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1期

英才太监寇连材

作者:李元元




  “奴才知罪,奴才只是看老佛爷终日为政务疲惫操劳,于心不安。”
  慈禧本想叫人杖责寇连材。但看他跪在脚下,俊俏的面孔毫无惧色只有忠诚,便又心软了。毕竟她一直喜欢这个年轻的小梳头匠。
  “还不给我滚出去!”
  慈禧和慈安的明争暗斗始终是十分激烈的,她发现寇连材对慈安的好感后,便不事事带着寇连材了。
  同治七年,慈禧又有了新的梳头小太监,叫做梳头刘。便安排寇连材去做会计房太监。毕竟寇连材做事一向精细,为人忠厚老实。而且寇连材还吹得一口好箫。在慈禧眼里,寇连材仍算是亲信的太监,而且他还有一点好:一点也不贪。
  慈禧常常在晚膳后,静听寇连材吹箫。
  随着乐曲表现的深幽哀婉,寇连材面孔显得出奇的圣洁冷峻,肩膀微微晃动,使乐曲更增加了无穷的表现力。那袅袅的箫声,悠扬婉转一去十里,令慈禧如痴如醉。
  她哪里知道寇连材在曲中寄托了多么深的对命运的慨叹和嗟伤!
  “这孩子口拙,心可不拙。”慈禧情不自禁对侍立一旁的李莲英说道。
  一曲终了,慈禧夸赞几句,叫李莲英赏寇连材20两银子,可寇连材跪禀道:
  “谢老佛爷恩典,奴才吹箫凑凑老佛爷的雅兴,原也是职内的事,于自己也是件乐事,赏银就免了吧,奴才但有机会再吹给老佛爷听。”
  
  寇连材不看账本却对答如流。慈禧当场赏他七品顶戴。“谢太后恩典。”但慈禧却听不出一点兴高采烈来。
  
  会计房,也即司房。司房是慈禧太后的总庶务处,专管金银珠宝绸缎的库房。司房也监管本宫太监、妈妈、宫女的迁升调补的花名档案,各殿陈设(相当今日的固定资产)、帐簿以及全宫出纳、戏剧、文墨等事项。
  寇连材在会计房经手的是上千万银钱和许多贵重物品。
  对太监来说,经管太后宫内账目,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差事。想发财是轻而易举的事。干上几年,就算吃点“银毛”(即回扣)置几百亩田地也是足够的。
  司房还管人事,免不了有些太监、宫女想换换工作,托司房首领太监帮忙,为此孝敬些银子。
  寇连材上任后,逐渐发现宫内各项开支管理十分混乱,漏洞百出。他为此去见李莲英大总管。
  一听寇连材的来意,李大总管便显出不耐烦的样子。
  “寇子呀,宫里的事。你先别太认真,干上一两年,你就都明白了,有的事于法理不通,但都是自打开国皇帝就有了的规矩。说句不好听的话,太认真是要得罪人的,这叫做‘偶有耿介者,不得众人心’或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依我说,你把银库管好,把珠宝、礼品清理好就行了。”
  李莲英说完,连在卧榻上打了几个哈欠,寇连材只好退了出来。
  不管不知道,一管吓一跳,清宫里的靡费,实在惊人。
  皇家用钱,自来是宽打窄用,绝不能打细算盘的。由内务府大臣向下说,大官使小官,小官使下人差役,一级级都要打出开支的敷余,不如此,就不会安心好好干。当太监的也是一样,由小徒弟熬上一个管钱物的差使,明知道用度富余,也睁一眼闭一眼,有好处绝不放过。
  寇连材很想量入为出,堵住花钱的漏洞,但想得容易,做起来难。
  他有一次根据太后食单开的各种菜、粮、肉的数量,于集市上算了算,实际价钱比买办处开到的费用预算便宜十倍。他回来后责问买办处管理太监,这预算怎么差这么大?
  买办处太监回答说:“寇公公,皇室用膳,自来无定数。名义是一个人的吃食,可你说不准太后进膳后要不要赏人。赏人的菜肴叫作‘克食’,说不定哪天看某样菜好,兴致一高,叫赏某王若干品,某大臣若干品,还有皇上的、后妃的,要是没有材料做,小的们岂不抓了瞎?”
