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2期
走进敦煌的魔鬼
作者:何 奇 陈 钰
“慢。”
王道士不解地望着这个“洋毛子”:“怎么,反悔了?”
奥布鲁切夫摇着头道:“不,不……这些蜡烛现在已经是你的了,本人还要赠送你其他礼品。”
“真的?”
“真的。我们俄国人从来不会讲假话。”奥布鲁切夫说到这里,话锋一转,“不过,本人来莫高窟有一个小小的愿望,请长老一定帮我实现。”
“什么愿望?本道能帮你的一定尽力而为。”大概因为那几包蜡烛和打火机的作用,王道士表现得热情随和,还流露出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气慨。
奥布鲁切夫要的就是这句话,便迫不及待地说:“本人想要一些石洞里发现的古经写本,作研究用。”
这是他事先就思谋好的一招。
一提藏经洞的古经卷,王道士怔住了,半天不吭声了。因为,那些经卷和佛画都是洞窟里的藏品,私自送给别人,一旦让佛徒和香民们知道,他不好给他们交待。再则,他第一次跟外国人打交道,这些“洋毛子”到底怎么样,他摸不着底。眼前这个外国人,虽然从外表上看还算老实,可谁知道他心底里是个啥货色?随便就把藏经洞的经卷送给他,如果他张张扬扬,招摇过市,把事情抖出去,岂不是给他招惹了大麻烦?这些经卷给他招惹的麻烦够多了!直到现在,只要一提起这些事,他心里就害怕。
但反过来一想,他不给奥布鲁切夫送经卷,不满足他的要求,人家就不会给你送蜡烛,自然也不会给莫高窟捐赠香火钱。再说,他刚才给人家夸下了海口,要尽力帮助他们,现在出尔反尔,岂不有侮道行……
他感到这件事很难办。
他也清楚,这是一场赤裸裸的以物易物的交换。
然而,他在那里思量了半天后,最终决定送给奥布鲁切夫一些古经卷和佛画。
因为他的柜子里有几捆经卷,是早先取出来准备送给地方官吏看看的。他想,就把这些经卷送给他们,换回蜡烛和捐赠后,悄悄打发他们走,这样就神不知鬼不觉了,也不会引来麻烦。
做出这一决定后,他真想哭:几包蜡烛,竟然就要换去佛家至高无上的几捆经卷,太亏!
过后,他为自己的大胆妄为感到吃惊。心里想,他怎么就敢做出这样的决定?怎么就把藏经洞的经卷和佛画送给了外国“洋毛子”?是为奥布鲁切夫馈赠的利益驱动?还是因为别的?
他说不清。
这笔交易就这样做成了。奥布鲁切夫用6包洋蜡和洋布以及生活用品等东西,换走了王道士的2包古经卷和佛画。
第一批珍贵文物就这样被俄国人“交换”走了。
后来,俄国有关人士极力否认和掩盖奥布鲁切夫诱骗藏经洞文物的事实。对于这样的掩盖和辩解,我们可以“理解”:因为世上没有一个强盗会承认自己是强盗,曾经偷盗过东西。
第四章、第一个进洞的魔鬼
走进梦中的敦煌
1907年3月12日,斯坦因的探险队来到了敦煌。
那是一个寒冷的清晨,敦煌西城门前不见车马行人,显得十分寥落。头戴着大皮帽,身穿着老羊皮大衣的斯坦因,顾不上洗刷满身的风尘,便来到城门前,望着高耸的城垛,激动地呼喊一声:“敦煌!我斯坦因来啦!”
他观望一阵,跳下矮种马,脱下皮手套,掏出衣袋里的笔记本,迅速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他们没有马上进城。斯坦因计划在这行人稀少的时候,在周围转一转,看看有没有文物古迹,有没有值得考察、挖掘的东西。这是他的职业习惯和文物大盗的固有特点。翻译蒋孝琬在他身旁指指点点,介绍着这座古城的始建时间、外貌特征和周围的情况,努力回答着斯坦因的问题。
斯坦因对这座戈壁沙漠包围着的小城很感兴趣,感慨地道:“没想到戈壁荒漠上,还有这样一片绿洲和壮观的古城!”他打开照相机,对准城楼摁下了快门。
这时,进出城门的人渐渐多起来。斯坦因脱下老羊皮大衣,换上那件专门迎接客人穿的黑色皮夹克,整理一下行装,跳上那匹矮种马,与蒋孝琬进城去拜见敦煌县令。这位深眼窝、高鼻子的洋人一出现在街头,就引起人们的好奇。他们来敦煌干什么?人们涌上来观望着、议论着。
县衙设在街北,座北向南。衙门虽然破旧,但砖木结构的门楼,包着铁皮的厚重门板,都给人一种阴森感。大门两侧坐落着石狮子,立着两个侍卫。他们见来了个洋人,怯怯地上前查问。蒋孝琬下马拿出盖有官方大印的护照通兑一下,侍卫赶忙点头哈腰,后退放行。斯坦因捋着上唇的两撇胡子,向侍卫轻蔑地笑一下,挺了挺胸膛走进大门。
但县令不在,他俩只好原路返回。出城门后,斯坦因在城西转了一圈,看见党河西岸有片果园,偏僻安静,便想在那里安营扎寨。蒋孝琬前去看了看,也见那儿僻静宽敞,是个好营地,就去跟果园的主人联系。
探险队在果园里驻扎了下来。蒋孝琬指挥民工搭好帐篷,把行装和所用的东西搬到里面,又把斯坦因的小帐篷搭在其它帐篷的中间,形成众星捧月状。蒋孝琬问他:“斯大臣怎么样?还满意吗?”斯坦因左右瞧瞧,四处看看,觉得帐篷驻扎在这儿,幽静舒适,空气新鲜,满意地点着头:“OK,OK……这里比那寒冷的戈壁大漠强一千倍,一万倍!”
