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机器

作者:肖克凡




  设子啊设子,你一定要给姐姐争气,你要是不给咱家争光那就伤了姐姐的心啊!这样想着王莹渐渐冷静下来。她知道自己其实肩负着一家之长的重任,为了弟弟妹妹随时准备挺身而出。
  一心一意跟随师傅修理电机的王建设并不知道姐姐的来访。他抬起手背蹭了蹭额头汗水,递给师傅一只扳手,然后低声请教着电机的线圈匝数。这个小徒工与大机器的终生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快步走出华北电机厂大门,王莹看到一百多人拉着一百多根绳子,嘿哟嘿哟拖着一辆“地牛”缓缓驶来。三十八只胶皮轮子的“地牛”上载着一台巨型锅炉。华北电机厂的大门楼太低了。几个工人手持焊枪正在切割,焊花儿好像一簇簇节日焰火。
  这是蚂蚁啃骨头啊。王莹被工人阶级的力量感动了,跑上前去扯着绳子。这时候,她确实感到自己就是一台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
  中午时分赶回长征中学,简简单单吃了午饭,一块发糕一根咸萝卜,喝了一杯白开水。下午工宣队长范金斗找她谈话,头一句就说王莹你回厂吧。
  什么,您让我回厂?王莹毫无思想准备,吃了一惊。
  原来,长征中学工宣队里,苦大仇深的安师傅和复员军人阙师傅对王莹公然举荐弟弟王建设留城,意见极大。俩人联名给上级工宣队写信强烈要求处分走后门儿的王莹,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但经过几次研究上级领导还是认为公开处分王莹等于是给进驻上层建筑的工宣队抹黑。那就让她回厂吧。上级领导一句话,王莹只得离开长征中学工宣队重返东方制冷设备厂。范金斗鼓励她振作精神,甚至说她举贤不避亲的做法其实不是什么错误。她十分感谢这位工宣队长,表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王莹回厂,一步迈入人生低谷。一时间议论纷纷,有人说她犯了生活作风错误,有人说她经济方面出了问题,有人说她阶级立场不坚定,就是没人说她走后门儿让弟弟选调留城了。王莹觉得好笑,懂得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道理。她继续做清洁工,抡起扫帚沿着厂道清扫着。
  冯五一闻讯跑来询问原委,你怎么没有提干反而还做清洁工呢?
  王莹扛着扫帚,笑而不答。冯五一告诉她,近期军宣队就要撤走了,我脱下军装就地复员去华北电机厂报到,过几天就走了。
  你也去了华北电机厂呀?王莹突然咯咯笑了起来,这笑声来自遗传,跟当年牟棉花面对白小林发出的笑声一样——就是觉得好笑而且发自肺腑。
  冯五一显然不能适应这种笑声,感到莫名其妙。其实他是专门来向王莹表明心迹的。他事先背熟的台词是:王莹啊从我第一次见到你就留下很好的印象。现在我复员地方了,希望你我以后保持联系。我还希望咱们在革命同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个人关系。
  错过表明心迹的机会,冯五一怏怏而去。几天之后,解放军战士冯五一复员了。市荣复转退军人安置办公室果然将这位南方口音的复员军人分配到华北电机厂武装部,担任干事。冯五一与华北电机厂的缘分,从此开始了。
  性格刚强的王莹继续做东方制冷设备厂的清洁工,天天抡着扫帚往地上“写大字儿”。她还负责给厂区小树浇水。遇见熟人,她既无愧色也无惧色,反而弄得对方不好意思,远远躲了。
  妈妈当年在东洋纱厂做清洁工,只干了三个月日本就投降了。我当清洁工就是一辈子了。在哪里跌倒一定要在哪里爬起来,我要以攻为守。
  王莹穿着高靿雨靴戴着橡胶手套,推门走进机关党支部办公室郑重递交一份入党申请书。机关党支部书记表情窘迫地说,你从学校工宣队回来群众议论很大,再说你没有入团就申请入党……
  王莹表示决心说,有很多革命老前辈都是没有入团直接入党的,我要向他们学习!
