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2期

走进敦煌的魔鬼

作者:何 奇 陈 钰




  “……在几乎垂直的砾石峭壁上,有许多昏暗的洞窟,大多都很小,不太规整地、密密麻麻地从河流几乎冲到崖底,一直分布到顶上的灰暗崖壁上——这奇特的景象使我回想起史前穴居洞窟的奇特绘画,我记得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看过的早期意大利绘画。”
  “许多洞窟的正面有开凿于松软岩石上的像游廊似的走廊,壁上和顶上绘有壁画。洞窟内通常能在高台上或在面向入口的壁龛上发现一组雕像。所有的墙面上敷有灰泥,上绘壁画……但不管壁画表现的是虔诚的内容,或是一些大群大群的寻欢作乐的菩萨和圣徒,所有的细节以及神灵的分组都很接近印度式样。”
  “……中楣和侧面的主题常常是僧侣们日常生活的场面和其他世俗崇拜者。在丰富的花边图案中,中国艺术家似乎自由地表现出自己的艺术爱好,如那些装饰华丽的背景、优雅的线条和大胆的动势等等。但当地的艺术爱好者并没有想要改变印度河流域的古典艺术赋予佛及其众多化身的那种形象,如尊贵、安详的面容,简单而又表情的姿势,优雅而丰富的褶子……”
  “在一些经传故事画中,有一些很自然的风景画作背景,中国式的建筑、人物大胆的动作和写实的意味,都很明显地表现出一种中国风格。那舒展自如的云彩、花卉及其装饰、风格都是中国式的,都显得极其优美柔和……”
  “我知道,上帝召感我到这里,让我目睹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
  春天的日子短暂。斯坦因边吃边记着,渐渐把初春的太阳送到了西边。
  初春的傍晚,山谷里寒气刺骨。这时,莫高窟的游人不见了,甚至连道士僧人也已不知去向。斯坦因见时机已到,便对蒋孝琬说:“我们现在去找藏经洞。”这是他一整天都记挂在心头的大事。但他的几次提议都被蒋孝琬摇头婉拒,蒋师爷劝斯坦因不要着急,要等待时机,不要因小失大。此时,蒋师爷见周围没有游人,就同意了斯坦因的提议。他们准备起身行动。这时,从上寺走来一位小喇嘛。他大概见这几个外乡人逗留在这里迟迟不归,所以过来看看。
  蒋孝琬赶忙迎了上去,对他道:“小师父,我们是来这里烧香拜佛的,刚刚去了几个洞子,还想到其他洞子去拜佛,捐点香火。”
  一听捐点香火,小喇嘛脸上出现了笑容。佛窟里太需要香火钱了。于是,他自告奋勇当向导,带着斯坦因去游览其它洞窟。这是斯坦因没有想到的,他对这个蒋师爷佩服极了。
  小喇嘛领着他们从上寺向下寺游览观看。洞窟里有大量的彩塑和壁画,特别是宣扬释迦牟尼的“说法像”、“说法图”以及“佛传图”。小喇嘛就操着不太流利的汉语东拉西扯介绍佛像和壁画故事。
  但斯坦因却哼哈应付,心不在焉。他心里急于想看到藏经洞,看到小喇嘛没完没了地介绍那些无关紧要的壁画故事,很是着急,边催促蒋孝琬往前走,边在蒋孝琬耳旁悄悄提醒着:
  “藏经洞,我们的目的是藏经洞……”
  对于斯坦因“急于求成”的催促,蒋孝琬表面上无动于衷,暗中却在寻找机会。见小喇嘛如此热心。于是,就凑上去跟他套近乎。彼此之间有点熟了,蒋孝琬才有意无意探问起藏经洞来。
  小喇嘛不知道这些游人的真正意图,还以为他们想听藏经洞富有传奇色彩的发掘经历。于是,就讲起杨秀才和王道士怎么发现藏经洞、怎样掘开洞窟墙壁的故事来……
  这些,自然是蒋师爷和斯坦因最想听到的,就凑到小喇嘛跟前,竖起耳朵,像听神话故事一般入迷了。
  小喇嘛见他俩如此感兴趣,一下兴头大增,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讲到最动情的时候,竟把他们领到了七佛殿,指着甬道北壁上的一个小门,说:“这就是藏经洞。”
  “这就是藏经洞?”
  斯坦因和蒋孝琬的目光“刷”地转向那个小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俩一下涌到那小门跟前,想看看里面的东西。但藏经洞上装着门扇,挂着一把大铁锁锁着。
  斯坦因很失望。蒋师爷问:“谁掌管钥匙?”
  小喇嘛回答:“王道长。”
  蒋师爷又问:“他去了哪里?”
  小喇嘛说:“他出外化缘了。”
  蒋师爷问:“什么时候回来?”
  小喇嘛想了想,回答说:“大概十天半月吧。”
  小喇嘛又絮絮叨叨地接着说,斯坦因已没有兴趣听了,梦寐以求的藏经洞就在眼前!他发疯地趴在门上,透过门缝朝里看,可是什么也看不见。他急得猴跳,脸色因失望而变得灰白。
  蒋孝琬见他那失望而又焦躁的样子,怕他一时莽撞弄出什么麻烦,赶紧绕了个圈子对小喇嘛说:“人们都说,里面的经卷和佛画都是神物,只要看一看,拜一拜,就能吉祥如意。我们真想看一看,拜一拜,求个平安,求个吉祥如意。小师傅,你看这……”
  小喇嘛看他一脸的虔诚,想了想,道:“听说王道士把一卷古经借给寺院里的人看,我去给你们找一找,拿回来让你们看看。”他说着去了。
  又一个意外的惊喜!斯坦因高兴得跳了起来,他对这个蒋师爷又一次大加敬佩。
  过了一阵,那个小喇嘛拿着一卷古经来了。斯坦因迫不及待地接过经卷,小心翼翼地展开,与他的蒋师爷观看鉴赏。蒋师爷根据纸质、书法风格及落款,判定这是唐代用毛笔抄写的汉文佛经长卷。虽然时逾千年,仍然墨迹清晰,字体工整,保存得完好,是一件古老而美丽的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斯坦因激动得双手颤抖,脸上抑制不住地流露出贪婪的表情。后来,在他的《中国沙漠中的废墟》一书中写道:“那是一件美丽的、保存得十分完好的纸卷,高约一英尺,长可能是十五码。” 当时,他就决定用马蹄银换取这件长卷,但蒋师爷不同意,他主张用盗窃的办法来获取,用太多的银钱来换取,会引起小喇嘛的怀疑,反而节外生枝。
  斯坦因觉得蒋师爷的话有道理,于是忍痛作罢。
  最后,他拿出一小块白银给小喇嘛作为报酬。他觉得这个小喇嘛还有用,不能就此断了关系。他还嘱托那个小喇嘛代问王道长好,并转告他对王道长的崇敬。
  那小喇嘛连连应承。
  由于王道士外出化缘半月后才能回来,他们无法看到藏经洞里的经卷。所以,斯坦因决定返回县城,先去考察敦煌南湖、安西境内的汉长城,等王道士回来,他们再来莫高窟。
  第二天,斯坦因远远地向藏经洞望了一阵,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在转身的那一刻,他在心里狠狠地说:我一定要打开那扇门!
  