  寇连材只好把这事先放一放。
  寇连材知道,当太监者没有不想发财的。但是对皇室的靡费,他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而不是想钻这个空子捞钱。说他憨厚也好,说他迂腐也好,他反正是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太后一顿饭,穷人半年粮。
  他也不愿干那种蝇蝇狗苟、偷偷摸摸的事。
  但凡遇节日或慈禧的“万寿日”,宫内外许多礼物源源而来。如果有些小小不言的值钱物件,他自己把礼单一毁,东西拿走,是无法查问的,皇家收礼又不打收条。但每逢有这样的活动,他就管理得井井有条,分毫不差。
  有一次,慈禧偶然驾临司房,想亲自选几样礼品。
  “寇寇儿,帐簿拿来我看看。”
  寇连材呈上清册。慈禧随手翻了几页,见上面的字写得工工整整,干净又毫无涂改之处。大到国外送的一人高的大座钟,小到芝麻粒大的钻戒,皆开列在上。
  慈禧有心考考这个司房管事的,她问:“我问你,和田玉葡萄盆景,是什么人何年何月送的?”
  寇连材稍一思忖,答道:“回老佛爷,和田玉葡萄盆景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鳌登亲王于道光十七年进贡的。”
  慈禧满意地点点头,又问道:“咱宫中最大的水晶是什么物件,从哪儿来的?是谁人进的贡?”
  “回老佛爷,最大的水晶是镶玛瑙青铜座水晶镜,此镜从各处观照,人皆不变形。水晶高二尺八寸,宽一尺五寸,是弘历年间西藏六世班禅所赠。”
  接着,慈禧又问了他几个问题,都得到满意的回答。
  在寇连材等人的陪同下,慈禧挑了几件适中的礼物,兴致上来了。
  “到底是我看着长起来的,寇寇儿,你的辛苦我是看在眼里的。你还小,按说还不够个首领太监的资格,我今儿个赐你七品顶戴,关执守侍的饷银,今后还要恪尽职守,尽心尽力才对。”
  “谢太后恩典。”
  寇连材下跪谢恩,但脸上并没有诚惶诚恐感恩戴德的表情,慈禧听不出有丝毫的兴高采烈。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寇连材在司房迎来了新年号光绪,二十多岁的青年太监却称得上“三朝元老”了。
  慈禧之子同治皇帝,因不满母后的专横和自己作傀儡皇帝的命运,以及慈禧竟禁止自己同皇后阿鲁特氏同寝,索性自暴自弃,耽于声色犬马。及至发展到常常在李莲英的徒弟李连玉的引导下微服出宫,去妓院鬼混。
  同治皇帝寻花问柳的事很多,但他毕竟是当朝的皇帝,若在京城知名妓寮纵淫,又怕碰上相熟的王公贵族子弟,尤其怕在这种地方见到臣下。因此,他从来不到著名的妓院去,而专门寻那些深巷陋市的僻陋妓馆或暗娼处取乐。这些卖淫者伺候这位年轻漂亮又有油水可捞的公子,当然十分愿意。
  同治十三年,这位年轻的皇帝竟染上了梅毒,下身生脓溃烂。
  同治病重期间,深感幼主受制于皇太后的苦恼,为了遏制慈禧的权欲,他在遗诏中写入国立长君以防止太后垂帘听政的决定。但这遗诏被暴怒的慈禧撕毁了,更加深了母子的矛盾。
  在这之前,同治会同慈安、恭亲王杀了慈禧的宠宦安德海,以及怀疑慈禧不是生母,并秘密派人寻找“生母”的几件事,都使慈禧对自己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大为不满。再加上为了朝廷的声誉,她坚持命御医按天花来治梅毒,终于使同治不治身亡。
  慈禧遂立4岁幼童载湉为帝,是为光绪。她由此开始第二次垂帘听政。
  
