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23 Wenger E.Community of practice:Learning,meanings,and ident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4Maggi Savin-Baden.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assessment on student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2004,41(2).
  
  论范梅南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对我国教育研究的几点启示
  徐洪婷1 王 剑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Max.Van.Menen)运用现象学的独特方法,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进行了十分有益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生活的体验、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和对学生主体性的体验”[1]等等,由此创立了教育现象学即他所称的“智慧教育学”。他在教育研究中所展现出来的敏锐而细腻的分析、精辟而深湛的思想,对我国当代的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教育研究要重视教育生活中的故事
  
  范梅南的教育现象学“特别强调面向教育生活世界、面向孩子,强调教师、父母面对孩子生存和成长本性时最基本的经验”[2],这些经验显然蕴藏在教育生活中各色各样的故事中。故事在范梅南的著作中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它们是现象学 “回到事情本身”和“生活世界”理念的体现,也是对儿童与父母、学生与教师生活体验进行的描述和解释。正是这些故事,“使我们有可能参与真实体验,同时又让我们在面对真实体验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时陷入沉思。”[3]正是这些故事,整体地展示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和谐、统一的。
  当“回到教育本身”和教育的“生活世界”来看待教育时,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真实而充盈的生活故事。“故事在塑造个体和群体的历史方面是有能量的”[3]。故事使发生的教育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单调和重复的教育生活赋予了独特韵味,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教育生活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总是生活在这些教育事件中,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意义总是蕴含在教育事件的背景、发生与展开之中。对于教师来说,敏锐地感受不同的学生,在不同背景的教育事件中,体察其教育意义是他们生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最佳契机。
  故事使教师揭开了教育研究的神秘面纱,使他们从教育理论的消费者转变成为教育思想的生产者。故事使得教育研究从虚幻的天堂重返现实的人间,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就是走向教师的研究方法。但要注意教育现象学视野内的故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实实在在的、有情节、有情景、有任务的事件。它关注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事件,以便能充分展现生活本身的丰富与丰满。比如教师在某个问题或事件中遭遇到困难时,就会思考或谋划解决,力图走出困境,这里面就会涉及很多曲折的情节。
  更为重要的是,故事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并不能自动显现出来,只有坚持现象学反思的哲学态度,对其进行深度描述,才能把它们升华为教育智慧与理论。范梅南正是通过现象学的反思深刻揭示了故事中所蕴含的根本主题,在他看来,现象学方法注重的就是激发人的一种强烈的反思意识,反思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他说:“如果试图用一个词来概括现象学自身的特点,那么这个最贴切的词应是‘周全反思’,‘周全反思’是对生命、生活、生存意义的探寻”[3]。在教育实践中体验,在生活实践中反思,从而通达教育的本源性意义,正是范梅南教育现象学的宗旨。
  教师必须摒弃纯粹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研究路线,紧紧把握住现象学反思这一认识论方法,以反思的眼光来审视教育生活,才能把握住教育经验和实践本身,才能弥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才能发现生活体验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才能使故事中蕴藏的深厚的教育意义得到凸现。因此在教师教育中,应大力提倡反思性教学,这显然应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2教育研究应当关注具体的人
  
  现象学方法是基于对个人意识活动的解析,每个人的意识活动都有其特点,同一个人对不同的对象或者在不同情境中对同一对象都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想法,它具有浓重的“个人主义”味道。范梅南准确地把握了这个根本特点,他的教育研究总是指向生活实践,指向特定情境中具体的人,是色彩缤纷的现实世界中饱满人性的充分展现,而不再是纯理性的抽象,不再是普适规律的总结。他教导,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并不是对所有儿童、所有教育情景都普遍适用的,要尊重儿童本人的实际情况,尊重儿童的秘密[4]以及儿童所体验的世界,对儿童的独特性、儿童生活的独特性和情景的独特性进行特别关注,要懂得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差别性的教育行动。
  范梅南在教育研究中关注的是生活中具体的人,他把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存在,而不是理论中抽象的人。他追求具体时间、具体情景下对具体个人的智慧行动,以此增强对教育的洞察力。范梅南以现象学的独特视角来看待人研究人,大大加深了我们对教育生活中具体复杂生动的人的理解。回到教育本身,回到人本身,回到具体情景中的具体的人,这是一条摆脱教育理论长期游离于教育实践之外的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对教育中具体人的生存与生活负责任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的教育研究所关注的是概念中抽象的人,追求的是普遍性的知识。这种普遍性的知识在面对具体情景中的具体的孩子的问题时,并不能告诉人们怎样去做。在这样的抽象概念中,教育研究关注的是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行为举止的适恰,而不是个人内心的希望、幸福、痛苦、困惑、焦虑、冲突、压抑和危机等独特体验,人的情感、价值与生命意义等因素被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真正的教育从课堂中、校园中放逐了,教育研究远离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远离了具体人的尊严、价值和情感。
  教育研究重新关照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对于梳理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的若干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课程改革正在试图沿着一个新的方向走,试图把教育的目标丰富为知识的、情感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情感态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教育目标,所以各门学科中都主张通过课程培养孩子的情绪感受能力,培养情感品质。这个课程目标,显然不能像认知那样去教。面对这样的崭新课题,如何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情感意志,还缺少具体的评估模式与操作方法。深入理解范梅南的教育现象学,对学生具体的生活世界感兴趣,用关注去守望他们的成长历程,显然可以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性的教育活动中,把学生当作具体的人,对具体的人投射出人文关怀,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关注他们的经历与体验,让他们能够敞开自己,发泄出自己的感情,才能使儿童的情感受到感染,精神得到升华。
  
  3教育研究要具有“教育学味”
  

[1] [2]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