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PBL与LBD学习策略的渊源与特点剖析
  任山章1 刘大洋2 周伟珍3
  (1.杭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杭州市下沙中学;3.杭州第十三中学,浙江杭州310016)
  
  国内外研究显示,在科学学习策略中,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与LBD(Learning-By-Doing:做中学)学习策略都是当前最为流行的。仔细研究发现,这两种学习策略有其内在的联系,都可以追溯到探究思想与劳作思想。但从其产生以来的大量研究与实践来看,LBD产生于对小学生学习的研究,主要运用于小学及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并已取得丰硕成果;PBL产生于医学院的教学实践,主要实用于医学院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在国外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1探究思想
  
  探究的教育思想由来已久,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卢梭的浪漫自由主义,培根、赫尔巴特、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等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论著中,都可找到探究的主张[1]。
  本世纪初,杜威曾对当时的科学教育中,那种过分重视知识,忽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的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倡导“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2]他认为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这些“怎样做”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经验,是自身的练习或探究。
  1959年9月,美国全国科学院在政府的支持和资助下,召开了专门研究改革中小学理科教育的伍兹霍尔会议。大会主席,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做了题为《教育过程》的著名报告,提出了应该重视科学的知识结构,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新教育观,并倡导“发现教学法”——其核心是加强探究能力的培养。他认为教学中要让儿童自己去发现,自己得出答案,学会“如何学习”[3]。
  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哈佛大学举行的纪念演讲会上,以“作为探究的理科教学”为题,提出与发现教学法相似的,但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4]。施瓦布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主张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学生应该通过自主地参与来获得知识[5]。此后,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从理论上对“探究式学习”进行了论证,著名教育家萨奇曼从实践角度,加以拓展形成“探究训练教学模式”[6]。而美国小学教育专家兰本达,将这一方法用于小学科学课堂,形成了“探究-研讨法”[7],这一方法曾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深得好评。
  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未来发展战略中具有极高影响和地位的“2061计划”(被美国各界称为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计划),出版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贯穿的思想就是“探究”。另外,美国还制定了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即《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该标准强调:“科学教学应该培养和很好地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教学应该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学生们需要很多不同的机会参与诸如搜集证据、观察现象、撰写概述、会见记者、使用仪器等与科学有关的活动;学习活动不仅应该有助于积累关于世界的科学知识,也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学生应该懂得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也应该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8]还特别关注的提出:“学科学作为一种过程”,“学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学科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们必须动手,同时还必须动脑”[8]。这一思想,我国也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作了明确的要求。
  
  2劳作思想
  
  人类的很多知识来自于为生存而进行的劳作。虽然,劳作产生了很多知识,但是劳作作为教育的一门学科,并不久远。这种劳作教学的思想可追溯到中世纪卢梭的手工教学论。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一小时的劳动教给他的,比终日向他讲述所记忆的东西还要多。”而裴斯泰洛齐的《身体技术训练说》则认为,可以通过身体训练ABC,不但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使心灵同时受到陶冶,从而培养“纯粹的人”。后来福禄培尔继承并发扬了裴斯泰洛齐的劳作理论,终于在19世纪确立了劳作及手工科。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一书中写到,人从事劳动、劳作、创造,不只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身体,或者说不只是为了衣食。“通过劳动,在劳作中学习,较容易获得无可比拟的基本理解,无论学习本身或学习者本身,都非常生机盎然地得到发展。”[9]
  
  3LBD学习策略的产生与发展
  
  本世纪初,杜威提出“从做中学”教学法,也可以称为“从活动中学”。这源于他确信“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10]。并在全球很多小学推广“从做中学”教学法,形成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Leon Lederman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提出“Hands-on学习模式”,从而启动了现代LBD项目,至今已有14个年头,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994年8月,法国国民教育部派出以诺贝尔奖得主萨帕克为首的代表团,考察了美国的LBD教学改革情况,所到之处,学生们表现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前所未有的教学质量令萨帕克博士大为震惊。为此,他建议在法国的小学进行类似的科学教育改革。从此,法国开始了LBD改革——即LAMAP项目(La Main a La Pate,其含义是“动手和面团吧”)[11]。应法国科学院的邀请,2001年11月,由全国四省市16人组成的科学教育考察团,在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的带领下,比较全面地考察了法国的LAMAP项目开展情况,为中国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在实践层面深层次地推动带回了有益的国际经验。在法国,3岁的幼儿就接触科学教育了,法国人解释道:“我们这么做,不是为了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为了开辟孩子们良好的思考的道路。”[12]
  另外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相继进行LBD科学教育改革,这一策略几乎在全球小学教育中受到重视。
  我国的LBD教育,早期探索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影响最为深远。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13]他主张“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生活教育。要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培养上进的生活力;主张即知即传,自立立人,自觉觉人,让人民教育人民等等” [13]。
  1991年9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开办了一个“应用低成本教具的理科实践教学”[14]研讨班,T﹒Allsop等四位外国专家和中国同行们通过对中外实行理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分析,强调实行理科实践活动中,使用低成本教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供了部分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该书以强调动手实践和低成本为主要特色,无疑对中小学“从做中学”的开展大有帮助。
  真正现代意义的LBD是从2000年传入我国的,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珏教授做了大量的推广工作。从此,LBD项目在我国全面启动,该项目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协调,北京师范大学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心负责,北京、上海、天津、湖南、广西等很多地区参与,东南大学、中国少儿科学网、汉博网等大批单位加盟,取得了不少成果。
  
  4PBL学习策略的产生与发展
  
  PBL学习策略是由美国现任南伊利诺大学基于问题学习研究所所长白罗斯教授首创,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在白罗斯教授的协助下,开发出基于问题的学习策略,并把它作为该院主要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后来很多大学医学院纷纷效仿,取得良好效果,形成了在医学院和研究生阶段盛行的基于问题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模式[15]。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