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2008年第1-2期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作者:佚名
21.作文(参照2007年高考试题作文评分标准)
模拟试题(二)
一、
(一)
1.①借他人(或现成)的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②一人作出的佳句,实际上凝结了众人的智慧。2.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在诗中逐渐出现。3.作为演唱的歌曲被记录下来。4.A E 5.风:搜集来的本国和别国民歌。雅:贵族们为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作的典礼的诗;颂:向君上献的讽谏、颂美的诗。
(二)
6.张志和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自己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借此表达他对蓑衣所代表的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的欣赏。7.“逃离”一词在句中表示的意思是:摆脱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幸福的生活(只答“离开农村,到城市去”之类的话扣2分)。8.们寻找的是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日子。翘首远望的是主人对它们所代表的潇洒逍遥的志趣和宁静平淡的生活的留恋和回归。因为来自江南的主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心,失落了曾经的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的平和的生活。9.(1)将蓑衣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蓑衣代表一种志趣高雅、潇洒自如的生活状态。(2)通过排比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力量,而且突出江南蓑衣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实用性被削弱,而被赋予被动的观赏的价值。10.艰辛而愉悦的劳作,清寒贫穷的生活,自由狂放(或“潇洒逍遥”)的志趣,逝去的宁静平和的生活和内心。
(三)
11.①霓为衣兮风为马②泉水激石好鸟相鸣③任重而道远④虚室有余闲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人迹板桥霜⑦夜吟应觉月光寒
(四)
12.退之 古文运动 唐宋13.使无情的革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14.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不同意,因:勾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花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但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五)
15.国别体 汉代或西汉16.①谢:告辞;②墟:故土(由本义“村落”引申而来);③修:长,长长的;④乎:于,在。17.A(A项与例句中的“而”都表修饰关系。)18.C(A、B、D三项都有通假字。A项“亡”同“无”;B项“志”同“识”,了解;D项“厉”同“励”,激励。)19.(1)只有(贪求)生活的快乐,没有(为国)献死的决心,(这)是不能取胜(狄)的原因。(2)我所有的心思,您(全)了解它了。(得分点:判断句、“志”义)20.对比;将帅与士卒同甘共苦,能身先士卒则取胜;反之,则败亡。(提示:细读第3自然段,分析齐将田单“破燕”及“攻狄”时的不同表现,前者“有死之心”,而后者却“有生之乐”。)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齐国大将田单要攻打狄。(先)去拜见鲁仲子。仲子说:“将军攻打狄,是不能攻下的。”田单说:“我凭借方圆五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统率破败亡散的剩余兵卒,打败了兵车万辆的强大燕国,收复了齐国的故土,(你说我)攻打狄而不能攻下,为什么呢?”(讲毕)登上兵车不告辞而离去。于是攻打狄,(然而)三个月没能战胜它。
齐国的孩子们(嘲讽此事)口唱民谣:“头带军帽活像只大簸箕,手拿长剑(只会)支撑下巴肉,攻打小小的狄国久不能攻下,(你)把军营(驻扎)在(长满)枯草的荒野上(吧)!
田单(听到后)就十分惧怕,再去请教鲁仲子:“您认为我不能攻下狄国,请把这个说法讲给我听听。”鲁仲子说:“将军(以前)在即墨破燕时,(与战士一起),坐着编织草袋,立起来就拿着铁锹干活儿,向士兵们号召说:‘应该勇往杀敌啊!宗庙被毁了,没有多少有望的日子了,(我们还能)退到什么地方(去)呢!’在此时,将军只有战死的决心,而且士兵们没有求生的风气。(他们)听了您的话,没有一个不抹泪振臂想死战的。这就是您击破燕国的原因。(然而)现在您在东面有夜邑行殿的修身供养,在西面又有菑上私宅的尽情欢娱,平时用金器腰带围身,驱车驰骋在淄、渑两河之间,(显示出)只有求生的快乐,(而根本)没有战死献身的决心,这(才)是(您)不能取胜的原因。”
田单(听后)说:“我所有的心思,您(全)了解它了!”第二天,于是激励士气、巡察城防,挺身站立在弓箭、石块飞驰而来的艰危场所上,竟拿起鼓槌猛烈敲击,狄终于被攻下了。
(六)
21.景行行止22.《礼》《乐》《春秋》书表23.与在身后声名迅速消失的君王贤人相比,孔子虽然只是个平民,但他的学说流传了十几代,是能为后世读书人所仰慕的圣人。(注意:由于是对比,所以不必写入最后一句的内容。)24,仲尼躬将圣人之资,其教化之盛,舄奕万世。(提出相反观点的地方,恰是推测司马迁列孔子入世家原因的地方。)25,本题是一道评论性的题目,对于答案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同意司马迁的观点,可以从孔子的功绩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司马迁作《史记》的初衷等角度去分析,甚至可以举出项羽等人在《史记》中的不切史实的体例安排加以佐证。如果同意作者的观点,则要从史书的编排体例、客观规范等角度去进行评论。
A: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一个人的品德像山一样高尚,人们就会敬仰他;一个人的行为像大道一样光明正大,人们就会跟着他走。”我虽然不能达到这种境界,但是内心一直向往着。我读了孔子的书,便想见他的为人。后来我来到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子、衣服和祭祀用的礼器,众儒生按时在他家里演习礼仪,对此我恭敬地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去。天下的君王以至于历代贤人实在是很多,他们在世时十分荣耀,死后则什么也没有了。孔子只是个平民,但他的学说已流传了十几代,读书人都尊崇他。自天子王候,到讲说六艺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标准,孔子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B:司马迁记叙帝王事迹称“本纪”,记叙公侯世袭封国事迹称“世家”,记叙公卿和特别人物事迹称“列传”,这就是他的体例。他把孔子列为世家,难道是他对人物进退的安排没有依据吗?孔子,是一个在外旅行的人,忙忙碌碌在衰落的末世,没有掌握尺寸土地的权力,他被列入列传中是应当的,为什么将他列入世家呢?难道是因为仲尼本身具有圣人的资质,他教化的盛况万代流传不绝,所以才将他列入世家与公候相匹敌?这又是不很恳切的议论。
仲尼的才能,可以和帝王相比,为什么只把他放在公侯的位置上呢?仲尼的思想,可以世代流传于天下,又为什么只是以世家的地位世代流传下去呢?列入世家,仲尼的思想,不因此而伟大;置于列传,仲尼的思想,也不因此而渺小。而司马迁啊,却自己搞乱了自己的体例,也就是所说的《史记》中有不少抵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