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为何坚决不与人分吃炒面? 原因让人泪奔!
时间:10-11来源:作者:点击数:
关于红军的那些事,也许你知道二万五千里长征,知道过草地、翻雪山,知道胜利大会师,但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漫漫长征路,红军的后期补给怎么样?都吃了些什么?今天就跟大家详细聊一聊。
1934年秋天,红军开始了长征。在长征路上,有时供给好,有时供给不好,这主要看地区。湖南、四川都不错,广西、贵州、云南差一点,当然更差的是川西北和甘肃。
长征期间,从东部向西,战士们吃大米的机会减少,在川西北、黔藏地区,能找到的粮食主要就是青稞,有时军情紧急,一些部队带着没有脱粒磨粉的青稞,人和马都难以消化。
长征中第一次、第二次过草地时,许多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牺牲。1936年四五月间,红军准备三过草地。为筹备粮食,朱德专门请来当地人,询问周边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在朱德带领下,野菜小组认识并收集了多种野菜,还为此专门办了一次野菜展览,让红军战士们排队参观。
红米、南瓜,是井冈山一带的饮食标配,当时还有一首红军饭之歌:“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朱德是在行军中亲自下过厨的红军总司令。有一次,一位红军战士拿来一个猪肝和一个猪肚子,大声问自己的战友:“这些东西怎么做?”旁边的朱德听见了,转过身说:“等一会我来炒,这个我会。下次你要再搞到猪肚子,找点醋和辣椒,我帮你炒。”
在二、六军团到达甘孜后,红军内部反对南下,要求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的力量壮大起来了,加上甘孜地区太贫穷了,部队在这里确实难以生存,张国焘决定还是北上。于是部队开始做北上的准备工作。部队开始收集粮食和御寒的东西,政工干部开始讲政策做动员。部队给每个班、机关每个科发了一个锅,每个人10斤左右的青稞炒面,红四方面军在前,二、六军团殿后,从甘孜向阿坝出发。
离开了甘孜后,就进入了高寒地区,气候变化很大。部队出发后到达的第一个县城是德润。说是县城,才几户人家,在县城根本找不到可以让部队宿营的房子,政治部就找了一个干水沟,战士们又冷又饿地睡了一晚上。因为饥寒交迫,战士们太累太虚弱,有红军战士躺下后就再也没起来……部队这样走了十几天,才走到阿坝。
到了阿坝之后,情况也不见得好。粮食已经吃完了,青稞也被前面的部队收割完了。红二军团的刘月生和另一个干部一商量,跑到地里去拾青稞穗子。饿了就把青稞放在瓦片上,烤熟了吃。连续拾了三四天,弄到了不到40斤的青稞,磨成炒面才七八斤。但他们就是要靠这点粮食吃一个月,才能走过雪山、草地。
从甘孜出发后,每天宿营后,战士们第一个事情就是找野菜,用水煮了后,像撒胡椒面一样撒一些炒面。当时红军战士中,再好的关系也不接受别人的炒面,为何红军战士坚决不与人分吃炒面?因为谁都不够吃,如果一个人吃,可能还能活下来,如果分给其他人,那两个人都活不了。
长征的时候,红军三军团一个连队有九个炊事员。那时候,天天行军打仗,上级为了减轻炊事员的负担,规定每人只准挑四十斤,可是,他们都打了埋伏,把粮食装在铜锅里,每人都挑有六七十斤。
炊事班在行军中是最辛苦的。中途部队休息,他们要烧开水给指战员们喝;宿营时,他们又要安锅灶,劈柴火,洗菜,煮饭,每夜只睡两三个小时。
进入雪山之前,上级通知轻装。他们把不必要的炊事用具都扔掉,只挑着可供全连吃一两天的粮食。另外,每人还带些生姜、辣椒和十几斤干柴。到了毛儿盖,部队休整了一个星期。在这里每人又准备了十天干粮,炊事班还多准备了一些青稞麦。
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行军锅,走着走着,身子一歪倒下去了,一声不响地牺牲了。正午,部队休息,炊事班赶忙支锅、烧姜汤、辣子水。汤烧开了,可是,一位接过了牺牲了的炊事员背的行军锅的炊事员,他刚把姜汤递给战士,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第五天晚上宿营,刚到后半夜,发着高烧的炊事班班长老钱偷偷爬起来为同志们烧开水,因为太过劳累,钱班长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第二天,行军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每天宿营,部队还是有开水和洗脚水。连队到达陕北时,九个炊事员全部牺牲了,但是,在最艰苦的长征中,这个连队的战士,除战斗减员外,没因饥饿牺牲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