  乌云其其格趁慈安、慈禧交谈之际,瞟了一眼垂手侧立的寇连材,见他面露忧色谈吐不俗,不禁心中赞道:“满宫太监,惟此人还有些丈夫气。”
  
  寇连材在司房的日子里兢兢业业,慈禧对他依然很好。逢年过节,或遇有别的喜庆日子,慈禧还特别赏赐他比别人多几倍的银钱物品。
  李莲英在太后对寇连材赏赐有加时,也夸他:“这是个呆子,你让他干徇私枉法的事他也不干。”
  慈禧打人成癖,但从来没打过寇连材一下,大内二千多名太监,唯独寇连材没有挨过打。李莲英就此曾对寇连材说:“连材呀,你们看老祖宗待我天恩这样大,可我,还有安德海,都是他老人家用掸子打出来的。你看,”他指指脑袋上残留的伤痕,“所以咱们当差都要谨慎本分,我可是无时无刻不畏惧她呢。”
  由于太后拿寇连材当自己人,因此常常派他做一些极为重要的或秘密的事情,其中也有一些卖官鬻爵的勾当。这让寇连材很苦恼,尽管得来的银子入库后,照例有他一份。
  让寇连材气恼的事很多。最让他失望的是,他原来很尊重的内廷大总管李莲英,竟也干些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的勾当。
  他知道李莲英是太监中的巨富,由于太后对李莲英言听计从,宫外不少人为升官、赦罪等事情要打点李莲英。但这些不关他的事。李莲英在外面尽可以卖官鬻爵,广收贿赂,只要不向宫产伸手,倒也眼不见心不烦。
  宁寿宫西廊下,是李莲英的“大本营”,寇连材时常到那里去请教一些事务。久而久之,他知道李莲英的一个半公开的秘密:李莲英住屋的木炕内,是他的小银库。他一直把寇连材当做自己的小徒弟,是个孩子,所以有些事不避讳他。
  他当着寇连材就曾掀开木炕上的板子,从中取出方宝来(方宝是铸成小方砖形状的银子)。
  太后宫司房到腊月底,须向上奏明使用银两数字,要开银库取方宝若干两。方宝银子成色好,一般钱庄的银票是不能换成方宝的。而李莲英每到这时,总要有一把把银票拿来换方宝。这些银票再由司房利用日常花销花出去,神不知,鬼不觉,利用银票和方宝在银子成色上的差异就又赚了一笔。
  寇连材恍然大悟,李莲英木炕里面的方宝,原来就是这么得来的。
  李莲英拿着大把银票来,寇连材也曾劝阻过:“师傅,您看这样合适吗?您可别让徒弟为难呀!”
  “放心吧寇子儿,这些方宝你拿出手来给买办去用,他们也得给换掉。在这里不沾白不沾。与其让宫外的人赚了去。不如咱们自己得一些。”
  换成了方宝以后,李莲英叫来南花园的花匠用花筐抬回他在西苑门外北夹道的私宅去了。
  光绪六年3月,又到了宫里换季采买出库银的时候了。当李莲英又拿来大把银票时,寇连材得罪了大管家。寇连材接过这些银票,对李莲英说:“师傅,您素知徒弟的为人。徒弟管这么个摊儿,自己身正才能约束下人。下边人中饱私囊,那是缺乏制约的法度,可咱们屡次这样的犯例,徒弟我无法向太后交待啊!”
  李莲英脸色一下子阴沉下来。
  “寇子儿,别忘了你今天这个位置是怎么来的。你以为随便一个十岁小太监,一出戏唱红了,就可以骤然穿绸裹缎来侍奉太后?”
  “师傅,这些年您对徒弟的教诲,徒弟永世不忘。徒弟跟您学了不少规矩,可有的小规矩得让着宫内的大规矩。我看您这次找银票的差价也不过千把两,徒弟不才,入宫十年也攒了一点,徒弟情愿将这些孝敬您老,也算报答您老的知遇之恩。”
  李莲英抄起那叠银票,“腾”地起身走了。
  这天,慈禧传寇连材去储秀宫。进了正厅后,寇连材看见慈安皇太后在左首坐着,两位皇太后正掐算着去先农坛祭神农的用度。
  寇连材请安后,伫立一旁。
  慈禧见寇连材来了,便问道:
  “寇寇儿,礼部侍郎上来了个奏折,说这次祭神农氏宫内置装费用比上年少算了七八成。你是不是算错了?”
  “回老佛爷,奴才这次祭礼的用度算了不止一遍。三万两银子足够了。据奴才查证,去年和前年的仪仗和祭奠物品都还在,今年不必重置,参祭一应人等的礼服也无须重制。依奴才看,内务府造预算往往不体恤朝廷负担。但求面子上风光好看,久而久之,难免形成一些积弊……”
  寇连材只顾说,按规矩不能抬头,因此他看不见慈禧面色的改变。
  “慢!”
  储秀宫里的空气马上凝固了。
  “本朝各类仪式、庆典,自当尊奉先祖旧制。你胆子不小,竟敢挑起老祖宗的毛病来了!”
  这时,耳畔想起了东宫慈安太后的声音:“妹妹不必动怒,我看寇连材此话也并非是对这祖制来的,让他说完吧。”
  “好,你说吧,什么积弊?”
  “嗻。祭奠大礼本是马虎不得的。奴才只是记住了老佛爷不忘微时的训导。老佛爷的训导感人至深,每想起您老人家追忆往事,言及过去生活艰难,竟以龙凤之躯为他人代做针线的事,奴才就自觉生逢盛世,幸沾国恩,万不可忘窘困之时,无论家事国事均不敢挥霍无度,靡费钱财……”
  慈禧此刻心里百感交集,又悲又喜又气又窘,真可比翻倒了五味瓶。悲的是寇连材提起了那段幼时往事。那时家中老太爷无事可做,家中银两无多难以继日,当时的兰儿只好为人家代做袜底,得些零钱添补家用;喜的是原本就钟爱的小寇寇儿竟始终没忘了她的这段教诲;气的是这个不识好歹的小太监竟敢在两宫太后前无尊无长侃侃而言谈俭朴之道;窘的是,与贵为王家格格出身的慈安相比,自己那段卑微历史实在有点栽面儿。
  她胸前不住地起伏着,强压着一肚子气。
  “奴才所言积弊若不割除,则朝廷财物如涓涓流水淌走而终将入不敷出。再如大内之两膳房。皇上吃野意老紫米,每日绝吃不了一斤。每日外面买办交付膳房饭局掌局者多少,局外人不能知道。而掌局交掌案每日达25斤之多。此举米一项,以例其余。太后之份例,日用盘肉50斤,猪一口,羊一口。外人闻此,莫不惊骇,以为太后一个人何以食此巨量之物,不知所食于此者,尚超过几多倍也。只以鸡子一项而论,原额20个,而买办处每日交进500个,其他可知。依奴才看,这都是各关节过一处扣一处,始能到主子之口边。”
  

[1] [2]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