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3管理中使“法”“情”并重、优势互补
  
  栽篱笆不是要阻挡行人,而是让人走正道。制定制度不是为了压抑人,而是要调动其积极性。由于制度是原则性的,不可能对各种情况都作出规定,也就往往刚性有余,弹性不足。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实施中既要严格按规定办事,原则性问题必须一视同仁;又要注意教师的个体差异,在不违背原则的条件下又可以灵活变通,对特殊情况予以关照,使管理脉脉含情,透着人性化关怀, 能“法”“情”并举,从而提高教师对制度的认同度与执行力。如按8小时工作制对教师进行考勤,而许多教师的上班时间远远超过了8个小时,如班主任早晚要随学生下操、下班,来得早,回得晚,中间如有特殊事情需要处理,只要不影响工作,管理者就应该放行。又如开展校本教研,学校要求每个教师每月写一篇教育叙事,个别教师因工作繁忙没有及时完成任务,可以先记上帐,让教师尽快补上,目的达到了,又能让教师感受到领导的宽厚。有的教师写作确实有困难,还可以降低要求,否则,不仅会让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还可能导致抄袭,其效果就更差。如果在制度实施中只坚持原则、而忽视特殊情况区别对待,只强调一视同仁,而忽视对教师关心体贴,就往往导致管理只有形式控制,而没有实际效能。如一些学校实行上班打卡的办法,结果先来的教师为迟到者也打上了,其打卡就没有多大意义。作为管理者要尽量淡化形式控制,而着眼于效能提高,只有既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又区别对待、予以人性化关怀,才能让教师心情舒畅,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者不能以此来分亲疏厚薄,以“人情”取代“原则”,其差异化应有充分依据,并考虑制度的适用性,不能在制度之外另创“私人条款”;只有在现行制度难以规范或可以变通的条件下才能区别对待,否则,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4工作需要与个体特点两相兼顾
  
  事因人成,业因人兴。学校发展必须充分发掘教师潜能,发挥每个人的作用。管理者在安排工作中就既要着眼全局,从学校需要出发,要强调服从安排,听从调遣;又要考虑教师的条件与特点,兼顾教师的利益与诉求;既“爱其才,育其心”,又安排合适岗位,能“扬其长,避其短”,使其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和识别教师的长处与弱点。如教师有的教学水平高,却可能难与人相处;有的思维敏捷,却可能粗心大意;有的善于做思想工作,教学可能不受欢迎;有的多才多艺,但对本专业却缺乏兴趣。作为管理者,就要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以使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方面从微观入手,能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和教师的个性差异来调配,因材施用。如安排正、副年级主任或班主任,正主任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就应选派一名做事稳重、工作细心的副主任为其作搭挡,以利于双方扬长补短、优势互补,彼此学习、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又从大局着眼,通观全局,从整体上对人事安排进行规划部署,力求使教师的人力资源在各个年级、部门、处室都得到优化配置,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个性结构、性别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合理组合,使每个教师都放在最适当的位置,使每一个群体都成为最佳团队,从而形成整体优势,能提高学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综合效能。如老教师经验丰富,但往往精力不济、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大多技不如人,而新教师在这些方面正好相反,如他们各自为战,不仅难以学到对方的长处,也会制约各自优势的发挥,若一个备课组能老中青搭配,既有利于以老带新,又有利于以新帮老。又如成立一个课题组,既要挑选理论功底深厚、知识经验丰富、思维稹密细致的中老年教师,以利于构思策划、把握方向;又要配备精力旺盛、干劲十足、做事踏实的年青教师,以利于方案的落实与实施。这样,才能促进教师互助合作,扩散放大优势,使教师在各展所长的基础上,又能通过相互学习而使优势得到扩散和互补;才能既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又使整个学校的人力资源形成合理、优化、有序的状况,能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效果;才能使学校犹如一束光波,教师的个性特点如同不同颜色的波长,通过管理者的开发与整合,各束光波能形成最和谐的组合,能闪烁最绚丽的色彩。
  
