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国来说,发动对华战争并不是一件很轻易就能做出决定的事情。英国虽然已经控制了全球很多关键性的海域,但还没自大到认为自己可以征服中国。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后,并没有断绝与洋商的正常贸易。可惜的是,鸦片才是英国商人最关注的商品,其他的茶、丝、瓷等中国商品都被自动忽略。
英国议会对是否开战有着较大的争论,一来为了鸦片贩子打仗,说出去不好听;二来,英国与中国早就有过间接地交手,中国的实力不容小觑,很多英国人没有太大的把握能打赢。
对于第一点,英国人是有点纠结的。英国是禁止在本国销售鸦片的,虽然没有禁止向中国贩卖鸦片,但总不能公开鼓励吧。英国人在实利和名誉之间徘徊不定,虽然最终选择了实利,却也不愿意放下面子。
直到现在,英国人仍然把这场战争称为“贸易战争”,似乎是林则徐不让他们买茶叶和丝绸,才导致两国兵戎相见的。至于鸦片,他们选择性地失忆了,或根本不愿意提起。
对于第二点,早在18世纪晚期,英国征服印度,推进到喜马拉雅山时,就已经和清军接触过了。英国人还怂恿尼泊尔人入侵西藏,想把西藏变成缓冲区,甚至是自己的势力范围。
当时的清朝皇帝是乾隆,果断派军进藏,打败入侵者,让英国人见识了大清的威力。因此,后来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时,乾隆和清廷对这群英国人其实是很有戒心的,至于跪拜礼仪什么的,并不完全是出于傲慢和无知。
从马戛尔尼之后,英国一直在做对华战争的准备,第二个使团阿美士德就担负着侦察清朝军情的使命。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记录下清军的防卫情况,为此经常故意绕路,把重要的沿海关隘和炮台都看了个遍。
鸦片战争前几年时,英国官方派出的劳律卑,虽然无法拥有外交官的身份,却我行我素,对清朝官府的命令置若罔闻,颇有点大英帝国的气派。劳律卑大概把清朝当作一般的亚洲国家,竟然私自发动军事行动,想以此来威逼清朝官员就范。
可惜劳律卑的兵力实在太少,仅靠两三艘小型军舰怎么可能打败大清。清军的实际损失肯定大于英军,但天朝的体面不到最后一刻是不会丢掉的,广州方面始终保持着强硬,宁可断绝贸易,也不让劳律卑得逞。可怜的劳律卑最后里外不是人,被英国政府解了职,抑郁而亡。
由此可见,这时候的英国政府对清朝还是有所顾虑的,不愿意轻启战端,使局面失去控制。议会里占优势的辉格党虽然主张开战,但托利党的反战呼声也很强大,使辉格党迟迟下不了开战的决心。
中国开始禁烟后,英国商人的大笔财产——鸦片被没收并销毁,辉格党终于准备启动对华战争,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也以维护自由贸易之名,暗示自己支持展开军事行动。
1840年4月9日,反对开战的托利党在英国议会发起不信任投票,准备否决辉格党政府的对华战争政策。投票结果是262对271,不信任案以9票之差没有通过,辉格党取得了对华行动的自由。
从投票结果来看,对华开战似乎并没有取得议会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只是勉强没有被否决而已,正义一方的力量还很强大。其实不然,反对开战的理由有很多,真正以鸦片为耻、反对战争的英国议员和政客肯定没有投票数字显示出来的那么多。
中国古人很早就发明了“党同伐异”这个成语,东汉有“党锢之争”,唐朝有“牛李党争”,到明朝的东林党。我们的老祖宗对此一点也不陌生。
据当事人回忆,英国议会在两党代表各自陈述观点时,有些议员在睡觉,根本没听见什么东西。等到表决时,只要按照自己的党派来投票就不会错。
由此可见,正义和对错都不是最重要的,党派的利益才是第一位。事实上,反战的托利党第二年组阁后,同样继续对华战争,完全忘掉了自己在1840年这场投票时的立场,因为这是一场必然会爆发的战争。
打败古老的中国后,再没有人能够阻挡大英帝国称霸全球,这个日不落帝国的权势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除了开辟通商口岸,把势力伸进中国腹地外,英国恢复了在西藏和云南方向上的渗透。建国后,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的边境纠纷,就是英国人留下的,遗祸至今。
参考资料:《剑桥中国晚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