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天子门生

作者:汤学春




  一会儿农电员骑摩托来了。那是个十分精干的小伙子,对梁业一脸的笑,又是敬烟又是敬槟榔,一口一声梁镇长,叫得梁业心里温乎。梁业将电线杆指给他看,农电员说他早知道。这八根电线杆牵涉七户人家,因为这七户人家栽这八根电线杆时偷懒,打的眼不符合规格,并且,后来他们为了机耕方便,将电线杆南面的地拉线拆了,因此就慢慢地朝这边斜了。农电员说:“这电线杆迟早会倒,倒下来肯定出事!”他对细叔道:“细叔,这事是你反映的吧?”
  细叔道:“是我反映的,又怎么样?”
  农电员道:“这八根电线杆不是村里的事,也不是荷叶塘组上的事,而是你们七户人家的事。那么细叔就请你牵个头,组织一下,把它们扶正。”
  细叔大惊,瞪圆了眼睛:“我牵头?要我来组织?老子祖上移下来就没当过官,撞了你的鬼哟!”
  农电员道:“这是你们自己的事!”
  细叔道:“我们自己的事还得给镇长汇报?就算这八根电线杆是我们栽的,它们一倒,整个一条线不被拉倒?‘三个代表’你们是怎么学的?”细叔的道理相当堂皇,“要我牵头,那你干吗?”
  农电员道:“你们开工,我负责停电。在电线杆旁边另打一只眼,要保证一米深,将电线杆移到新眼里固定好,再加上地拉线,弄妥了,我负责送电。”
  细叔气急败坏:“要我组织一下打眼,钱归谁出?”
  农电员笑起来:“细叔你果然是个明白人。”
  细叔道:“对不起,你细叔不傻!”
  农电员道:“扶正这八根电线杆打好地拉线,我算了一下,需要30个工,工资加材料费至少1200元。这笔钱村里无法开支,别人的电线杆栽得好,不会斜也不会倒,如果村里强行开支的话,全村452户有445户会骂娘。这笔钱我个人也出不起,要我开支我只能摊到电价里去,涨了电价别人同样骂娘。今天,你难道要梁镇长来扶吗?你还是自己想办法吧!”
  农电员这话几乎把细叔噎住,但细叔依然找到了理由:“要我想办法,我又不是农电员!”
  两人的争吵让梁业一阵发烦,便朝农电员一挥手:“你停电去吧!”
  细叔却是大叫:“电是停不得的,现在哪里有煤油啊?”停了电,晚上一抹黑,细叔无法看电视。然而农电员接了旨,跨上摩托就走了。
  梁业对细叔道:“麻烦您老人家给我找套工具来。”细叔却不明白,这位后生镇长要工具做什么。梁业就自己去找,从细叔家拿了耙头、铁锹和戽斗。梁业扛起工具一边往田里走,一边叮嘱细叔:“你去找几根藤索和两副抬扛来。”
  藤索是牛肩上背犁耙的粗绳,这下细叔明白他要干什么了,却是心里好笑,这电线杆是人抬得起的吗?
  梁业下田,田里全是烂泥。他距那电线杆一米量了位置,开始拔禾,拔不动的,就用耙头挖,挖出空地,再用戽斗掀烂泥。梁业扎脚勒手,将裤脚袖子卷得蛮高,心想,我亲自带头,看你们动还是不动?
  那细叔就是不动,蹲在田边看着他。
  那眼确是不好打,一耙头下去,便溅了梁业一脸泥水,禾叶又割着他的手臂和腿脚,于是便更加恼火。难怪那清溪变得那般污浊,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可是他们自己的事,而他们却作壁上观,看他出洋相。烂村烂村,烂就烂在这儿。
  一个人来了,是李楚达。李楚达不是来帮忙的,他笑道:“梁镇长,你这是干吗?快上来,快上来!”
  梁业见是李楚达,满心的火正没处撒,冷声道:“这电线杆有不有你的份?”李楚达说没份,他不是这七户人家之中的。梁业便吼:“滚!”然而李楚达并不计较,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道:“梁镇长,你看你都成泥猴了!你挖死了人家的青苗,上交时人家不会咬筋吗?”
  梁业一怔。是的,这事到时候可真不好办。李楚达诚挚道:“梁镇长,你上来,到我家里去洗一把,我有话对你说。”
  梁业只好把工具还给细叔,随李楚达走了。细叔也觉得挺委屈的,在他背后拍自己的大腿:“不是我不帮你啊!”细叔依然认定是帮梁业,而不是帮自己。