  二进衙门拜见县令
  
  外出挖掘不像在莫高窟观光旅游,是需要办理手续的。出门在外,得不到地方官府的帮助和支持是会有很多麻烦的。这是斯坦因通过多年在中国西部的考察经历得出的结论。所以,他准备不惜一切代价打通地方官府,获得去敦煌南湖、西湖等地考察、挖掘汉长城的“通行证”。
  在去拜访县令之前,斯坦因就准备好了贿赂品。他在中国考察探险的日子里,已经摸透了中国官员的习性:这些官僚们除了关心宦海沉浮,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而且又好面子爱虚荣。只要你给他好处,他就会给你提供各种方便,有的还会竭尽全力为你效劳。所以,他坚信他准备的这些礼品,一定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天早晨,斯坦因穿上黑色的皮夹克,登上锃亮的皮靴,带着大包礼品与蒋师爷去衙门拜见县令。县令姓王,是个受古文化影响很深的人,所以满嘴套话,又之乎者也 。这一情景,使斯坦因心生忧虑,担心这位老夫子肯不肯提供方便?然而,斯坦因的这种担忧在交谈的过程中渐渐消失了。因为王县令平时很喜欢收藏金石字画,对古玩也很有兴趣,恰好斯坦因送给他的就是几件在中国西部民间搜寻的小古董。
  王县令见了宝物很高兴,把那些小玩艺捧在手里,左瞧右看不肯放下来。蒋师爷趁机凑上前说明来意,王县令哼哼哈哈同意了。
  从县衙出来后,斯坦因和蒋师爷又去拜见一个敦煌地方至关重要的人物——沙州营参将林太清。因为他掌握着这里的兵权,连县令也惧他三分。斯坦因清楚,强龙压不住地头蛇,他们外出探险挖掘,少不了军方的帮助和保护。林大人是一介武夫,不能送那些书呀画呀的东西,要送就送他最喜欢的礼品。果然,他们送去的手电筒、洋匕首、打火机以及印度的锦缎等礼品,受到这位武夫的欢迎。他摩挲着自己剃得油光发亮的脑门,咧开大嘴哈哈笑着,说:
  “斯大臣,太客气了,太客气了!有什么需要本人出面办的,你尽管说,还客气什么?”
  一听此话,斯坦因与蒋师爷会意地笑了:看来这步棋又走对了!
  他俩想先谈谈别的,再把话往正题上引,谁料,林太清见他俩躲躲闪闪,不说明来意,倒嚷嚷起来:“你们这些文化人哪,干什么事总是绕来绕去的, 没有一点痛快劲儿 !需要本人帮什么忙,就痛痛快快说!这叫干什么!”
  见林太清直嚷嚷,斯坦因和蒋师爷的顾虑一下打消了。
  斯坦因发现这个林大人性格直爽,热情豪放,是个很讲义气的汉子,心里窃喜。他认为这种豪爽的汉子不拐弯抹角好交往,好办事。于是,就把他们来敦煌考察汉长城古遗址的事告诉他。
  林太清听后,哈哈大笑起来:“你们啊,你们啊!不在家里好好呆着,干嘛跑到这荒漠戈壁上找那些东西?干那些挖坟盗墓的事?我就想不通你们弄哪些东西干什么?哈哈哈,你说说,这是何苦哩?”
  斯坦因见他又讥又笑,想解释两句,又怕这里面的道理他不懂,于是,对蒋师爷耸耸肩,摇摇头。真有点“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
  这时,林太清看出斯坦因的意思了,便摆摆手,道:“好了,不说了不说了,人各有爱好,各有志向嘛!”他把话转到了正题上,“你们什么都不要说了,我同意你们随便在敦煌境内去挖掘、去考察,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
  斯坦因和蒋师爷一听,心里悬着的石头“咚”地落了下来。接着,又提出雇佣挖掘工人,购买骆驼、探险队的粮食和牲畜草料等问题。
  林太清拍着胸膛说道:“放心,这些小事就包在本人身上。我派几个手下的人去给你们办好就是了!”
  斯坦因和蒋师爷大喜过望。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一连串事情会办得如此顺利。他们更想不到林太清还要派三名配备洋枪的敦煌营防兵,保护挖掘队的安全。
  斯坦因担心有外人参加他们的挖掘队,行动起来不太方便,婉言谢绝林大人。但林太清的态度却很坚决,神情严肃地说:
  “斯坦因大臣,你不了解这里的情况,这地方乱得很啊!地方蟊贼、强盗土匪时常出没,再说,南湖那地方经常有狼群出没,还有狗熊,给你们配备几个带洋枪的营兵,保护你们的安全是很有必要的。”
  斯坦因心里赞叹道:真看不出这个武夫还粗中有细,想得这样周到!
  
