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制热的时候,主要利用蒸发吸热、冷凝放热,压缩升温、降压降温的原理。
空调制热,是把室外空气中的热搬移到室内。用学术的话说,是把能量从低温热库搬移至高温热库。除非开电辅热,否则并不是直接用电能加热空气。但搬移必须耗费额外的能量,否则就构成永动机。一般的空调能做到消耗一份能量,搬移3份能量。因此,使用空调比使用电暖器节能得多,甚至比烧煤、烧气的集中供暖效率还高。
但常规设计的空调,并不适合室内外温差巨大的情况。通常的经验告诉我们,冬天温度降低到5℃以下时,空调的制热能力就开始明显的下降。
实际上,即便不结霜,一般空调系统的能效,随着温度下降也会剧烈降低,典型情况如下:
能效只是一方面。低温情况下空调的功率还可能下降,仅看能效是不够的。如果在-20℃时能效有3.0,但功率只有常温时的一半,取暖效果依然很差。所以我在上面经常使用“效果”、“制热能力”来描述。
现在已有很多技术来提升低温下的制热能力,它其实与超低温冰箱是类似的,本质上都是适应更大的内外温度差。二级热泵、准二级压缩技术等,都是十分成熟的技术。在工业、商用领域,这类技术也有应用案例,国内主要厂商,例如格力、海尔等,也都有能够在-35℃下有效采暖的大型机组。
但到了家用空调领域,事情就发生了变化。搜遍各大电商平台,没有哪款空调号称使用了某种技术来提升低温制热效果。尽管有一些产品把低温启动,-15℃稳定制热作为卖点,但只要仔细阅读它的技术参数就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显著的改进。现实是,根本找不到真正适用于冬季采暖的家用空调。
我国幅员辽阔,对低温下能够高效且大量制热的空调肯定有需求。特别是淮河以南的中部地区,空调采暖需求极大。空调制热能力不足,大家只好开电辅热、用电暖器,加大对能源的浪费。按照市场的一般规律,此时就应该有厂商跳出来扛起大棋,圈占一片市场。且不说二级或准二级热泵并不会增加多少成本,就算增加一倍,最多两三个取暖季的电费就挣回来了,消费者会算账。我的真正疑问是,为何会出现这种看起来违背市场规律的事情?
其实,市场上并不是没有这种企业来占位,但是他们的观感是这样的:
厂商对它的原理是这样介绍的:
他的品牌想必是你从没听说过的:
他们的名字叫做“空气源热风机”,或者干脆叫“空气能采暖”。它也有标准,属于有后台的妖怪:JB/T 13573-2018《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热风机》。
它的参数是按-12℃标注的:
并且它通常也能制冷,有的产品在温度较高时,还能旁路其中一级压缩机或者关闭经济器,由准二级压缩变为传统一级压缩。
好了,这种产品样子像空调,参数像空调,用起来也像空调,这TM明明就是空调。
为啥他不跟常见的家用空调同流合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