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新冠疫情期间写日记的方方吗?
还记得她当年写过一本叫《软埋》的小说吗?
当你把日记和当年的《软埋》结合起来,方方这一类公知的真面目暴露无遗。
当年《软埋》出来之后,一片叫好声,跟《平安经》效果差不多,只是词藻不同,但真的足以叫好吗?来看看这本小说写了什么吧。
小说有一个大背景,这个大背景是我们的土地改革,故事的地点发生在川东地区。
不过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小说的故事不是真实的,没有故事原型,是方方自己虚构出来的。
这本小说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她反映了我们在土改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把不该打倒的人打倒了。
小说中的陆子樵辛亥革命时立过功,抗日战争时接济过游击队,剿匪时为解放军帮过忙,政府号召捐粮食时捐的最多,按政策不应该在打倒之列,因为他有“爱国”和“开明地主”的身份,这个身份可以保全他。但是,最终被打倒了。
谁打倒了他们一家呢?王四的后代金点。
陆子樵的儿媳妇把陆王两家的仇怨讲给了王四的后代金点听,使金点得以利用土改公报私仇,最后导致全家死于非命。
这个小说你就看看,千万别信,没有故事原型,都是方方自己虚构的。
但是,方方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小说呢?因为方方自己在公报私仇。
这个“公”就是利用自己“公知”的身份,这个“私仇”就是方方的家庭在土改中受到过冲击。
因为方方的祖上有国民党背景,曾外祖父杨赓生是辛亥革命元老,写过《讨袁檄文》,她的祖上家庭背景无论怎么算,都不是一个贫苦人家出生。如果严格按照当时的阶级来划分的话,方方祖上的家庭也属于地主阶级,那么大家就知道方方为什么要虚构出这部《软埋》了吧。
《软埋》没有正面写当时的土改,却从两个家庭的矛盾来表现土改,而方方笔下的土改显然被污蔑了。这会严重误导不明真相的群众,尤其是新时期的年轻人,他们很多都不知道土改,但是他们可以看小说,而如果看了方方这部小说,无疑会被方方误导,认为当年的土改就是方方笔下的真实故事,所以再次强调,方方笔下的《软埋》纯属虚构,而且是带有明显的颜色革命思想,是在潜移默化地给年轻人洗脑。
好了,现在来说正题,既然当年的土改不是方方笔下那样,那么当年的土改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特别是其中有一个让大家都难以解开的心结,我们的土改政策,为什么解放之前“打土豪分田地”,为什么解放之后要土地收归国有呢?
这是很多人困惑之处,也是很多公知借此误导群众,同时污蔑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地方,在这里借助这篇内容,给大家一个真实的土改历史。
说到土地改革,不得不说一下我们几千年的土地问题。
只要你熟悉历史,你就会发现土地问题有一个规律,封建王朝的覆灭规律就是土地问题的不断重复。
这里提一句,严格说来,秦之后不叫封建王朝,应该叫帝国时代,封建王朝其实应该指秦之前的时代,那时候才是分封诸侯建立国家的封建时代,秦之后是皇帝统治国家的帝国时代。
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一个王朝建立初期多采用了类似“均田免粮”的土地政策,农民获得土地进行耕种,统治者与民休养生息,这样才能恢复经济,让慢慢帝国走向繁荣。
到帝国末期,土地被大量兼并,而这个事实会被历朝历代的法律保护,最终土地上的农民破产,跟土地一起成为地主的私有财产,生产力没有被解放,加上阶级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帝国覆灭。
过去的任何朝代都没有逃脱这个土地问题的规律,只不过最终的爆发点不一样,但是终极根源都一致,都是土地问题造成的,过去的朝代更替都是这个原因和规律。
现在把时间拉到近现代,我们的土地改革为什么在解放前后会有变化,这里我们来给大家解开这个心结。
解放前,农民破产没有土地可种,农民的迫切需求就是获得土地,只有土地才能让他们生存下去,这是最基本的生存诉求。所以,解放前我们的土地政策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把地主兼并的土地分给农民,让他们都有地可种,有粮食可以生存。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那么解放之后我们为何改变了土地政策,将土地收归国有呢?
