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rss

必读经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解密

湘潭之战,太平军如何惨败于曾国藩?

时间:10-06来源:作者:点击数:
<城东书院,cdsy.xyz>

公元1854年,在湘潭城下发生了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场大战,最终结果是曾国藩刚刚新组建的湘军击败了久经战阵的太平天国西征军,攻克了湘潭城。这一仗,对战双方以及后代历史学家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评价。清末王定安的《湘军记》称这一仗是“湘军初兴第一奇捷”,曾国藩评论这一仗时说到:“(太平军)湘潭一股竟就扑灭净尽,则天下事大有可为。”而敌对一方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则把这一仗列入“天国十误”的第四误。后代很多历史学家也认为,这一仗是湘军兴起的关键一战。太平军在这一仗没有在湘军初兴、羽翼未丰之时将其消灭,从此以后便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眼看着湘军一步步发展壮大成自己的死敌,最终这支从湖南乡间走出来的军队在湘潭之战十年后攻入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南京)城。所以,晚清学者王闓运说“平寇功自此起”,的确不是夸大之辞。fUN城东书院※故事汇

不知为何,对于中国近代史上如此重要的一场大战,现代湘潭人却知之甚少。走在今天的湘潭城,也基本上看不见任何湘潭之战的遗迹。160年,近两个半甲子的时光荏苒早已抹去了那炮火硝烟、尸山血河,那一场场的浴血拼杀、冲锋陷阵,那一声声咆哮呼喊、号角声鸣,都已被历史老人抹平融化进了这波涛滚滚的湘江,融入了莲城的山山水水之中,连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真是令人感慨万千。fUN城东书院※故事汇

一、战役经过fUN城东书院※故事汇

公元1851年,崛起于八桂大地的太平天国起义军如狂飙一般卷过中华大地,出永安、入湖南、攻长沙、克武汉,短短两年,便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攻克了江南最大的城市—南京,改名天京后定都于此,正式建立了与满清王朝分庭抗礼的对立政权。全国各地的起义者纷纷响应,满清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恰在此时,偏僻的湘乡城走出了一位正逢母丧丁忧的清廷文官曾国藩,凭借个人的号召力和地方官绅资助,拉起了一支由落第文人、贫苦农民、失意将领组成的团练武装,似乎要用着不到两万人的这支连军队都不算的乌合之众,去与纵横天下的百万太平天国义军抗衡。当时人人无不为之大摇其头,讥讽嘲笑者有之,暗中掣肘者有之,一时间曾国藩的湘勇(现在还不能叫湘军),在省会长沙顿时成了过街老鼠一般。大小官吏无不等着看曾国藩的笑话,等着强大的“发匪”来给自命不凡的曾剃头上一课。这机会说来可就来了。fUN城东书院※故事汇

公元1853年,刚刚攻占南京不久的太平军一部组成西征军,从天京出发逆流而上,攻取了九江、庐州(合肥),包围了武昌。尔后西征军分兵两路,主力围攻武昌城,石祥祯、林绍璋二将率一支劲旅南下,直取湖南。岳州(岳阳)一战,大败曾国藩的湘军主力。西征军乘胜进军,石祥祯一举攻占了靖港,威胁长沙北面,林绍璋在宁乡打败湘军一部,歼敌千余,尔后转兵南下,于4月24日攻占湘潭,尔后分兵一部进驻渌口,切断了湘江水道,从南面包围了长沙。fUN城东书院※故事汇

后代历史学家对攻占湘潭的太平军兵力说法不一,有的说两万,有的说一万,我个人认为应该在一万多一点,因为这个时候太平天国总兵力约在十万至二十万左右(有的资料说太平军有五十万兵力,这应该是夸大了),除主力守备天京外,还有两万多兵力出发北伐,西征军兵力应该在四五万人左右,再除去安徽、江西的守备兵力,围攻武昌的兵力,入湘太平军应该只有两万人左右,石祥祯一万驻守靖港,林绍璋一万驻守湘潭,南北两面同时威胁长沙,这应该是说得过去的。如果换做一般的清朝官员,恐怕就会被太平军的浩大声势吓破了胆,放弃长沙自己逃命。或者是全军龟缩进长沙城,闭城死守。但问题就在于,曾国藩不是一般的清朝官员。fUN城东书院※故事汇

4月25日,就在林绍璋攻占湘潭的第二天,曾国藩迅速做出了兵力调整。湘军骁将塔齐布率湘军主力南下攻打湘潭,曾国藩自己率一部佯攻靖港,牵制石祥祯。4月28日,石祥祯把进犯靖港的湘军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督战的曾国藩羞愧地在靖港对面的铜官镇跳水自杀,幸亏被随从救起。靖港这一仗,曾国藩虽然输得很难看,但达到了作战目的,牵制住了石祥祯部太平军,使得林绍璋部太平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fUN城东书院※故事汇

