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史丹丹 等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育工作的内涵,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离不开“研究型教师”,而“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扎根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两者协同发展,共同促进。
让学生的问题意识之光闪耀政治课堂
徐 斌
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精辟地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或实验上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美国教育家布鲁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是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怎样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关键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构建学生心理安全区域,营造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政治课堂上要让学生敢问,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及能力培养的适宜气候和土壤,否则学生就不会多想,更不敢多问,难以挖掘和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所以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交流的现代型“师生场”,让学生显露灵性,展示个性,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假设学生置身于一个过于严肃、紧张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就不会多想,也不愿多想,有了想法后也不会提出,因为害怕提出问题后老师会责怪自己上课没认真听讲,害怕同学们笑话自己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因此,作为课堂气氛的调控者,教师不仅自己要教得轻松自如,还要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个有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围,不仅要教诲学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且告诉学生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而是把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活动,然后提出各种问题和设想。例如,在学习完《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内容后,笔者要求以四人为一组展开比赛,看哪一组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好。结果,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但是外因有时也能起决定作用啊,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男子10米气步枪比赛中不正是美国人最后一枪发挥失误这一外因才使中国老将贾占波获得金牌的吗?这外因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吗?”“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内外因所起的作用一样吗,小时候我们不懂事,也不能明辨是非,父母的教育作为我们成长的外因应该比内因更重要吧?而长大后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内因在我们成长中比外因更重要吧?”,等等。大家一起探讨得出结论。
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艺术性的使用课堂评价机制,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复杂、简单,还是重要、次要,只要是学生思考提出的,教师都要及时的做出回应,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要激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这样,一堂课就成了问题的发现课,也正是思想政治课的活力所在。
2培养学生政治课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和动力——让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价值性,以此来促进学生思考。在政治课中学生的兴趣在于了解和分析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配合讲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记得2月27日下午,当得知陈水扁正式宣布终止运作“国统会”和“国家统一纲领”, 企图通过“宪改”进行“台湾法理独立”活动的冒险性、危险性继续上升时,这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愤慨,当笔者走进课堂就感觉出学生的情绪非常激动,个个义愤填膺。在这种气氛中是难以把教学内容讲下去的,笔者站在学生中间说:“大家都有一颗爱国的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不容商量的,但是光靠愤慨和谴责陈水扁能解决实际问题吗?我认为应该讨论一下,我们国家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很好的解决好这次台海危机呢?”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各抒己见,有的直接说用军事手段;有的提出军事手段会损害那些无辜的台湾同胞的,应该用法律手段,用《反分裂国家法》来制裁陈水扁;还有的同学提出用经济手段;笔者适时的进行总结概括。这节课虽然没做非常充分的准备,但却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讨论课。
3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问题能力——让学生“有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依赖于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适宜的教学气候和土壤,如果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一点空闲时间自由的思考,也就难以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安排特定的情境,设计关键的问题,提供感悟的契机,创设思维的氛围,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获得结论和知识。一般来说,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培养打破常规、克服保守、勇于进取的精神,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在学习高一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上课前很好地了解了一下学校周围企业的性质,学生们发现学校周围大部分企业都是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那么通过这个调查,问题就应运而生了: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否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同学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课堂辩论。同时笔者一会就学生们辩论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进行反驳;一会用反证法,将错就错,引导学生进入死胡同,再反思其谬误所在;一会用生疑法,激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只有让学生进入适宜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进入角色,才能让学生在解题中自求自得,探索领悟。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采用教师-学生,学生-教师的这种纵向提问方式,也要采用学生-学生横向提问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问、讨论、辩论。从而造就一种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探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围。
4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授人以渔——让学生“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