这时已经中午了,明媚的阳光从树枝的缝隙里射进来,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
用过午餐后,斯坦因准备再次前去拜访县令。蒋孝琬劝他道:“斯大臣,还是下午去吧。中国人吃过午饭,都有睡一会午觉的习惯,您现在去拜访,打搅了人家的休息,既办不成事情,还惹人家不高兴……”
斯坦因听后“噢”了一声,道:“那就等等吧。”
蒋孝琬接着又说:“这些日子大家在戈壁沙漠上不停跋涉,累坏了,今天咱们好好休息休息,养养精,蓄蓄锐,待后再干事情!”
斯坦因觉得有道理,便点了点头。他的这个翻译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因为官场失意,从湖北来到新疆喀什寻求发达。但因身在异地,人际生疏,一直没有寻到合适的事情。斯坦因到喀什后,就雇佣他给自己当翻译和师爷。斯坦因觉得这个中国人办事稳妥周到,精明能干,而且深沉老到,所以,他处处都听他的。
这天中午,探险队没有出动,大家都在帐篷里睡觉。但斯坦因却没有休息,他取出书本、地图和有关资料,研究敦煌的历史和有关汉长城的记载。他要为下一步挖掘汉长城和敦煌附近的古遗址做好准备。
几个小时过去了。经常在外奔波的斯坦因,在帐篷里实在憋闷,就走出帐篷在树园西面的野地里转悠。这时,一座高高矗立的土墩映入他的眼帘,他一眼便认出那是一段古长城。来不及向蒋师爷说一声,便向古城墙跑去,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仔细观看,最后登上城墙,居高远眺。
正是敦煌春播季节,田地上耕牛走动,耧铃声声。新翻的泥土的清香,随着春风扑面而来。附近正在播种的农民以为这个相貌奇特的人正在寻找什么好东西,都放下手里的活计,好奇地凑上来观看。没想到他是个外国人,要看看这座旧城墙,大家一听笑起来:
“这个外国人啥都没见过,一截旧城墙有什么好看的?”
他们讥笑这个外国人少见多怪。但他们根本不懂,这是古城遗址,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开通西域后,于元鼎六年(公元111年)设敦煌县,又设敦煌郡。该城就是当时的郡治,是汉王朝统辖西域的军政中心,也是中西交通南北两道上的分合点和东西方文明荟萃的枢纽。明嘉靖十八年封闭嘉峪关后,该城废弃,遥遥二百多年荒无人烟……
斯坦因无意中看到了敦煌最古老的县城,心里十分激动,兴冲冲地往回走。他要把这意外的收获告诉蒋师爷,让他也高兴高兴。
太阳快落山了。因为斯坦因出门时没有给蒋师爷打招呼,所以,在家的蒋师爷见主子突然失踪,心里又焦急又紧张,正在到处寻找。这时,他见斯坦因从野外回来,就迎上去,准备责怪两句,但还没有开口,斯坦因就叫嚷道:
“师爷,你猜猜我今天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蒋师爷见他一脸的兴奋,也就打消了责备的念头,反问道:“看到了什么?”
斯坦因指着西面:“敦煌古城遗址!就在那儿,太好了!可惜没有发现什么古物。”
蒋师爷闻听此言,连连道:“好好好,本师爷也告诉你个好消息。斯大臣听了,定会高兴得跳起来!”
一听有好消息,斯坦因赶紧凑上去,问:“什么好消息,什么好消息?”
