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7期

爱情蜕变

作者:丁虚名




  关于公司的改制问题,我感觉到事关重大,一连几宿都睡不着觉,反复思索着利弊。一方面我深刻意识到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没有竞争力,尤其是政府不断干预企业管理这一件事情,就足以导致国企的不景气。另一方面我也害怕万一哪个环节失误,将会造成重大的损失,丢掉了自己的饭碗不说,损害了数百名职工的利益可不是小事情。如果这样,自己无论如何心里也不会安生的。思来想去,我觉得具体方案的起草中,应该始终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保证改制工作的稳步推进,顺利实现过渡。我找来了国家关于改制方面的大量政策法规,同时对比同行业同级别相关企业改制的成功经验,小心翼翼地起草着改制方案。这期间,我和李健不断碰头,并提出了我的看法,我说要想改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保证广大职工的绝大多数认可,当然这有个前提,那就是让职工们最大限度地得到实惠,同时也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动员;二是买通主要政府官员,寻求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三是在国有资产清算环节做好工作,尽可能低地核算企业净资产,银行方面尽量用不良资产抵债。我话音还没落,李健就兴奋地拍了一下我的后背,说真行啊,居然和我想到一块去了。
  说干就干,我们分头行动,李健拿着我起草的方案天天跑市委,我眼见着他抽烟量逐日增加,胡子长得乱草一样也没时间刮,整个人都瘦了一圈,不禁暗暗慨叹,谁说我们共产党没有好干部?如果多几个像李健这样的年轻领导,那么将救活多少企业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李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兴奋地说:“成了,成了!市里的批复下来了。”我接过来一看,果然盖着大红印章的批复上赫然写着诸如“同意企业改制”,“确保国有资本和职工身份双退出”等字样。同时,批复里也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要确保平稳过渡;二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我和李健再次握手,并一致达成共识,事不宜迟,马上召开中层以上会议,宣布改制方案,做好职工思想动员。果然不出所料,改制方案一宣布,公司上下一片哗然,职工们各种心态都有,反对的说:“不管企业景气不景气,这铁饭碗也捧了几十年。”赞同的说:“早就该改了,每个月拿几百元的工资,吃不饱饿不死,可真是够折磨人的。”对于各种各样的议论,我们早有准备,马上宣布了具体实施细则:同意解除国有身份的,按长春市有关企业改制方案中提出的补偿办法,即按上一年本市平均工资的3倍一次性支付补偿金。愿意继续在改制后企业工作的,可以将补偿金作为股金享受公司利润分红,同时公司将为其续缴原来多年欠缴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具体办法一公布,职工们自然不傻,明白孰轻孰重,不到一天的工夫,全公司266人除了一人家里有像样的产业,不想继续上班领了补偿金外,其余的265人全部在合同书上签了字。我和李健作为此次改制的主要策划者,至此才算松了一口气。
  终于忙出了头绪,我才忽然想起大约有半个月没见到我的丫丫了,忍不住驱车赶往30公里外的老家。
