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体、生理施加影响的功能,而且对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同样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把“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非常确切的。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注重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往往忽视其健心功能,体育教师只重视运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从而没有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
  
  2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路径
  1)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本身首先要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有高雅的气质,优秀的品行,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化教育理论水平,提高教育心理学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从正面教育、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2)改进教学评价导向。在中学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指标的权重,可以促进“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得到重视,并落实到各种具体的教学措施中去。对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效应和心理品质的升华,给予客观的评价,为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导向;
  3)重视青少年审美意识的培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促使学生的身心日臻完善,培养学生对运动美的欣赏能力、创造能力的表现能力。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美、运动美和行为美。首先,培养学生塑造健美的形体,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都希望拥有强健的体魄,健美的身材和优美的姿态,在追求形体美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其次,培养学生的运动美。教学中把握不同运动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力量、幅度、速率、准确、敏捷、协调、连贯、姿态等运动美,在对美的反复体验中,增强美的感受性:再次,通过运动培养学生的行为美。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责任、正直、诚实、谦逊、不屈、向上的道德品质美;
  4)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学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充分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选择是多方面的,但要根据需要来选择。选择有利于情感相融,有利于实现自我创新活动,有利于兴趣的激发;再次,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让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的创新成果,这种展现又推动他们去思考、去创新: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顽强的心理品质。竞争意识是现代社会对人提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竞争的意识和顽强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通过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公平竞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顽强的拼搏,力争上游,体验胜利的喜悦:或者胜不骄,败不馁,正确对待失败,正视现实。在一些集体项目中,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集体攻关的集体主义精神。充分利用教学中遇到的挫折和困境,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困难,去品尝成功的果实。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严格执行教学常规,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及培养朴实的作风,而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毅力等,往往会通过具体的言行表现出来,对于这些要认真对待,善于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行,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真实反映。本文论述的内容主要是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应运用多种能测试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来量化管理具体工作细节。
  参考文献
  1 李新.试探体育教学与人才培养[J].体育科学,1999,(6).
  2 翟群,曾芊.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分析[J].第五届(竹林胺)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论文集,1996.
  3 季浏.认知心理学与体育运动[J]四川体育科学学报,1999,(6).
  4 祝蓓里.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J].心理学报,1986,(2).
  
  论教师与学生的相处
  
  孙 颖
  (秦皇岛市第十六中学,河北秦皇岛066000)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能力为主、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的整体素质是社会发展优劣的重要标志,教育便成为我们发展的根本,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在于教育,培养出逆势而行的人也在于教育。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体现教师师德的一个主要方面。
  
  1 师生交往中的策略
  1)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要放下架子,在做“良师”时,别忘了做他们的益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当教育注重体验和心灵的息息相通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能成为朋友。当成为朋友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就能消除彼此间的隔阂;
  2)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最能感召学生的灵魂,让他们将信赖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卡尔·明格这样说道:“教师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他教授什么更为重要。”就这方面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不仅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品格人格方面修养也是必不可少;
  3)教师要善于欣赏学生,赞美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教师的赏识能大大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渴望赏识,赏识导致成功,越是成功,能力越强,以至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作为回应,学生会以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教师的赏识;
  4)教师要有豁达的胸襟来宽容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错,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想一想,理解学生,相信学生,包容他们的各种行为习惯,以自己的言行促使学生不良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5)教师要讲究与学生交流的方法技巧。教育学生,光有爱、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掌握一定方法技巧。如,注意与学生谈话的时机和场合,别在学生处于激愤状态时给他们讲道理;又如,学生写检查不能三言两语了事,而要学生写清过程,自己行为影响了他人什么权利,造成了什么后果,要怎样做来弥补过失,这样才更能使学生认识错误,确保今后少犯错误。
  
  2 师生交往的禁忌
  1)忌冷漠无情。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对学

[1] [2] [3] [4] [5] [6] [7] [8] [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