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汪安康 等




  
  2 诱导个性意识
  传统的素描教学,往往只要求学生按照一种统一的观察方法、造型方法或者以教师自己的喜好为标准来训练学生。而忽略了学生个性气质、主观情感的尊重与开发。其实人有不同的心理类型,如思考型、感情型、感觉型、直觉型等,因心理类型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观察方式和表现形式。人类的艺术表达形式与人类的心理类型是高度相关的。要尊重人类的这个差异,诱导这个差异,更大程度地去挖掘这个差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形成创造的动力。
  美术教育的最高追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拓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有人说,“造成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而不是无知”,那就要好好的研究已知的东西。该继承的继承,该舍弃的舍弃,该发展的发展,该探索的探索。但无论如何,现代意识是革新和创造的前提,没有现代意识是谈不上什么创造的。
  
  数学基础教育体会点滴
  崔自浩(衡水市第五中学,河北衡水053000)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教学内容不断变化,教学方法丰富多采,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数学教学同其它事物一样千变万化,总有其规律可循的。学生升入高中后,数学知识量增加,数学问题也变的更加抽象,已不同于小学、初中简单的记知识、套公式。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现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谈一点关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1 数学思想的培养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的体现,是形成数学能力、数学意识的桥梁,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技能、方法的灵魂,数学教学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数学意识离不开数学思想。近年来各地中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数学思想的考查,特别是运用数学思想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常用的数学思想有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1)转化思想。“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有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问题”。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求解;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如何将其简单化处理;面对一个抽象问题,如何将其形象化、具体化,这就需要转化。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它的基本出发点就是陌生问题熟悉化,隐性问题明朗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无序问题和谐化;
  2)数形结合思想。“数无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这充分说明了数与形的辩证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抓住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以“形”直观地表达“数”,以“数”精确地研究“形”。它可以把抽象的数转化为直观的形或把复杂的形转化为具体的数,从而避开繁琐的运算;
  3)方程的思想。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方程,如函数表达式或方程中未知数的确定,几何题中边长、角度、面积的求解等,都可根据量与量的等量关系,通过列方程或方程组得到解决;
  4)分类讨论思想。这种思想是根据教学对象本质属性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一般分三个步骤:首先确定讨论对象;其次针对讨论对象进行合理的分类;最后归纳讨论结果,综合得出结论。为保证分类讨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分类应做到不重不漏。
  
  2 教学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是指人们在数学活动中,使数学问题解决能够顺利完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机能,这种特殊的心理机能直接影响着数学活动的效率,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十分必要。有以下做法:
  1)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教师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思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在定理与例题的教学中,宜采用“自我发现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规律,获取结论;
  2)注意“变式”教学,发展学生探索能力。在例题教学和解数学习题中,不宜就题论题,而应该启发引导学生把思路延续下去,从题目的各个方面去联想、类比,通过“变式”(改变对问题的提法,或引进新的问题)得出同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3)培养发散思维,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探索能力。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分析性思维。要求思维发散,就是要求对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途径。这种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解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探索能力;
  4)鼓励学生解题反思提高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由于欠缺经验,对知识理解不深透,解答往往不完整、不严谨,所以引导学生“反思”质疑,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积累经验,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3 帮助学生矫正思维缺陷,提高思维水平
  许多高中学生不适应数学学习,在一些基础薄弱的学校,这一点更为突出。如果不能使这些学生改变这种情况,他们也许会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上越来越被动,以致完全放弃,所以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所表现出的诸多思维缺陷进行具体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思维缺陷主要表现为:
  1)思维单一化。所谓“单一化”是指学生习惯于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满足于求问题的特解,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对象。特别是,学生缺乏用运动的、发展的眼光全面认识事物。这就要求教师把运动变化的观点引进数学教学,因为在高中数学中,研究点的运动和量的变化,可以说无处不在。教师必须紧扣教材,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其间,逐渐接受此观点;
  2)思维无序化。所谓“无序化”是指学生的思维呈颠三倒四的无序状态,尤其是做证明题,表现为没有使思维受阻的障碍,没有不能完成的证明。即使是对有思路的题目,也缺乏简洁、准确、流畅的表述能力。正是这种思维的无序化,造成学生对做对的题不能自信其正确,对做错的题难以自查其错误,严重制约着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成绩的提高。教师要首先抓住典型错例,剖析具体错误根源,把充足理由渗透其间,宁可让学生完不成作业,也坚决杜绝无依据推理,这是顺利过推理关的关键;其次,还要引导学生于细微处不忽略,做到推理步步有据,并注重关联词的使用,以增强推理过程的可读性和流畅性;
  3)思维表面化。所谓“表面化”是指学生沿用初中的学习习惯,仅满足于“结论”(公式或定理)的套用,而对教师精心组织的探求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普遍持听不懂就不听,迫不及待等结论的心态。这种思维的表面化,造成头脑中知识发生“过程”与“结论”的割裂,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还严重制约了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完全有理由以“问提解决”为切入点,把“过程”和“结论”设计得浑然一体,使“过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结论”只不过是这个过程的顺手所得。
  数学方法是一个十分活的东西。但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即教育是有规律的。顺其规律,则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否则就会事倍而功半,搞不好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总结规律,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数学人才。
  
  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毛有力(迁安市二中,河北迁安064400)
  
  创新教育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四多四少”的问题,即教材内容研究多,现实现象联系少;教学方法研究多,学习方法指导少;教师传授灌输多,学生活动发现少;对识记知识考察多,而对能力培养方面训练少。这样片面强调学生繁锁的练习,盲目的抄写,过多的背诵,只注重了对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及运用,致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降低,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1] [2] [3] [4] [5] [6]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