4月25日,塔齐布率湘军主力向湘潭城北的太平军营垒发动进攻,战场估计应该在现在的九华、护潭乡、先锋乡一带,这一带地形起伏,太平军用大木筑成防御工事,并在湘江上筑起木城抵挡湘军。湘军则在强大炮火支援下,连续进攻,焚毁太平军的木城。在长沙的曾国藩听说初战告捷,马上又派出彭玉麟、杨载福率湘军水师前来助战。太平军的水军是攻占湘潭后临时召集民船组织起来的,根本不敌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湘军水师。一交战,太平军水军便几乎全军覆没,残余水军船只退泊到文昌阁(今万楼)下。陆地上,塔齐布率湘军陆军在水军配合下猛攻城北的太平军,太平军的4座木城均被焚毁。林绍璋一面派敢死队出城冲击湘军,一面用火船夜袭湘军水师,但两策均未能成功。在这不利的局面下,林绍璋只得临时在窑湾征集一批民船,运载太平军余部向湘江上游退却。湘军水师乘机发动进攻,在窑湾至下摄司江面,两军发生激战,太平军大败,林绍璋率残部在湘江西岸今河口镇一带登岸企图再回湘潭城,但湘军陆军大队人马已经赶到了。万般无奈之下,林绍璋只得于5月1日晨,率残余部队经云湖桥向宁乡方向败退,渌口一带的太平军一部经醴陵、萍乡向北撤退。至此,湘军历时八天的湘潭大战便完成全胜之局。fUN城东书院※故事汇

二、胜败原因fUN城东书院※故事汇

湘潭之战太平军的失败,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是主将轻敌。石祥祯和林绍璋都是随同洪秀全金田起义的老战士,金田起义以来,一路上摧枯拉朽,无论是北上攻占天京还是出天京西征,清军不管是八旗也好、绿营也好,遇上太平军无不是一触即溃。所以这二位从骨子里就没有把曾国藩的湘军放在眼里,总认为大清帝国几十万正规军都不是对手,曾剃头的万把来人的乌合之众更是不能成事,因此入湘太平军才敢不顾后援,孤军深入,犯了兵家之大忌。其次是兵力分散。太平军总共入湘兵力只不过两万多人,与集结在长沙的湘军兵力差不多,若集中兵力进攻不能说没有胜算。但太平军却错误的作出了分兵的决策,石祥祯一军驻守靖港,林绍璋一军南下湘潭,结果被曾国藩抓住战机,一面以偏师牵制石祥祯,一面集中主力水陆两军进攻林绍璋。林绍璋攻占湘潭后立足未稳即遭到湘军优势兵力围攻,焉有不败之理。再次是后继乏力。太平军从湖北千里南下,打到湘潭时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太平军西征军的主力正在围攻武昌,不能南下支援,唯一有可能支援的石祥祯部又被牵制住。而对手湘军却兵力集中,长沙湘潭地区又是湘军的大本营,湘军兵源、粮源、弹药均不愁供给,这样对比,太平军更是胜算渺茫。最后,是双方武器装备悬殊。湘军在作战中充分发挥了火炮和战船的威力,而太平军千里而来粮弹不足,水师又是临时征召的民船,自然不是湘军的对手。fUN城东书院※故事汇

反观湘军,胜利的因素就多了。但关键是曾国藩指挥决策正确,捕捉战机敏锐。岳州失败后,曾国藩并没有丧失斗志,而是冷静地捕捉战机,等看到太平军错误分兵,战机出现时迅速调整部署,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击破湘潭的林绍璋军,可见战争中统帅的冷静头脑和迅速发现和抓住机会的敏锐性是何等重要,有的人只看到曾国藩在靖港失败后要跳水自尽(后来在湖口大败时曾大人又上演了一出同样的跳水闹剧),就嘲笑曾国藩没有实际军事才能,只不过会用人、能服人而已,这未免看轻了这位满腹韬略的曾大帅。其次,湘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fUN城东书院※故事汇

三、历史反省fUN城东书院※故事汇

湘潭之战,是整个太平天国革命史乃至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一幕。说到太平天国革命诸领袖与曾、左、胡乃至后来的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名臣的功过是非,实在是很难用短短的文字来论述的。以我个人看来,我尽管很看不上洪秀全其人,但对杨秀清、石达开、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赖汶光等太平天国各位领袖始终是心存敬仰的。而且我始终认为,无论农民起义有多少缺点、有什么错误,但终究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从这一点上来说,不但不应给予指责,而且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更何况,太平天国起义军还直接抗击着英法等外国侵略者,还提出过对中国进行改革的《资政新篇》,这一点,我们不能不对太平天国起义者表示深深地敬意。fUN城东书院※故事汇

当然,过去我们过于拔高了太平天国起义的意义,完全否定曾、左、胡等晚清中兴名臣,我也是不赞同的。至少,曾、左、胡等晚清中兴名臣在晚清这个外敌入侵、内乱频频的年代,并不是追求个人名利的冒险者,而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哲人,是兴办实业、富国强兵的力行者,是抗击外国侵略、收复祖国疆土的战士,更不要提他们的个人道德、学识、才能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fUN城东书院※故事汇

总之,我认为,当今的我们,特别是当代我们这些湘潭人,应该记得一百六十年前在我们家乡的这一幕,记住那些为后辈的幸福而浴血疆场的人们。当然,不管我们记得不记得,那些先辈的热血、性格和品质,早已融化进我们的血液里,伴随着我们的步伐,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fUN城东书院※故事汇

<城东书院,cdsy.xyz>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