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文明重心的东移与本土传统的复兴

作者:代 迅




  自从我们引入西方文学研究体制以来,建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学等诸多一级学科,又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建立了文艺学、中国文学批评史(20世纪90年代后并入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近代文学、外国文学(20世纪90年后改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八个二级学科。在推动我们的文学研究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这种学术体制确有其积极意义,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这样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各个学科彼此孤立隔绝,甚至“老死不相往来”。以致文学研究中出现了知古者不知今、知今者不知古、 知中者不知外、知外者不知中的情况,至于跨越了文学研究的其他相关学科领域,这种相互分隔的状况更为严重。有鉴于此,王元化先生提出的“三个结合”中,不仅包括文学研究自身相关二级学科之间的结合,也包括了跨越文学与相关一级学科之间的结合,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事实上,文学与各门学科之间,特别是文学与音乐、绘画等各相邻艺术门类之间,文学与哲学、历史学等相邻社会科学之间,甚至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某种既互相区别又互相渗透的状态,关于诗与画的边界问题,关于诗与歌即音乐的紧密联系,关于形式美的均匀、对称、黄金分割等问题,一直受到历史上文学艺术研究者乃至自然科学工作者包括数学家的高度关注。跨学科研究古已有之,于今尤甚,这也是当今学界在专业分科日益细密、学科发展受到严重束缚之后的必然结果。如果说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在古代是不自觉的话,那么,现代进入有意识的自觉研究,这两者之间,从合到分,再从分到合,这是一个经过否定之否定向着更高的阶段的螺旋式发展,而非简单回复,反映了现代学术研究从已有的学术分工再走向新的综合的过程,一些有重大突破意义的知识增长点可能由此产生,这就是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之所在。
  从西方学术传统来看,西方对文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学术巨匠,很难简单地划入某个领域,他们大多是自由地游弋在诸多学术领域,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到马尔库塞等人,无不是兼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于一身,特别是他们往往游弋在各个相关学科甚至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这成为西方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毕达哥拉斯学派本着“万物皆源于数”的基本观念,把数学方法用于美学研究,柏拉图有很高的数学修养,他提出了“美是理念”说,而这种和变动不居的和与物质世界相区别的永恒完美的理念,更多地具有数学抽象的性质,亚理士多德作为公认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并严格遵循形式逻辑,用科学理性的分析方法来进行美学研究。康德撰有《活力测定考》和《自然通史与天体论》等自然科学著作,提出过“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起源于星云状态的物质微粒,恩格斯曾经在《自然辩证法》中对康德的自然科学研究给予高度评价。因此他们能够举重若轻,作出诸多重大的学术创新成果,成为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座座高峰。从我国古代文学研究来看,学者们也往往是在文史哲等相关学科领域自由穿行,跨学科研究的成果极为丰富,鸠摩罗什关于汉译佛典的研究,历代学者对佛经与中国文学影响关系的比较研究,都跨越了文学与宗教的领域。苏轼关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言论,以及历代文人关于诗画关系的比较研究,也跨越了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学科界限。
  自唐宋以来,“以禅喻诗”成为骚人墨客喜欢谈论的话题,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严羽《沧浪诗话》,他在诗与禅之间的比较研究中引申出的“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以及“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 诗辨》)等著名观点,正是卓有成效的跨学科研究的结果,严羽因此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比较早和比较深入地触及到了文艺创作中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成为这部诗话中最富光彩的部分,也确立了严羽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重要思想家的地位。我国当今著名学者也往往是跨越了众多相邻学科,朱光潜先生在文学、美学、文艺心理学等领域均为一流学者,李泽厚先生则是在美学、哲学、历史等领域均为一大家。钱钟书先生称:“吾辈穷尽力气,欲使小说、诗歌、戏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为一家。”{27}这种将文学与其它相邻学科打通的方法论自觉,历来被认为是钱钟书先生治学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钱钟书先生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文学艺术的现实发展来看,历史上的文学思想理论,是在文学中心主义的观念下发展起来的,而当今全球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遍及文化、传媒、艺术各个领域的视觉转型,“由照相术、电影、电视、网络这些电子视像技术支撑的当代视觉文化表现出了与传统审美文化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28}“目前居于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29}在当今图像时代,日常生活已经充分审美化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已经含糊不清,出现了所谓的“艺术终结论”,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这对于传统的美学研究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当今中国美学研究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伴随着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兴盛,以视觉为中心、包括声音等因素在内的多媒体艺术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主流,影像无处不在。视觉转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个社会文化艺术的视觉转型,二是以影视为代表的视觉艺术本身也存在着一个视觉转型。
  事实上,在过去的50年里,一直存在着一种与口头和书面的文化艺术相对的视觉转型,并且在过去的10到20年里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这是因为图像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它能充斥世界,支配着我们的艺术领域乃至日常生活,视觉文化包括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电子游戏、连环漫画等,在大众传媒、通讯和信息居于支配地位的形式,而数字图像则几乎在每一种媒体的生产中都占据支配地位。这样就导致了当今的中国文学生活正在经历一个去经典化的过程。传统文学艺术领域根深蒂固的“文学中心主义”观念已经被消解,历史上文学经典离大众生活包括当今大学生越来越远,而美国大片、MTV、flash、插图本、漫画本的文学作品日益深入大众文化生活之中,文学越来越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这甚至决定着一种文学样式的命运和存在方式。新诗由于成为案头艺术,基本被公众所抛弃,相反挟MTV之势,流行歌曲里的歌词创作大行其道,蒸蒸日上。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由于可以拍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显得空前繁荣。我们已经从“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从前中国人家里的“堂屋”中央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现在已经被电视机所占据,此举具有当今世界“图像中心”的象征意义。希利斯·米勒写道:
   文学在旧式意义上的作用越来越小。这个事实尤其使我不安,因为我研究文学已经50年了,而且计划继续下去。一生从事的职业日益失去其重要性无疑使人痛苦……所有的统计材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看电视或看电影。现在甚至出现了看电影或看电视转向电视屏幕的迅速变化……一度由小说提供的文化功能——例如19世纪的英国——现在已经转由电影、流行音乐或电脑提供。{30}
  不仅如此,就连以影视为代表的视觉艺术本身,也都存在着一个视觉转型。民国时期电影在中国被称为“影戏”。传统的电影强调其戏剧性冲突和故事性内容,是叙事性电影,带有很大的戏剧成分,以情节的惊险曲折取胜,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有很强的悬念,环环相扣,无论是美国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还是中国的“革命好莱坞”如《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都是如此,剧本被视为一剧之本,其核心是以电影画面讲述文学故事。
  

[1] [2] [3] [4] [5] [6]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