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韩 艳 等
2)教学方法上: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受体”,是在知识授受过程中的一个“客体”,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质以及丰富的内心矛盾被忽视了。教学过程中认知双方教师和学生无需交流、对话、共同学习,感知、理解、应用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纯粹的授与受的活动,课堂上出现的是教师进行讲授,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没有任何思维、批判、创新;
3)授课的速度上: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就是在固定的教室,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堂课一般为45分钟),由固定的教师以一定的速度对学生进行授课。教师们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事先设计好的内容,就会按自己预定的方案和速度对学生进行灌输,五个阶段(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非常清晰,甚至规定好了时间。教师按相同的速度相同的方法上课,往往是差等生对所传授的知识一知半解,优等生又无法满足对更多更深知识的需求,形成了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局面;
4)评价的方法上:升学率或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最重要标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向分数看齐,仅仅将评价作为选拔、甄别学生的工具。一切为了考试,考试就是一切,为了考试,不惜一切代价,教师使出浑身解数灌、学生用尽全身气力练,学到的是一些应试技能和结论性的知识。“在这种评价的重压下,学生作为人,已失去了它的主体地位,德育在考试成绩后得到化解,体育在试卷上隐匿,学生就像孙悟空,不管你有多大的本领,也只有在如来佛的手掌(试卷)中跳来跳去。这种只关注学生智育的评价,忽视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5)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 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控制和被控制的不平等的关系,“师道尊严”师高生低的传统观念还牢牢地束缚着教师和学生。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都是由教师规定、安排的,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教师来决定,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在教师面前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更谈不上与教师的相互交流、互动,信任与合作,对教师任何的怀疑和质疑都被视为冒犯和不敬,学生只是在知识、道德教育方面的一种被填充物。
综上所述,班级授课制确实对学生的生存状态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学业负担可以说已重到不堪忍受的地步,严重破坏了学生的自信心,扼杀了学生的欲望,每一个学生的珍贵的生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每一个生命的丰富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可能的每一点成长和发展、进步被忽视、被否定。因此,关注改善学生的学习中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大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维护学生学习自由的权利,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的新型学习组织方式——走班制,应运而生,“走班制”是时代的呼唤,是学生的需求。
2“走班制”为何能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
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另外,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自主管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课程中。
“走班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学生主体地位彰显。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行的是统一的教材、教学计划,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完成父母和老师规定的任务——考高分、升大学。而实行“走班制”后,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学起点、重点、训练计划、培养目标和开展研讨交流等活动。学生也可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
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充分赋予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几百名学生读同一本书,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练习,忽略学生自身成长中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一弊端基本解决了普通班级授课制中凸显的一部人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矛盾,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得与自己最相适宜的发展环境;
3)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下,学生按年龄进入同一个班级体中,由于学习基础、智力水平的不同,必定会有成绩优、中、差之分,在以后的学习进程中,学习基础差的即使付出成倍的时间和精力,由于起跑线的不同,也难以追赶上优、中水平,而一直处于班级最底层。“走班制”实施后,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兴趣、特长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减轻了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从而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4)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下,差生由于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走不出情绪的低谷,而优等生则一直处于班级前列,常常出风头、受表扬,容易产生骄傲感和优越感,因而不利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友谊。
3如何进一步促进“走班制”的实施
“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在现实教学中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那么,如何有效地推动这一新型的学习组织方式呢?
1)课程设计应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结构是实施“走班制”的前提和关键。课程结构的构建要突出选择性、多样化原则,课程类型可包括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必修课为国家基础型课程,确保所有学生达到共同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学力。选修课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国家设置的课程,其设置的目的,是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中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另一种为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比如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等,其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这种课程结构赋予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权,他们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灵活地调整所学各门功课的比重和速度,并向不同方向发展,大大打破了“学科中心”课程对学生的桎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2)教师应进一步尊重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观念,平时多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因遗传、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而造成在知识经验、学习兴趣、智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好自身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点,选准任教课题并进行设计,并充分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真正能做到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延伸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能力、深化学生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