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借助诸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分析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使得研究要么沉溺于哲学理论思辨,要么讲求量化实证分析,习惯于用概念范畴来把握教育领域的问题,所探寻的是适合于任何时间、任何情景的普适性知识。人们认为这样的教育研究才能使教育学走向专门化与独立化,但却导致教育研究缺失了自身的理论思维和独特韵味。这种经验抽象的方法对于现实生活中师生的感性生活是无能为力的,经验的抽象具有理论的力量而缺乏实践的感召。这种教育研究在探寻与追求纯粹的教育知识体系之时,却远离了实际的教育活动和活生生的教育现象,使得许多教育现象都未进入研究的视野,教育的存在意义也被掩埋、消隐于其中。
  反观范梅南的教育研究可谓教育学味十足。他认为传统的教育研究脱离了个体生活体验,没有和教育实践发生联系,“教育理论家只顾建构自己的理论,而放弃了对读者、儿童所应承担的教育义务。”[3]他从现象学的独特视角,拓展了教育研究的主题与对象,把科学主义斥为细枝末节的教育现象和个人体验,重新纳入到研究的视野,使教育研究从大气磅礴、高高在上的理性思辨重新回归到脚踏实地、贴近地面的现象描述,从封闭的象牙塔回到了丰富具体的生活世界。
  范梅南认为教育理论研究应当定位于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教育关系,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者与处在教育关系中的儿童、青年或长者之间的生活方式,是对生活世界直接体验的探寻。他的研究立场和态度,最重要的体现在追求教育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和教育研究所具有的教育性上。他关心成人和孩子的关系,关怀孩子的命运,“一切为了孩子好是他构建教育现象学的伦理坐标”[5]。他的研究以意义的生成与实现作为教育学归属,试图完成由经验抽象的知识本位教育学向经验研究的智慧本位教育学的过渡,显示了教育研究的独特理论思维。
  但是要注意范梅南所描述的教育情景所反映的教育问题都富于西方特色,从时代背景到家庭生活以及孩子的具体表现都是典型西方式的。我们的研究当然要以东方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在研究中既要把握宏观的世界发展因素,又要考虑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及文化传统,关注自己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比如家庭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问题、孩子的独立性及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等。特别的,多年来对于考试问题的研究和讨论都很多,俨然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中心话语,但却没有人从学生生活体验的角度来研究它。应该深入研究:考试对学生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从生活当中去收集学生考试的各种经验,进而加以反思,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2]。
  
  参考文献
  1 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朱小曼,等.教育现象学:走向教师的教育研究-与现象学大师马克斯.范梅南教授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4-10-21.
  3 [加]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文广,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加]范梅南,等.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M].陈慧黠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Max Van Menen.Phenomenogical pedagogy and the question of meaning.http://www.ualberta.ca/vanmanen,2003-01-19.
  
   数学教学要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
  王宽明 李忠如
  
  随着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即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早在1990年发表的《EverybodyCounts》报告中就提出:未来社会的生活和工作要求从业人员不仅仅具有机械操作能力,更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就必须具备较高的数学素质。而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是衡量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标志。
  所谓数学应用意识,就是指应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的实际问题。作一名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让学生“会解题,得高分”,而应该深刻地意识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
  
  1课堂教学应重视问题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去两头,烧中断”而受到了有识之士的广泛质疑,但是自从1993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中出现了应用题以来,人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重视数学应用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已成为共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是需要从学生所具有的经验基础出发,重视数学问题的应用情境教学。
  1)挖掘教材中的应用因素。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现行的中学数学教材有许多内容都具有实际背景,不但要注意数学知识在学科之间的迁移,更要在教学中善于利用这些材料,因势利导,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指数函数与细胞分裂、数列与存款贷款、概率与有奖销售、线性规划与国民经济建设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挖掘这些应用因素,编制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应用问题,“发展学生广泛的基本数学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实际问题,以适应当今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唯物观。“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数学模型化的方法,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来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模型来研究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建模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素质教育,数学教学应该让应用意识成为学生认识社会、改造自然的一种观念、一种态度,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而不能让学生只会做一些“纯而又纯”的数学题。因此,课堂教学就必须注意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联系。而数学问题正是培养学生把数学的有关知识理论向实际运用的极好载体。
  
  2传统内容要突出情感目标
  
  大量研究表明,创设具有强烈的感染性的应用情境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解题活动中去。但是传统的数学课程内容把数学设计成一套严密抽象的演绎体系,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造成了学生应用意识淡薄。在新课改的今天,可能还会遇到这种情况,但可以通过改造传统内容来赋予它们的实际背景,使之更符合学生的情感需要便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学应用题了。
  新课标提出把情感作为一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能力→知识的教学过程。由于情感是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材料无法表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脱离俗套,把应用意识作为一种情感因素,创设一个既有利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情感发展的教学环境。把传统的教学内容赋予情感因素,既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而且,由于学生积极地参与,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容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进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提高了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追求真理的勇气以及推理的意识和习惯等等。
  课程改革的软肋是如何评价。有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问题来影响和改造考题”的观点。通过创设情境新颖、独到、富有时代意义的应用问题,不仅能够考察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维,还能够体现学生的探索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创新意识等等。因此,通过数学建模来取代“题海战术”,这样更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评价方式的导向也更加强调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1] [2] [3]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