  走出机关党支部办公室王莹咯咯笑了,看机关党支部书记不知所措的样子,足以说明我王莹在东方制冷设备厂绝非等闲人物。好吧,咱扫地也要扫出大名堂。这时候,她特别想念哥哥王援朝,恨不得扎在他怀里大哭一场。
  初春季节的下午,王莹左手拿着抹布,右手拎着不锈钢小铲子,擦洗着厂道两侧的标语牌子。乍暖还寒,她的两只小手儿变成十根水灵灵的胡萝卜。一个小伙子不远不近地观察着这位女清洁工,然后走上前来自我介绍是《滨河日报》见习记者吉顺利。他看到初春季节里的水灵鲜嫩胡萝卜,顿时对她的任劳任怨的主人翁精神产生了敬意,啪啪拍了几张反映王莹劳动场景的照片,然后攀谈起来。
  王莹似乎意识到这是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便毫无保留地告诉吉顺利做清洁工是自己主动报名的,当时没有别人报名。自己主动报名是想证明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道理。
  她充满诗意地对见习记者吉顺利说,我认为做清洁工很有意义,深秋清扫落叶的时候,内心对来年春天充满期待;隆冬清扫积雪的时候,内心希望我们的理想要像白雪一般纯洁;夏天清扫积水的时候,内心对水流千里归大海的道理有了进一步认识。我做清洁工时间不太长,可是思想觉悟却有不小提高。一把扫帚,教会我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见习记者吉顺利惊了,首先他为王莹诗一样的语言所折服,其次是“一把扫帚,教会我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句话令人震撼,已经构成一篇通讯的“文眼”。
  临近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了,来了个老记者。他的举止稳重很像中学语文教员,漫不经心询问着王莹家庭情况。王莹说出爸爸妈妈的名字,这位老记者先是一愣,然后会心地笑了。
  解放初期的《群众日报》刊登大字新闻《勇士验枪记》,正是这位罗成汉记者给503厂修械所青年工人王金炳拍摄的照片,发表在头版位置引起广泛关注。光阴荏苒似流水。小伙子变成老头儿,罗成汉却无巧不成书地采访了王金炳的女儿王莹。一个记者的镜头和笔尖,二十年间塑造了父女两代工人形象。
  当年你爸爸的枪法很准,一枪就撂倒一只野兔子。缅怀往事的老记者嘟哝了一句。王莹听不懂。她不知道二十多年前爸爸在军工503厂修械所工作,去靶场验枪歪打正着射中一只野兔子,结果上了报纸;更不知道爸爸拎着这只野兔子去李亦墩同志家里相亲,女方正是纺织女工牟棉花。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那天,《滨河日报》在“纪念三八”专版右下角位置刊发来自工业战线的通讯《一把扫帚,教会我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署名本报记者罗成汉、吉顺利,主人公正是东方制冷设备厂的女清洁工王莹。
  东方制冷设备厂轰动了。尤其不认识王莹的人,特意跑来看看这位上了报纸的小女清洁工,参观大熊猫似的。厂部会议室里,厂级领导们人手一份《滨河日报》,紧急开会研究如何对待王莹。一方意见是找到《滨河日报》,强调这篇通讯见报之前应当请厂方审稿。一方意见既然已经见报应当因势利导培养爱护王莹这个青年女工的先进典型。
  当天下了班,王莹怀里揣着一份刊登着自己劳动照片的《滨河日报》,半路上买门票走进人民公园。她寻找了一个没人的角落坐下,失声痛哭。
  这是一场淋漓尽致的泪水,这是一次畅快至极的释放。从小肩负家务劳动的王莹首次感受到哭泣对自己来说是一件多么舒心惬意的事情。
  安师傅,阙师傅,你们因为我给弟弟走了后门儿进工厂,就要一棍子打倒我,可是我没倒!我扶着一把扫帚站起来了。告诉你们吧,我妈妈当年在东洋纱厂就是从一把扫帚开始的,如今我也是从一把扫帚重新开始的……
  没几天,王莹脱产了。放下扫帚离开后勤组,调到“厂办”当小干部,俗称“以工代干”。这个新的工作岗位是坐在办公室里给各式各样的人开具各式各样的介绍信,手里写字的铱金笔是她的“英雄牌”。
  走出人生谷底,王莹几次给金水村打电话,请求下肢致残的哥哥回城休养一段时间。她还是想借机将哥哥与白瀛瀛剥开。王援朝彻底谢绝了妹妹的好意。他立志做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志向没有丝毫改变。王莹知道自己对哥哥的爱慕既不能表达也不能实现,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兄妹就是兄妹,这是铁定的血缘关系,这是今生今世根本无法逾越的一座珠穆朗玛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