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韩 艳 等




  
  2 现代校长的公关活动
  具体的公关活动是以一定的公共关系目标、任务以及这些目标和任务所决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根据公共关系活动性质不同,校长的公关活动可以分为宣传性、交际性、服务性和征询型。
  2.1 宣传型的公关活动
  宣传型的公关活动,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体以向外传播学校组织信息,树立学校良好形象的公关活动。目的是迅速的将学校的相关信息传播出去,形成社会舆论。其特点是:主导性强,时效性快,传播面广,推广学校形象效果快。
  宣传型公关活动的途径很多种。首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学校外观形象来进行宣传。比方说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格局、环境布置等物质性的空间形象,以及学校的校服、校徽、校训和校风等精神性的外观形象,所有对这些外观形象的宣传都会对社会产生直观直觉的影响,对树立学校形象具有积极的、有效的作用;其次,可以通过有意计划的学校特定的专项活动来进行宣传。比方说学校的艺术节、科技界、庆祝晚会、毕业典礼、校庆活动等,这些活动如果组织得好、宣传得好将会产生轰动效应,大大提高学校的声誉。
  2.2 交际型的公关活动
  交际型的公关活动是一种不借助其他媒体,只在人际交往中直接接触并建立感情,达到建立良好关系的公关活动。目的是通过人际关系与公众交往,进行感情沟通,为学校广结良缘,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网络,形成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人际环境。其特点是直接、灵活、感情色彩浓厚、易于接受。
  校长进行交际型的公关活动主要包括:首先,与教师、学生团体的公关活动。对校长来说,必须注意一要以身作则,为教师、学生做出表率;二要充分关心、理解和信任教师、学生,加强他们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三要与教师、学生平等相处,努力在学校形成相互信赖、相互尊重、协同合作的校风;其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公关活动。学校领导要经常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汇报,让上级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得到上级的理解和帮助。同时积极支持上级的工作,认真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以争取博得上级的好感和赞许,为学校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打下基础;然后,与社区、家长的公关活动。校长要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对社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用社区有利条件,依靠社区力量办学。通过设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生活、走访家长等活动促进与家长的关系;最后,与企业、媒体的公关活动。学校呼吁企业资助的同时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交往,如帮助他们培训称职员工,开办特别的成人教育课程,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阅读能力等。校长还需努力与记者交朋友,在宣传时向他们征询意见,了解如何加工处理新闻等。
  2.3 服务型的公关活动
  服务型的公关活动,是一种以提供优质服务为手段的公关活动。目的是通过实际行动来获得社会的了解和好评。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实际行动,优质的服务不但要靠校长,关键是在校长的带动下全员公关。
  学校所提供的主要服务是教育服务,优质的教育质量是得到公众支持的关键。如果学校不能向公众表明其教育教学成绩,学校的形象就会遭受致命损失。所以作为校长要通过教职工大会、教代会等形式让员工清楚的知道他们应承担的责任,明确自己也是学校公关的一分子。不但如此,学校还可以参加公益性、赞助性的活动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以博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2.4 征询型的公关活动
  征询型的公关活动,即是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来收集信息、了解民意,为学校制定公关决策提供咨询。
  学校开展征询型的公关活动主要通过民意调查,具体可以采用论坛、会议和访问等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邮件调查,报纸、广播、电视、杂志调查。在调查前,管理者要仔细考虑要调查的问题、调查的方法、抽样方法、问题的设计和表述、采访方法、问卷设计、使用电脑数据处理以及如何利用调查结果。假如学校管理者认真设计并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就能够提供有关公众意见和态度的宝贵信息,而且,从长远来看,可以帮助学校建立与公众进行沟通的桥梁。
  综上所述,现代校长必须树立公共关系意识,开展公共活动,站在时代的前沿来思考。学校在社会中要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于学校要尽一切努力满足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和期望。
  
  参考文献
  1柳斌.校长素质培养手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2唐培根,唐纳德R格莱叶.学校与社区关系[M].周海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赵晓兰,赵咏梅,繆春萍.最新公共关系学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试论课改背景下的课程资源管理
  余育新 沈 萍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然而,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管理问题了。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综合两种观点,可以将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课程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对课程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和评价,以实现既定课程目标的活动过程,包括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课改背景下的课程资源管理,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室、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育部在2004年12月15日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也明确要求教师应“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和优化学习资源的意识”,“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也就是说,在课程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要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能力得到发展,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得到提升,形成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观,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3)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新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广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体验、经历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所以,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4)当前学校教学的现状也迫切需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管理。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学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视书本忽视其他学习资源,重视课内忽视课外学习活动”的状况,这与课改的推进极不协调,甚至阻碍课改的有效推进。
  综上所述,加强课改背景下的课程资源管理,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1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1]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