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史丹丹 等
4创设迁移情境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决定学习迁移的根本条件。学生学习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迁移现象,但学生的迁移能力并非自发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创设使学生学习的迁移情境,必须用好迁移规律,使学生不断去同化新知识,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认识结构,从而建立新的认识结构,提高知识技能。
笔者讲垂径定理一节时,在讲了垂径定理的证明过程之后,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个定理的题设和结论。这个定理的题设结论共有五项:①通过圆心;②垂直于弦;③平分弦;④和⑤是平分弦所对的两段弧,而垂径定理是满足①、②两项,就有③、④、⑤三个结论,然后,请学生思考,这五项中假定有任意的两项成立,则其余三项是否成立?在学生积极思考和通过类似证明后,终于得到了答案,这就是垂径定理的三个推论的内容。学生在思考和证明时势必要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这就创设了一种迁移的情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相关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
精心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艺术,是值得深入探究的。掌握这种艺术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也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四要四不宜
胡寿芳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这并不排斥课前的预设,教学设计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仍然是个不可缺少的准备环节。但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毕竟不同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它要求把新课程理念预设到课堂教学中去,从着重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四要四不宜。
1情境要简,不宜繁
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因此,设置教学情境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备受数学教师的青睐。多数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特别重视情境的设计,其目的无非是企图通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主动地联想、想象、积极地思维,以获得某种与新学内容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成果;或者是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但在某些公开课上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创设教学情境,绞尽脑汁,花样百出,把情境搞得既复杂又艰深,完全失去了情景的应有功能,忘记了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
创设数学情境的方法不一而足,诸如通过设计概念的发生,扩展过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疑”,置“错”创设问题情境;采用试验-猜想-证明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数学故事、数学趣题、生活中的实例或成语来创设情境等等。
笔者认为一个精当的数学教学情境,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其情节简洁明快,教学情境不宜过繁,便于使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探究和思考。创设情境的劳动成本应越低越好,而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率越高越好。如在《有理数的乘方》一课的新课教学时,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如在《过三点的圆》的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成语“破镜重圆”,给出了破了的镜子的残片,能否设计一种方案,把圆镜的图形完整画出,让“破镜重圆”。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看录像片《海上日出》,试猜想:如果把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太阳看作一个圆,那么直线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呢?
2环节要少,不宜多
环节不要太多,要优化教学环节,这既有利于教师操作调控课堂,又有利于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具体来说,教学设计在内容上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程序化,以便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优化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时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学的每一环节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并应同时把握好。
在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由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如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把学生的“学”确定为发现学习,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就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即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给他们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规则,让学生在经历了观察、分析、推测、计算、筛选、决策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尝到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获得战胜困难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
3流程要缓,不宜急
流程设计不宜过急,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学生主体意识。教学流程可以随时灵活地纳入直接经验和教学机智,激活课堂,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推进。
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全过程。教学中,先放后扶,立足过程,强调迁移。让学生自己凭借旧知摸索新知、探索方法,在尝试中得到领悟。当学生对学习方法能意会却不能言传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将实践领悟到的方法加以归纳,形成规律性的知识,并在新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巩固。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审题,切忌代替学生审题,要让学生自主参与,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怎样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培养他们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变学生的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每一个教学步骤的安排都要考虑学生“学”的需要,要充分考虑怎样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获得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不断学会合作、体验、领悟和欣赏,培养学生探究与自主学习的习惯。
4练习要精,不宜滥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在练习设计中,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在现实的教学中,练习过多、过滥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地存在,有的教师甚至根本没有把练习的设计看作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顾学生实际,毫无选择地把各种资料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那么,怎样把握练习设计的精练性,避免练习的过多过滥呢?首先课堂练习设计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基础题要练足练好,只有基础扎实,才能有活学活用,拔高的可能,教学中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基础题,基本知识点要让学生练的明明白白,扎扎实实,练好基础,才能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题要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要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可只重数量而轻质量;其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可重发展提高题的练习而轻基本题的练习;再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做到重点知识重点练,难点知识反复练、对于学生易混的知识要对比练,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