双手合十的来历是这样!它是不是也代表了佛教界的复杂性?”
  大和尚笑道:“当然。莲花的下面便是污泥,清静庄严的背后是无尽的烦恼。”
  慧昱点点头:“真是这样。可是,光明白了这复杂性就行啦?”
  大和尚摇摇头:“不,双手合十还有一层含意:十指并拢表示‘十界互具’,左右手相合表示‘境智二法’。十界你是知道的,就是六凡四圣。你明白了人在十界中的位置,那么你就明白了人的可悲可怜,也明白了你的修行目标和努力方向。而你的修行,你的努力,都与‘境智二法’有关。境是你的心所游历、所攀缘的境界,智是你勘破境界、修证佛法的智慧。所以,这一含意讲了目标,也讲了手段。总之,你认识了人的复杂性,世界的复杂性,以及佛教界的复杂性,应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勇猛精进,自度度人,做一个真正的佛家弟子!”
  大和尚的开示如醍醐灌顶,让慧昱的心境豁然开朗。他千般庄重万般虔诚地双手合十,在那里久跪不起。
  等再睁开眼睛,大和尚已经不在跟前,只有侍者立在书案旁边。侍者抄起案上的一幅字说:“大和尚送你的,快拿上走吧。”
  慧昱接过条幅,只见上面是大和尚用柔中带刚的行书写的联句:
  
  慧染芙蓉 灵机悟透拈花旨
  昱照飞云 正法流芳继有缘
  
  慧昱向里屋再三顶礼谢过,便退出方丈室,出了法海寺。离山门远了,他到路边坐下,展开那幅字仔细观看。他惊喜地发现,原来在这联句中,竟然嵌上了他的名字。而他的名字又和“芙蓉”、“飞云”相连,这是什么意思呢?慧昱想了想,便明白大和尚是让他毕业后去芙蓉山飞云寺,去干什么?当然是希望他“灵机悟透拈花旨,正法流芳继有缘”。
  可是,觉通要去那里作住持,我实在不愿和他同住。
  不,还是要去。不然的话,佛门名声就让觉通给败坏了。既然觉通曾说让我过去,那我就去以身作则,弘扬正法,在怡春市那块地面续佛慧命,让当年迦叶看见释迦牟尼拈花而发出的微笑在那儿变成连天的花海!
  慧昱叠起条幅,站了起来。这时,日薄西山,暮霭沉沉,满山绿树中露出的一处处佛殿寺塔都显出异样的色彩,而经声梵唱,钟鸣鼓响,此时早已随绚丽的晚霞溶入无尽的虚空。
  慧昱噙一包热泪,任山风鼓动着僧衣,在那儿站了很久很久。
  
  第六章
  
  慧昱去石钵庵找孟悔的时候,孟悔正在法堂听宝莲师太讲戒。她坐在绣有莲花的明黄色蒲团上,坐在十二位比丘尼、四位沙弥尼的后面。与她并排坐着的,则是另一位还没剃头但准备出家的华云居士。
  石钵庵每天都有两个小时的学戒课。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每天一条,讲一遍就是一年。向比丘尼讲戒,按古制是不准尚未受具足戒的沙弥尼和居士们听的,但宝莲师太实行改革,每次都让她们旁听。她的理由是,这两类人以修道见习生的身份踏入道场,就要预先学习比丘尼所应具足的种种戒规,不能以为只要持好十戒即可。戒律那么多,需要长期熟悉、牢记并养成生活习惯才行,不然的话,等来日成了真正的比丘尼,犯了戒律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去保持戒体和威仪?
  师太今天讲的是“单提法”第一百三十五条:“度俗敬恚戒”:“若比丘尼知女人与童男、男子相敬爱,愁忧嗔恚女人,度令出家受具足戒者,波逸提。”她说,出家人一定要戒行清净,去欲绝累。如果出家之后还和男人恩恩爱爱,藕断丝连,那你就还俗追求你的爱情好了,不要在寺院过半僧半俗的生活。另外,出家人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你整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怨这怨那,火气十足,那你就没法安心修道。这两类人都不能受具足戒,因为受戒之后很可能破戒。作为比丘尼,一定要对这两类人考察清楚,不能让她们蒙混过关,不然的话,你就要承担责任,就要波逸提——忏悔。
  这些话对孟悔来说,可谓句句惊心。她刚到石钵庵的时候听依止师讲过沙弥“十戒”,已知道出家后便不能再和男性有感情纠葛,但她没想到如果度这样的人出家受戒,也违犯戒律。唉,当尼姑还有这么多的讲究!
  孟悔从内心承认,她出家的动机本来就不纯。年前她风尘仆仆来找慧昱,却在佛学院扑了个空,人家说他早已走了。那天下午,她万般愁苦地在佛学院外面的路边坐着,心想到底怎样才能见到她日思夜想的慧昱,恰巧两个年轻尼姑从她身边走过,这一下让她有了主意:我如果当了尼姑,不就可以长住叠翠山,经常见到慧昱了嘛!想到这,她立即提着包,追上了那两个尼姑,向她们讲自己也想出家。尼姑说,出家的事我们决定不了,但我们可以带你去见方丈。就这样,孟悔随她俩来到石钵庵,跪到了生着一头白发茬子的宝莲师太跟前。
  她当然隐瞒了自己的真实目的,说自己父亲就是个和尚,从小受到熏陶,长大了也想出家。师太问:“你皈依了没有?”孟悔想起五年前父亲让她姐妹俩皈依三宝,她随姐姐到通元寺搞过仪式的,就说:“皈依了。”但她不好意思讲,五年来姐姐吃斋守戒,而她一直没断了吃肉。师太又仔细了解她的情况,问她结过婚没有,孟悔说没有;问她谈过对象没有,孟悔也说没有。师太说,那你就先住下吧。说着就叫来一位法名叫期果的尼姑,让她当孟悔的依止师,让孟悔跟她一起住,好好修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