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韩 艳 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得我们的课程视野不断扩散,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资源不能也不可能局限于教材和课堂的范围,而应扩展到社会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吴刚平先生把课程资源从功能上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又从空间分布上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还根据资源载体的不同,提出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即内生性课程资源)和非生命载体(即外源性课程资源)”两种形式。也有人认为,资源从类别上可以分为自然的和社会的,传统的和网络的,动态的和静态的。还有的把资源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声的和无声的,生活的和艺术的,甚至是有纸的和无纸的。可以说,学习资源是一种生态资源,它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具体到某一学科,则至少又可以分成以下诸多类型:
  1)传统教材类。包括各种在用或不在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以及配套的学习材料和辅导资料。这些教材及其相关材料是最容易得到的。不过,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都只采用一、两种教材,而且多数学生对教材内容也不可能完全吸收掌握。因此,仅有教材及其相关材料是远远不够的;
  2)生活实践类。赞可夫说过:“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准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购物、就医、租(住)房、问路、旅行交通、通讯通信、广告通知、演讲演说等,它有很强的情景性和实用性;
  3)艺术形式类。包括各种难易适度的文学、电影、音乐、美术等声色、动静、形态各异的艺术作品;
  4)新闻报道类。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刊杂志,都有最新的信息,可以在其中了解到世界最新的发展和变化的信息资源;
  5)网络载体类。在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许多梦寐着想看到、想发现、想了解的东西,通过网络,很容易就获得了。网络资源的丰富是毋庸质疑的,它大大开阔了学习的视野,它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6)其他学科类。不同学科间,都有着相通的“点”,学科间的融合和沟通,可以将学科“激活”,使学生对“点”的学习能基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面”;
  7)无形潜在类。学科教师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他的学科知识自不必说了,他的气质是一种人格魅力,他的举手投足都对学生产生着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学生随时都受到良好榜样的示范,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此外,周围环境也一样在无声无形地影响着学生,富有创意地布置学生周围的可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也同样能起到很好的影响作用。
  
  2课程资源管理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程资源的管理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
  2)优先性原则。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并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3)适应性原则。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共性情况,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如果要为特定教育对象确定恰当的目标,那么仅仅考虑他们已经学过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除了考虑学生群体的情况外,还要考虑教师群体的情况。此外,还要注意管理中的经济性,要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4)特色性原则。课程资源的管理,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就是要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学校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资源开发更加合理有效。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自己的特色。本轮课程改革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中,更应体现特色,切忌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各自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应该把学校课程资源的管理与特色学校的建设结合起来,在课程资源的管理过程中促进特色学校的建设,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注意培育并优化学校的课程资源结构。
  
  3课程资源管理的要素
  1)课程资源管理的关键: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观就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课程资源观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也影响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和效果。可以说,正是课程资源观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起着导向、维持和监督作用,成了影响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因素。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形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增长和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要促进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形成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引导教师经历感知、领悟、模仿、扬弃、熟练、创新的发展过程,逐步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2)课程资源管理的核心:建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评价机制。课程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对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和正确评价的良性运作机制,这种机制应是动态的、立体的、交互式的运作机制。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资源的利用及价值,利用的过程也是二次开发和价值再判断的过程,评价过程又必须反思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得失,使后续的开发和利用更加有效。如图1表示。
  
  在这个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课程资源的整合。整合并非简单的“资源叠加”,需要分别处理知识之间的关系、经验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这也就决定了有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价值的整合。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将有利于塑造新型的学习型人才,并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二是课程资源的生成。生活中不是缺乏课程资源,而是缺乏自觉发现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眼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与事先预设的资源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宝贵。生成性资源是在特定的教学或生活场景中,随着非人为的发展而自然生成的,它与学生的身心紧密相连,如果生成性的课程资源不被关注,将使学生失去一个个优秀的学习机会,甚至会伤及他们的心灵,会让他们感到:学习与乐趣相背、与生活相离。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生成性资源,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三是课程资源的共享。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地球村”的概念被人们深刻地接受,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共享。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的同时,要充分认识自身在课程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组织者、促进者、研究者”的地位,转变“知识批发商”的传统认识,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互动,优化课程资源的共享,并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应逐步建立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通过征集遴选、组织开发、引进购买等途径和方式加速资源的开发建设,建立共享课程资源库和课程资源索引中心,尊重和维护课程资源制作者的知识产权,对优质课程资源不断优选、更新。可以举办一定范围内优质课程资源的推荐和评审活动,鼓励优质资源的开发,促进其广泛应用。
  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评价机制过滤才能确定。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和评价,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1] [2]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