  李楚达进了家,就吩咐堂客陶小兰打水。梁业提了那热水进浴室,干脆洗了个澡。一边洗,一边开始怀疑自己的行动。我这是干什么呢?为村民办实事。为什么要为他们办实事?不就是为了上交吗?担心问题不解决,上交会出麻烦。为了保证政府运转,所以要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干部存在的理由吗?假如像发达国家,不要农民上交了,还用得着这样的干部吗?你要向农民索取,农民就要把事儿交代给你,“刁民”有刁理啊!难道只有索取者说的才是正理,“刁民”说的就全是歪理?
  这个结,在梁业心中,一时不能解开。
  梁业换上李楚达的衣裤,走出浴室,顿觉一身清爽,便觉得自己刚才那些想法有点儿莫名其妙。
  “你那是蛮干呢!”李楚达道,“不用吊车,那电线杆能拔得出来?即使拔得出来,清溪用电的事也没有真正解决。许多村民乱接乱搭,线路蛛网似的,安全没有保障,更主要的是随着用电量的不断增加,变压器功率有限,非正常电压造成的危害更大。”顿了顿,李楚达伸出一根指头,“要解决清溪用电的事,关健只有一个,那就是争取区里的农网改造项目。”
  “农网改造项目?”这事梁业闻所未闻。
  李楚达说,农网改造是国家投资的,年初在报纸上报道过。今年全市农网改造的指标为30%,照此推算,南湖可以分到七个村。
  梁业立即掏出手机找分管农电的林副镇长。林副镇长说,是有这么回事,不过那七个指标早分完了。放下电话,梁业无语。
  李楚达笑道:“梁镇长是天子门生,可以去找市长呀!”
  又去找市长?梁业摇摇头,市长已经给足了支持,他是再也不能去找的了。李楚达想了想,再次伸出一根手指头:“还有一个办法,你不妨去拜访老太爷!”
  李楚达告诉他,老太爷有个儿子在国家能源部任个什么司长,国家能源部可以左右省电力总公司,省电力总公司可以左右市电业局,市电业局给区电业局发个话,解决这事还不是小菜一碟么?如果老太爷高兴,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搞定了。
  梁业惊问道:“哪个老太爷?”
  李楚达说:“老太爷叫陈嵩泰,与陈嵩凡同宗。老太爷年纪大,是大房里人;陈嵩凡年轻,是幺房里人,算是堂兄弟。虽然老太爷与陈嵩凡以往有些过节儿,在地方上称雄称霸互不买账,但这次梁镇长若去拜访老太爷,一定要邀上陈嵩凡。有你副镇长面子,他们兄弟可能和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梁业心下豁然开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笑道:“清溪真是有人才啊,李楚达比白丽荣如何?”李楚达低眉摇头:“惭愧惭愧……”
  于是李楚达说了他和白丽荣的一段往事。
  白丽荣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想复读一年再考,可是家里太穷了。白丽荣下面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都要读书。父亲十分惭愧地对白丽荣道:“孩子,弟弟、妹妹都靠你相帮呀!”白丽荣心想,她能帮什么呢?便去问母亲。母亲流泪道:“傻孩子,你长得这般标致,去找一户有钱人家不就帮上了吗?”
  家庭的重托白丽荣并没有完全放在心上,自己不能读书,但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不可放弃的。白丽荣与李楚达同校读书,不过李楚达高一个年级。李楚达当时做学生会体育委员,课间操同学们齐集操场,李楚达面对所有同学喊一声“立正”,气贯长虹,白丽荣对他心仪久矣!父母亲迫于生计动员女儿找婆家,白丽荣就托付媒人私访李楚达。李楚达也没考上大学,在家务农,家境尚可。媒人掏出白丽荣的照片给李楚达看,李楚达笑道:“我们认识的。”媒人道:“满意吗?”李楚达道:“只要人家满意,我没说的。”媒人欢喜打转回来,于清溪桥头遇上陈嵩凡和陈嵩力。媒人认识这二位,便说了走访李楚达一节。陈嵩凡要过白丽荣的照片一看,大惊:李楚达这小子能有如此艳福?!心里便搁不下了。那是头一年农历年底的事。
  

[1] [2] [3]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