  至于国有资产清算环节,我和李健也算上了心,那段日子我们不断地往来于国有资产管理局、审计局、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我们的目的很简单,要尽可能地为公司的员工们争点家底儿。好在全国上下形势一片大好,政府也支持我们的改制,正巴不得将这一烂摊子借机踢出去。我们可以说从中拣了个大便宜,本来价值近亿元的固定资产,到后来给核定为6500万,被我们公司重新买回。一处破烂仓库、10辆快报废的运输车被作价300万,一次性抵押了银行的贷款。一切看起来似乎不成章法,但却又这么真实地实现了。要不咋说李健能力超凡呢?上到市里的某些主管领导,下到各局长、科长,他都能一一摆平,当然具体细节不便多说,大家都心知肚明。事后我不禁慨叹,我们巨额的国有资产是怎么流失的,这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我们企业还好些,换汤不换药,最终落入了广大员工的手里。而一些原本不错的企业,却被低价卖给了私人,损害了谁的利益,肥了谁的腰包,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终于忙出了头绪,我才忽然想起大约有半个月没见到我的丫丫了,这些日子忙昏了头,几乎忘记了还远在乡下的宝贝女儿。忍不住驱车赶往30公里外的老家,心情格外地急切。对于孩子,我觉得是我生命中最不能割舍的一部分。也许我的想法比较自私,我认为老婆可以换,但孩子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自己的。因为孩子自生下来开始,就注定了她和你的亲缘关系,她的躯体里还流有你的血液,她身上带着你遗传给她的基因,她就是你生命的延续。而老婆不一样,始终是旁门别姓,除了后天培养的感情外,丝毫没有血缘关系。所以,我不知道别的男人是不是和我一样的想法,我觉得夏雨和丫丫之间,我和丫丫更亲近一些。
  推开家门,我看到丫丫正撅着小胖屁股在地上玩,母亲一边看着她一边在做针线活。丫丫玩得很专心,在用麻将牌搭积木,搭得老高,倒了她又不气馁地重新搭。我发现她已经换了一身装束,原来洋气的羽绒服已经换成了土气的碎花棉袄棉裤,原来白嫩的脸蛋也变成了两个红苹果,腮边居然还挂着两颗饭粒,活脱脱一个农村孩子的形象。母亲看到我进来,冲着丫丫喊道:“丫丫,你看看谁回来了?”丫丫转头,看到是我,惊喜的表情马上呈现在她可爱的小脸上。“爸爸———”丫丫高兴地叫着,小企鹅一样向我扑来。我一把将孩子抱起,又亲又啃,然后用双手举过头顶,再放下,如此反复,孩子高兴地大笑着。玩了一会,我将给她买的玩具和食品一并拿出来,丫丫高兴得手舞足蹈。“以后别给孩子买食品了,前些日子夏雨来的时候就买了不少,现在还没吃完呢。”母亲边做活边说。“夏雨来了?什么时候来的?”我吃惊地问道。“一周前吧,我留她住下,她说什么也不住,陪孩子玩了小半天,临走时候娘俩都鼻涕眼泪地哭,看着怪让我揪心的。”母亲边说边叹气。丫丫听奶奶谈到夏雨,迅速地跑到柜子边,从里面拽出一包食品给我看,嘴里还自豪地说:“爸爸,这是妈妈给丫丫买的。”我看到丫丫那天真的小模样,刚才还不错的情绪忽然就低落下来,心中禁不住一紧,怎么看丫丫都觉得很可怜。这时母亲又接着说:“农村不比城里暖和,我看孩子穿那些花里胡哨的衣服也不御寒,就给她做了棉袄棉裤,没想到穿着还很合身,玩起来也方便多了,总比那羽绒服呼呼啦啦的强。”这时,丫丫在我的怀里不住地摸着我的鼻子,偶尔还用她脏乎乎的小嘴亲上我几口。我心想,多可爱的孩子啊!本应该在城市里和小朋友们一起快乐地成长,如今却一个人只身在乡下摆弄麻将牌玩。这时母亲停下手中的活,继续说道:“小名,妈不是不愿意给你看孩子,只是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丫丫逐渐大了,她不但需要父爱母爱,也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我和你爸虽然识得几个字,但也怕教不好她啊!”丫丫听母亲这样说着,好像明白什么似的,突然问我:“爸爸,带丫丫回家找妈妈?”面对此情此景,我一言不发,心中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是啊,离婚后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这个孩子,我觉得自己真是作孽,如果我知道和夏雨会有今天的结局,那我当初誓死也不会要这个孩子的。可惜的是,生命中很多事情我们根本就无法假设。
  我想起了每次从农村老家回来时,临走前对大哭的丫丫常说的一句话:“丫丫不哭,爸爸上班挣钱,挣钱给丫丫买饽饽吃。”每每这时,丫丫就会听话地用小手擦干眼泪,边擦还边说:“嗯,丫丫不哭,爸爸上班挣钱,挣钱给丫丫买饽饽吃。”那天真可爱的小样儿,让我心里针扎般地疼,我不知道我还可以这样继续骗她多久,但我知道她迟早有一天会懂事的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