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史丹丹 等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史丹丹
教学反思已经被公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何谓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根据新课程理念以研究者的眼光对自我在教学活动中的理念、人格、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和对他人的教学行为与经验进行审视和分析,或给予肯定、强化,或给予否定、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与实效性为最终目的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探索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那么,历史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1教学反思的内容
1.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历史教师的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行为背后的观念影响。特定的教学理念不仅支配着每一个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会通过具体教学行为渗透到历史教学的各个动态要素中,决定着历史教学质量。如图1所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向学生传递不同的信息,学生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如具有“以学生为主体”观念的教师向学生传递民主、平等的信息,学生就会产生平等交往的意识和愿望;具有教师中心观念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递“师道尊严”的权威信息,学生只会形成听话和服从的行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策划者,教师不同的课堂教学理念对教学目的的确定、历史课程的运作、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形成,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角度出发,要求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已经被提到日程上来了。历史教师要避免出现“穿新鞋走旧路”、或“南橘北枳”的现象,就必须认真、系统地学习新课程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深刻地反思,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或以认知任务为中心的旧教学观,在较深层次提升或转化自我的教学理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使自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1.2对自身人格的反思
学校生活时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新课程理念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人师”。师生关系从社会学角度看,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历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历史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社会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仅仅靠历史教师通过历史人物或英雄事迹的说教就能产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历史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因为学生不仅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面貌会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而且会受到,甚至终身受到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而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是作为今天与历史的最佳联结点,更能弘扬人类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所以历史教师更应该不断地反思、完善自身的人格,成为文明的桥梁、心灵的火炬、学生人格力量的重要来源。
1.3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在历史教学活动前进行,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有的放矢的实践,切实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前反思主要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与新课程理念是否一致?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正确、有否真正得到了落实?有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有否得到体现?等等。通过课前的反思,未雨绸缪,从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胸有成竹,处变不惊,游刃有余。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觉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不仅能保证教学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着无数变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按原有的教学设计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积极捕捉课堂中的各种信息,及时反思,调控教学内容、方法、进程;针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反思自己在教学有否平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鼓励意识等。如上《戊戌变法》一课,笔者讲到康有为在宣传维新思想时,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在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借助孔子来抨击封建主义,是具有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有一位学生马上插嘴反对,认为这正是康有为的勇敢与机智的体现。学生的说法不符合笔者在备课时的思路:突出康有为等人的软弱性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笔者当时有些恼怒,课堂气氛马上沉重起来,笔者意识到自己的失态,马上肯定学生思维的灵活,修改原有的教学进程,建议同学们针对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七嘴八舌,谈出了许多看法。笔者乘机建议同学们针对“康有为借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是软弱的表现,还是勇敢机智的表现?”这一主题在课外搜集资料写一篇小论文。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虽没有完成,但笔者很高兴没有抹杀学生的智慧火花,反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求异思维。
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总结,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总结性,促进教学经验的提升。课后反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反思成功之处。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渗透与应用的心得;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引起教学共鸣效应的教学行为和人格;课堂教学中随机调控成功的教学机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的革新与创新等等,及时反思总结下来,为后继教学参考使用,以便完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反思不足之处。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及时对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作进一步改进,优化,使今后教学能更上一层楼;
3)反思、总结教学灵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因情因景产生瞬间灵感,这种灵感若不在课后及时反思,便会稍纵即逝。课后将其及时反思、记录、整理,可为再教学设计提供借鉴;
4)反思学生的创新火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会有“创新的星星之火”在闪烁,及时总结、反思,这些见解有时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补充,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5)写再教学设计。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就有必要根据一堂课的得失,进行及时归类与取舍,扬长避短,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写出“再教学设计”。再教学设计最有效的写作时间是在刚上完这节课时,此时的感触最为鲜明,要趁热打铁,如果时间一长,可能感触就完全不同了,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