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万水千山隔不断
作者:龚爱民
这次,他没有随寻亲团回张家界。寻亲团约定,来年天气暖和时,一定把他接回去看看。
尾声
迢迢一梦,重逢已历70秋
春暖花开,归心似箭。2005年4月20日,从四川红原县出发的几辆小汽车和一辆双排座货车在高原的公路上急驰。汽车载着一颗归乡的心前行。这就是从张家界前来接侯德明回乡的接亲团和红原县护送侯德明归乡的车队。
侯德明、阿尔基和接亲团的领头人侯德山(侯清芝与龚伦齐的第五个儿子)坐在一辆车上。由于从来没离开过高原,车队快到成都时,一下子从要穿厚厚棉袄的高原过渡到只穿单衣的平原,侯德明出现了明显的过氧反应,流起了鼻血。侯德山担心出现危险,问:“大哥,我们还要不要往前走?”老人的态度很坚决:“走!一定要往前走!无论有多大的危险,我也要回家乡看看。”
1500多公里的路程,他们走了4天,一路上,侯德明不断地出现晕车、呕吐、感冒、发烧等水土不服的现象,但奇怪的是,车队一进入张家界境内,老人一下子就适应了,吃了些东西,喝了点儿水,精神明显好起来。
车队经过桑植县时,在一个有溪水有村庄的地方停下。侯德山和阿尔基将老人搀扶下来,侯德山告诉大哥:“这就是六斗溪。”
六斗溪是老人母亲的出生地,老人在溪边小路上慢慢走了10多分钟,泪水盈满眼眶。侯德山问:“大哥,你在想什么?”老人说:“好多年了,我都在想,母亲居住的那个地方是个什么样子?肯定有山有水有人家,是一个比天堂还要美的地方。现在我看到了,和梦里的一模一样。”
4月23日下午,侯德明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张家界市永定区。家乡人民载歌载舞,用土家族最热烈、最隆重的仪式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街道两旁围满热心的群众,争相目睹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侯家50多人和自发前往的300多名市民赶到进城的路口,为老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老人的眼中浸满了幸福的泪水。
当天晚上,张家界市领导看望了侯德明。老人将洁白的哈达和牦牛模型献给家乡的领导,家乡的领导也给他赠送了礼品。
4月24日上午,侯德明与张家界市民见面会在张家界市区举行,通过阿尔基的翻译,侯德明向在场的市民介绍了他的传奇经历和大半辈子的望乡之苦。
随后的几天,侯德明又参观了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刘家坪、贺龙元帅的故居以及湘鄂川黔苏维埃省委、省政府旧址等地。
但老人最急切地想见到的,却是奶奶殷成福和父亲侯清芝的墓地。
他们的坟墓挨着一个小山村,四周是一片松树林。看到这一切,侯德明对侯家兄弟说,想不到安葬奶奶和父亲的地方这么好,非常感谢村里人把这里照管得这么好。
他跪倒在奶奶和父亲的坟前,两眼凝视着他们的墓碑,口里默诵经文,为他们转起经来。念完经文,他从怀里拿出一块小孩儿戴在脖子上的兜兜——侯家兄弟认得,幺叔侯宗元更认得,70年前,奶奶殷成福专为她的孙子缝制了它,是想拴牛样地拴住他,别让他走失了,即使走失,小孩儿也能自己寻回家——如今,走失的孙子果真寻了回来。只见他将那块兜兜放在正燃烧的香纸上,引上火,兜兜立马变成一团火球。
那火球越烧越旺,映红了侯德明满是皱纹的脸,也映红了站在他身后的侯家亲人们的脸。在他们眼里,此时此刻,盈盈天地间,只有这团红红的火焰在跳动。侯德明又开始转经了,随着阿尔基的翻译——“奶奶,父亲,你们丢失在草原上的孩子没有迷失掉,他回来了,他在为你们转经,又在为你们祝福。你们听到了,就放心吧!安息吧!”——侯家兄弟姐妹们似乎听到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他们的爷爷、奶奶、父亲、前母、二叔、幺爷爷、小姑等恍如隔世的叹息……
编者的话:
万水千山隔不断,隔不断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隔不断的是回家的信念。几十年、几代人、几千里的寻亲与守望之路,见证了这个特殊家庭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母亲殷成福的不凡与传奇!她无疑是一个英雄,执著与母性的力量让她熠熠生辉:率领全家八口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在亲人失散生死不明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毅力独自长征,寻找队伍,令人敬佩;她同时又是一个弱者,自私与短视使她黯然失色:在革命的关键时刻,用尽心机地骗得儿子脱离革命队伍,甚至把晋见领袖的机会也白白浪费,让人叹惋!
亲爱的读者,在您的心中,殷成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伟大还是自私?崇高还是卑弱?请您来信参与评论,我们将在下期的“面对面”栏目中煮茶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