我们不谈政治层面,单从经济层面来讲,假设你来做决策,面对国内和国际环境,你该如何制定土地政策呢?
先把当时的背景给你交代一下:
背景一:我们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并且我们要坚持这条道路走下去不能动摇。
背景二: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首要目标是将农业国转变成为工业国。为什么要定这个目标,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之前的一篇文章《毛泽东时代为何很多运动,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毛主席真不懂经济吗》。
背景三:我们在国际上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封锁,没有国际援助,只能依靠自己。
背景四:我们当时的工业水平很落后,连火柴和钉子都生产不出来,农业生产也不发达,依然是小农经济。
这是当时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下,你做决策之前,还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逻辑和需要面对的问题。
问题一:农民在有土地之后,如果按自己的意愿和市场需求来耕种生产,那么大家肯定会生产周期短利润高的农作物,这一点逻辑大家是知道的吧,如果不清楚的话,把自己当做农民,你会选择什么农作物呢?
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显然大家都会去生产赚钱的农作物,而不赚钱的农作物,大家都不愿意去做,那么就可能出现水稻一类的农作物没人耕种,造成粮食危机,而大家都去耕种赚钱的经济作物,就可能导致这一类农作物生产过剩。
这样的结果就是发展不平衡,急需的农作物不足,不重要的农作物造成资源浪费,而我们当时因为被封锁,不能向外国进口粮食。
这就是农民自发的选择生产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的农业发展失衡,并且造成粮食危机和资源浪费。
问题二:农民分到土地之后,每个家庭成员的人数是不同的,有的家庭人丁兴旺,有的家庭可能劳动力不足,那么可能出现有的家庭地不够种,有的家庭地没人种,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
问题三:这一代农民都分到地了,也做到了合理分配,那么随着人口增长,新出生的孩子长大之后成为劳动力之后,又该如何分配土地呢?全国的土地就那么多,我们不可能通过对外扩张来增加土地,那么以后不断出生的孩子,如何再次分配土地呢?
问题四:土地如果成为私人财产之后,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易,那么随着发展不平衡,有的人可能会积累财富,开始不断购买土地,而有的人则可能穷困潦倒,不得不出卖土地,那么就又跳进了中国古代土地问题的怪圈,土地最终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
问题五:这个问题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毛泽东时代为何很多运动,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毛主席真不懂经济吗》提到过,我们选择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是不断投入而没有利润回报的,如果仅仅靠农民自由地生产,能够完成对两个工业的持续不断投入吗?
现在背景和问题都交代清楚了,这只是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全部的背景和问题比这个还复杂。
好了,现在你来做决策,怎么让我们既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又能加快祖国的发展建设,既能快速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又能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能跳出几千年土地问题的怪圈。
思考一下有答案吗?如果有的话,那么比较一下当时的做法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通过对外战争来获取资本原始积累,那么就必须要自己在土地上创造剩余价值,那么必然要求社会化大生产,而不是小农经济。
社会化大生产就要求土地不能私有,不能自己想怎么耕种就怎么耕种,而是需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来进行生产,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
要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那就需要土地收归国有,因为只有大家都在全民或集体共有的土地上生产,才能进行有效地生产,否则我在别人的土地上生产算个什么事儿呢?只有土地都是我们大家的,我才能心甘情愿地去生产劳动。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高瞻远瞩,对我们的土地政策重新做了颁布。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土改是为后面快速发展做准备,如果土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后面的发展必定出现诸多问题。
也正是因为土地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才有了“毛泽东时代”的各种运动,通过运动来解决当时的困境,加速经济的发展。
这就是当时为什么要进行土改的深层次原因,现在来比较一下你的决策,是否能比当时的决策更高明?
最后再强调一点,不要相信方方等公知们对过去历史的解读,他们的解读都是带有自己的个人感情,而且很多都是胡说八道。
如果你不了解过去的历史,那么请按照我提到的结合当时的背景和问题去考量,去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我们的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但是大家不要忘记历史,不要歪曲历史,更不要污蔑那些曾经为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全心全意奋斗一生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