  5教师发展使“齐步走”与异步、错位发展有机协调
  
  管理者既要善于识人用人,还要注重育才造才。只用不育,就会将教师“淘空”。管理者在管理中要积极构筑教师发展机制和平台,既对教师发展提出统一目标与要求,并督促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等各种形式来提高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又要依教师特点分层分类引领其实现异步与错位发展。如根据教师的能力水平将其分出“基本合格”、“合格”、“骨干”三个层次;并要求其向“合格”、“骨干”、“示范”三个层次迈进,引导教师将发展目标贴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在实现一级目标后又向更高一级目标发展。通过这种梯度达标升级,层次滚动发展的动态化管理与差异化评价方式,既使各个层面的教师都有相应的标准与规范促其发展,又照顾了教师的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又如校本教研,既制订制度,要求教师都要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又指导教师根据自身情况把握侧重点,一般教师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重点,通过日常快餐式研究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有一定广度,人人都成为研究者;而对能力较强者则要求以学校面临的疑难问题为中心开展专题研究,使校本教研能突出重点,有一定深度与高度,能获得较大的研究成果。这样,就能将校本教研的“点”与“面”,“深”与“广”有机结合,既通过教师的参与面和研究内容的涉及面为“点”的深入打好基础,提供条件;又通过“点”的深入,提炼一般原则与经验,为“面”的研究提供指导,使“面”的研究更有成效。这种因人而异的管理既能促使教师都得到发展,又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与特点,使教师在不同层级实现异步发展。此外,教师在不同领域也可以有所侧重,即教师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在某一方面深入研究,错位发展。如美术老师或以油画为主;或以国画见长;或偏重水彩;或精于雕刻。历史教师或主攻外国史;或专注中国史;或对古代史倾注心血;或在近代史上有所造诣。这种错位发展还可以是在专业之外吃一点“五谷杂粮”,或青睐书法;或乐于摄影;或爱好武术;或喜爱乐器。这种爱好不同、异域探究,错位发展,有利于教师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举行各种专题讲座;有利于学校众星云集、群星闪烁,各显其能、形成整体优势;有利于教师因各有优势需相互学习而互助协作,从而减少磨擦、降低内耗。这样,就能有效地开发教师潜能,构筑人才高地,建立人才梯队,打造学科大师。
  
  6管理方式使“权利”与“义务”、“集中”与“放活”有机统一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理论,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作为管理者就要注意利用人的需要理论来激发教师的发展动力。教育是距离人的发展,人的生命成长最近的职业,需要以心换心。教育又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一节课从研究教材到学生,从课前预设到课堂生成,都需要教师能动的加工和艺术处理,它绝不是写一个环节齐全的教案,或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就能实现的。传统管理只注重制订规章制度、加强考核监督,并通过奖惩等物质利益杠杆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只能促使教师关注个体利益,满足教师的生存、归属等较低层次的需要,而要更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教师更注重学校的整体利益,还需要满足教师尊重与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因而在管理中既要有集中统一管理,要求教师遵守纪律,履行义务,又要有自主管理,对教师尊重信任,维护其权利,才能充分发挥职代会、工会以及文学社、健身队等各种社团的作用,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站在学校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管理者只重统一管理,一味严查死管,只要求教师“依规”“听话”,只会压缩教师能动性发挥的空间,就会将自觉接受命令变成痛苦的人格屈从与被迫接受,使教师对“制度”“管理”产生叛逆和抵触心理。管理者只有把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人,尊重教师,能放手放权,在集中管理中增加自主管理的因子,在“统一要求”中融入放手放活的成份,支持教师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学校发展的活动,鼓励教师建言献策、使其心情舒畅,畅所欲言,才能让教师享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快乐,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才能让教师获得多层次的需要满足,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既有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各年级、处室、部门和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能形成一个目标一致,运转协调、优质高效的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1] [2] [3] [4] [5]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