  斯坦因带着林太清为他们雇来的十几名挖掘工,牵着骆驼和马匹,在三名营兵的保护下,立刻向戈壁沙漠出发了。
  
  第三次封闭藏经洞
  
  一个月过去了,斯坦因的驼队满载着汉代边境生活的遗物和信件返回敦煌县城。略作休整就去了莫高窟。藏经洞的那些古经卷和手写文书,已折腾得他夜不安枕了……
  斯坦因和蒋孝琬第一次来莫高窟,小徒弟们说王道士外出化缘了,其实,那些日子王道士在敦煌城的干女儿李翠花家歇息休养。一回来,他就听几个小道士说,前不久寺里来过几个外国人,还带着一个中国翻译,不由心里一惊,忙问道:“他们来干什么?都到哪里去了?”
  小道士们如实回答道:“他们挨洞窟参观拜佛,很喜欢菩萨 ,见了就照相,还磕头烧香。特别喜欢洞子里的壁画,看见好画就凑在跟前左看看,右看看,半天都不想离开……”
  小道士们在那儿说着、炫耀着,大概想贏得道长的夸赞,殊不知王道士听后,心里窜出一股火苗,怒喝一声:“别说了!”
  小道士们见道长发火了,个个垂下脑袋,噤声屏气。
  王道士在地上急踱几步,停住,回头厉声问道:“他们还到哪里去了?”
  前面的那位小道士怯怯地说:“还到,还到藏经洞门口……”
  “什么?还到藏经洞去了?”
  王道士气愤至极,把他的大徒弟赵梦找来,指着鼻子训斥道:“你们,你们还算道家弟子吗?连门户都守不住!我外出化缘的时候给你们怎么交待的?让你们管好洞窟,没有我的允许不准随便把外人领到藏经洞跟前去,看看你们干的这些事!他们知道了藏经洞的位置,如果偷偷盗走里面的东西,你们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
  小道士们一听,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喘了。
  赵梦大着胆儿解释说:“师父,不是我们把那个外国人领到藏经洞的,是上寺里的小喇嘛……”
  赵梦的话还没有说完,王道士劈头质问道:“那你们是干什么的?干什么吃的?这下寺是我们的,怎么随便就让外人乱窜?”
  赵梦和其他几个小道士吓得不敢再说话了。
  半晌,王道士又问道:“还有什么情况?”
  小道士们不敢吱声。
  王道士厉声道:“说话呀,说话呀!怎么不说话了?还有什么情况?”
  一个小道士嗫嚅着说:“他们,他们还想用银子买上寺喇嘛借去的经卷。”
  王道士听后一惊,愣在那里了。喟叹一声,对小道士们挥了挥手,道:“都回去吧,都回去吧……”
  王道士感到问题严重了:这伙外国洋毛子把藏经洞盯上了!上次那个俄国人奥布鲁切夫一眼盯上藏经洞就怎么也不放手,好像一只臭苍蝇,搞得他头昏脑胀!好不容易才支走,现在刚平静下来,又来了外国人。根据徒弟们刚才说的,他感到这个外国人可能有来头。现在他们已经知道了藏经洞的具体位置,如果他们不守规矩胡来,我们手无寸铁,可怎么对付?想到这里,他浑身直打冷颤。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赶紧想办法,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