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汪安康 等




  而实施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要使课堂教学变得具有吸引力,就必须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向互动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方向发展,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和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形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尝试与体会。
  
  1 运用活动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可选取适当的教学模式。1999年高考“3+X”改革,迁安市二中报考文科的学生人数少,大部分学生不是因为对文科感兴趣才报文科,而是各科成绩不理想,没有什么特长,寄希望于少人报考的冷门科目中“搏一搏”,但又对文科前途忧虑重重。而且他们在高一阶段已通过地理会考,高二如果马上进行复习初中、高中的知识,学生可能觉得乏味。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呢?笔者尝试了活动教学的模式,在分班后的第一节地理课,笔者没有急于赶时间讲课,而是先从地理科本身的特点入手,指出地理课具有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引导学生联系报纸上的内容,如当前报纸中通常有大篇幅的旅游、房地产等的广告,指出当今社会需要地理方面人才,增强学生对未来的信心。接着,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走了一圈,有目的地观察了校内小山岗上的生物(主要是植物)、土壤、岩层(基建时削开的山体剖面,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不同部位颗粒大小不同)以及砌石山用的石灰岩、装修用的大理岩、花岗岩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还要求每个学生课后找一个生活中与地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写出来,留待下一节课发言。第二节课,同学们都踊跃发言,他们的题目很多,如“现有了青山,但还没有绿水”、“我家后山坡为什么会滑下来”等,很多同学还分析了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笔者向学生明确提出“只求人人进步,不求人人高分”的要求。事实上,经过这二节课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了较大提高,并且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时常拿一些植物或拣到的奇石等与老师共同探讨、质疑问难,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更是积极大胆地思考、想象和探索。此后,据有关的课题,多次带学生外出观察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2 处理好教材与现实的关系,设疑激趣,引发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讲课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材与现实的关系,设疑激趣,引发思维,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又富有哲理,使教师真正能做到导学生之思,激学生之悱,解学生之疑,引学生之路的作用。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线速度后问“坐地日行八万里”说明了什么问题?有没有局限性?讲锋面雨后问昆明为什么“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假如地球自转方向变,公转方向不变,则太阳日、恒星日如何变?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其思维的敏捷性、开阔性和创新性。
  
  3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定情境。合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会产生满足、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态度和体验。实践也证明良好的氛围,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思维潜能,从而使学生主体参与增加,表现欲增强,并能产生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而“创造力又源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有了这种氛围,有了这种欲望,同学们便会敢想、敢说、敢问,使之思维灵敏、开阔,畅所欲言,不会为自己的错误答案或离奇的想法而遭到老师的指责和同学的讥笑。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师生关系,由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以自己良好的人格、积极的情绪、新颖的方法、公平的态度来营造合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本着“尊重个性、体现差异、激发活力、主动参与”的原则,给学生以说的自由、想的空间、做的余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若不然,培养的学生便只会是照本宣科,循规导矩,人云亦云没有一丝活力和创新的“小绵羊”。
  
  4 善于联系实际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众所周知,高中地理第二章有关气温的日变化、大气运动及降水的形成等内容是教学上的难点,许多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很吃力,普遍存在着老师讲时明白,课后一塌糊涂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尝试通过小实验去加深学生的理解,上课时用一个电热锅烧开水,首先用较小的火力加热,然后逐渐调大火力,水温上升越来越快,当接近烧开时,再将火力略为调低,但水温仍然继续升高并达到沸腾。这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调低火力之后,仍会有沸腾现象发生?而在最大火力的时候却没有沸腾?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指出虽然火力小了,但水得到的热量比散失的多,因而继续升温,并将结论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再分析“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而不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烧开了的水”还可用来说明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当打开电热锅盖时,学生能清楚看到热气上升(相反,如果夏天时打开冷库的门,能观察到流出来的冷气下沉)。这些日常生活事例学生时常观察到,用来说明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此外,在打开电热锅盖的同时,如果将一块玻璃水平放置在电热锅上方,可以观察到水汽凝结在玻璃下面。这样就为以后讲解水汽的凝结作好了铺垫。
  由于地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许多生活事例可应用于教学上,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平时通过发动学生收集报纸杂志上有关地理方面的材料,用来说明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或者作为分析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各种事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判断思维和创新活动的能力。
  
  5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创新。如果还是单靠老师使用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课堂上包打天下,满堂灌,就会使学生像现代化饲养场里的牲畜,失去寻觅食物的能力一样,失去了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逐渐地进入课堂,为改变落后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迁安市二中设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已上网),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①笔者常自行设计课件,在地理班进行多媒体的教学;②自行先上网浏览有关地理网页的内容,后指导学生上网学习。这样,运用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更多、更新鲜的地理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密度与容量。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基础知识更加牢固,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
  

[1] [2] [3] [4] [5] [6] [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