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在大干世界的文坛上呈现出绚丽多姿,各具特色。《中国石拱桥》为的是展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中国工匠建桥精湛技术的历史,于是该文着重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写出的则是一篇优美的说明文。《北京立交桥》是对北京立交桥建成现实的报道,从而介绍现代桥梁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作品是以记叙为主,是一篇优秀的通讯文章。《吴门桥》为的是展示吴门桥壮阔而逸丽的景色,于是作品以写景为主要内容,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于是该文则是一个记叙佳篇。《母亲架设的桥》主要以桥为线索,叙写母亲辛勤劳动的一生,抒发对祖国的怀念,于是此文将写人记事熔于一炉,是一篇叙事抒情的上乘之作。《巴黎的桥》主要以描写巴黎桥的娇美丰姿,引申歌赞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于是文章则采用了时而叙事,时而描写,时而议论,时而抒情的手法,是一篇交错了各种表达方式和融写景抒情为一体的美文。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些课文的异同之处,又从中看到它们的立意、选材、布局、遣词等方面的奇异,从而达到启迪学生怎样立意构思和怎样去作文运笔。
  在作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开发,引导学生恰当命题,扣题行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学生在作文时,要么是题材收集了一大堆,行文一大篇,命题不到边:要么是题目已拟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这在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笔者巧用比较,抓住课堂,扣紧课文,进行相关的讨论、分析,指导学生加强练习,是易于冲破困惑的。
  如在教学《荷花淀》时,可作这样的设计,根据课文练习题一的要求:“阅读课文,给课文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教师首先将三种命题情况写在黑板
  
  根据三种命题情况,让学生通览全文后组织讨论,上述三种命题当否?这一来,结合内容一比较,同学们定会发现,A、B、C的命题有恰当的地方,有不尽人意之处。
  先对第一部分命的三个小标题加以比较,A、B所命的小标题有以偏概全之弊。第一部分内容有这样的叙写:“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他笑一笑,上船走了。”显然,本部分送水生参军不只是水生嫂吧,还有父亲、孩子、乡亲。因此C种的命题“亲人送别”较恰当些。又看第二部分所写内容,可见C种的命题“寻夫遇敌”欠妥。文中第一部分水生与水生嫂的对话:“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在第二部分又写道:“‘听他讲,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可见水生嫂几个女人是知道丈夫参军所去的地方。同时,才走两天,离去的地点也不远,几位女人到底有些藕断丝连,悄悄渡船去探望依恋着的人儿。怎么说是去“寻夫”,把本部分命题为“寻夫遇敌”是有悖所写内容的。这就看到A、B两种把该部分命题为“探夫遇险”、“探夫遇敌”是贴近课文内容的。关于第三部分命题的三种情况,结合内容一经比较,显而易见C种命题“助夫杀敌”,比之A、B两种命题“随夫杀敌”、“上阵杀敌”恰当。该部分内容告诉人们,水生嫂几个女人偷偷渡船去马庄探夫落了空,在归途中不幸遇上敌人。这群赤手空拳的妇女为摆脱敌人,把小船“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敌人的“大船进不去”,于是恰巧把敌人引进了水生等人的埋伏圈,让水生等人有机会歼灭敌人。主观上水生嫂等妇女是为摆脱敌人,客观上起了帮助水生歼敌的作用,显然是“助夫杀敌”,不是“随夫杀敌”“上阵杀敌”。学生感到C命题较妥,A、B两命题次之。这样的比较教学,不仅把学生深入引进阅读课文,完成课程的目标任务,而且让学生在有板有眼的分析训练中得以如何去恰当命题和贴近随意行文的思维开发。
  总而言之,“比较”于语文教学,作用是方方面面的。尤其是语文教学,由过去的“散装零售”发展为当今的“合类推销”,即从过去的单篇教学成为现在的单元学习,施教者必须转变那种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用导的方法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施教者把教材真正当例子,用简洁的言语,易明的道理,快捷的途径,授予学生以渔,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网得更多的鱼发挥作用。因此巧用“比较”,有助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朱自清.春.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1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高一语文(下).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孙犁.荷花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李广春
  (秦皇岛市第十中学,河北秦皇岛066000)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新世纪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进一步强调“体育课程的目标,核心就是健康”。未来的学校体育,无论从教育观念,还是教材形式都要逐步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把只重视增强体质和运动技能的教学,转变到全面增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来。
  
  1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所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所下的定义包括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维度的概念。现代心理学和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是同一的,心理和脑的发展同身体、生理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人的心理活动依附于人的身体之中,身体是“载体”。人作为有机体,身心是一体化的,心理不能单独存在,正如身体离开心理的调节也不能存在一样,尤其在青少年时期更应该加以观测和教育。归纳起来,身心联系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为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人的心理(包括智力、创造力或品德等)是人的神经系统等内体组织结构的功能表现,没有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成长,就谈不上人的心理发展:
  2)身体为人的心理活动提供物质能量。人的心理活动强度、持续性以及对复杂脑力活动的胜任均依赖于身体提供强大的、持久的能量。身体虚弱和精力不支的人,不可能承受大强度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脑力劳动。处于青少年发育时期的人,心理活动需求能量较成年人大;
  3)身体健康对人的意识、情感、认识、精神状态、活力、心理潜能的发挥产生直接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这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
  体育教学最明显的特征,不仅具有对学生的身

[1] [2] [3] [4] [5] [6] [7] [9] [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