蒋师爷神秘地说:“听人说,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里面封藏着几大车古经卷和地方文书……”
“真的吗?”斯坦因一把抓住蒋师爷的手,连连发问,“真的吗?……”
蒋师爷重重地点点头,把他今天下午怎样听到这些消息的经过告诉了斯坦因……
原来,蒋师爷今天也没有休息。他在帐篷里觉得有点闷,就到县城里去溜达,一是看看市场上的粮食行情和生活用品;二是看看能不能在敦煌碰到老乡或者熟人,离开喀什已经好几个月了,他很想知道那里的情况。他在城里转悠着,没想到就碰到一个来敦煌做生意的乌鲁木齐商人,他的名字叫扎依德·贝格纳利。
在遥远的地方能遇到一个同乡真不容易,他俩好不高兴!扎依德把蒋师爷请到家里,端上香喷喷的奶茶和糁子,招待从家乡来的客人。他俩都有一种异乡遇故知的喜悦,聊着闲天,叙着乡情。扎依德听说他们来敦煌探险、寻找古物,便说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里面埋藏着许多古代的经书和手写文稿。还说这些东西很珍贵,衙门里的那些官僚和地方绅士们都去讨要索取,私自收藏,连外国人都很感兴趣,大老远来参观索要那些东西……
这一信息引起蒋师爷的注意。当他证实了这个消息后,马上离开扎依德,回到驻地,准备把这个消息告诉斯坦因……
斯坦因非常重视这个信息。回到帐篷取出几样小礼品,便不加思索地和蒋师爷去了扎依德那儿,反复询问藏经洞的情况:“莫高窟真发现了藏经洞?”
扎依德点点头。
斯坦因又问:“洞里真藏着很多书稿?”
扎依德又点点头。
斯坦因还是不相信这个戈壁沙漠包围的荒野里会埋藏着那么多古书。然而,扎依德却有根有据地说:“千佛洞发现藏经洞,都是几年前的事了。里面有很多很多古书,还有佛画,有好几马车。不过,听说全是经书,是念经用的,还有手写的地方文书什么的。”
斯坦因听到这里不再问了。站起来踱着步子,思考着这个不合乎常理的发现:这里怎么会发现大量的藏书呢?怎么会……
忽而,当他想起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是人类早期东西方商贸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时,便觉得藏经洞里发现大量古经、佛画和地方文书是很自然的。再说,敦煌地处沙漠边缘,气候干燥,是封藏文书绝好的地方。
斯坦因惊喜万分,兴奋异常。他觉得这次敦煌之行,可能会有震惊世界考古、史学和文化艺术方面的重大发现。他将会成为重大的、历史性的探险家、考察家和旅行家!
初探莫高窟的惊喜
1907年3月16日,斯坦因和蒋孝琬骑着马赶到了莫高窟。
当斯坦因从西崖坡上的小路走下大泉河谷时,即被莫高窟那气势磅礴、数以万计的石窟和艺术精湛、连绵不绝的壁画以及彩塑惊呆了!
他站在洞窟前如痴如醉,仿佛置身梦中。三月的山风,在他耳旁呼啸,飞沙打在他脸上他也全然不觉,直到蒋孝琬提醒他该到洞窟里去礼佛了,他才连声赞叹着,迈开脚步走进去。
王道士不在莫高窟,只有几个小道童指使民工清理洞窟里的沙石。斯坦因随着几个游人,到洞窟里去观看游览。蒋孝琬陪着斯坦因,一个洞窟挨一个洞窟地观看。那些洞窟里都有庄严的佛像彩塑,洞壁上都绘着精美绚丽的壁画。博大精深,艺术超凡,美不胜收。斯坦因一面高声赞叹,一面不停地拍照,好像要把这里的一切都掠入他的怀抱。特别是对那些飞天乐伎,斯坦因表现出最为独特的兴趣。他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像米兰发现安其尔一样,把她从洞壁上剥下来带回去。但是,那几个礼佛的香客,一直都跟在他们的左右,好像有意监视他们,所以,他不好下手。他想单独行动,但没有机会。他几次提醒翻译蒋孝琬,让他想办法把这些香客引开,可蒋孝琬好像不明白他的意思,装聋卖哑,无动于衷。
对此,斯坦因不可理解。
其实,蒋孝琬对斯坦因的举动都看在眼里,也心领神会。他之所以装聋卖哑,是因为现在不是干这种事的时候,弄不好“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后来,他把这个道理讲给斯坦因听。斯坦因听后,竖起大拇指夸赞道:“你是三国的诸葛亮,很有头脑!以后我听你的,听你的!”
此后,斯坦因极力克制着非分之想,装作“老老实实”的香客,随游人游览着洞窟。不觉半天时间过去了,斯坦因兴致勃勃,忘了吃饭喝水。
蒋孝琬肚子有点饿了,就提醒他道:“该吃点东西了。”
斯坦因抬头望望太阳,见已午后,歉意地说:“对不起,我忘了时间。”
他们离开了洞窟,从马鞍上取出带来的罐头、大饼,在一个洞窟前的平地上铺开油布,围坐在一起共进迟到的午餐。在吃饭的空隙,斯坦因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下了初到莫高窟的观感。
[1] [2] [3] [4]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