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史丹丹 等




  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原则主要有目标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分层施教原则。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准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人们对体育和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因此这些原则不可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必须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完善。同时,这些教学原则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的关注和灵活地运用。
  
  3体育新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3.1强化教学目标意识
  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是要求课堂教学要根据体育新课程目标,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是导致体育新课程课堂教学各种形式主义的一个直接原因。
  制定教学目标要根据体育新课程的各个领域目标,研究水平目标,遵循系统论、控制论的科学原理,整体把握,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各领域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例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一目标的设计,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可以蔽之了。但现在,可以把它分解为五个层次的目标。接受或注意层次的目标可设计为“知道在集体体育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反应层次的目标可设计为“关注体育活动中自己与他人的合作”;评价层次的目标可设计为“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活动”;组织层次的目标可设计为“在体育活动中不故意伤害他人”;性格化层次的目标可设计为“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2]。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3.2精选教学内容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要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能有效促进其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3]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也就是说运动技术学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学习领域中的核心和主体部分,是实现其他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所以,要实施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一定要精选教学内容,体育运动项目如各种球类、田径、体操等仍然应该是首选内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和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要进入课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好“教材化”处理,如何做好“用教材教”,决不能把体育课的根本——运动技术的掌握丢弃,如果是这样势必也就失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真正价值。
  3.3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平等是指在教与学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和谐是指师生情感的沟通和融洽。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情景,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体育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
  3.4创设合作探究学习情景
  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须具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开展学法指导,要坚持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体育实践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将“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效引入课堂,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新课程关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提出[4],强调了学生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认和尊重。首先,要根据体育学科特点,处理好传统接受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优势互补,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性学习。由于体育学科主要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学习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知识来达成课程目标的,所以,接受性学习仍将在学生课程学习中具有一定作用;其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这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为此,教师要改变选择教学方法中出现的形式主义,正确理解体育新课程教学理念,真正让学生明确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他们辩证地理解“苦学”,懂得会学、善学、巧学和乐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与学习策略。
  3.5正确运用教学评价
  新课程评价强调的是“客观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单一内容向多元内容转变”[5]。这么大的评价自由度和空间,势必和当前教育评价技术产生矛盾,造成新课程实施后学生学习评价的现实是:根据新课程评价理念在操作层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出现各种形式主义。
  学生学习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发展的方向。特别是课程目标主体取向评价的提出,更加强调每一个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省意识和能力”。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运用好学生学习评价,能有效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反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保证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应从以下几方面正确运用好学习评价。首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并明确体育新课程评价理念,努力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和进取作用;其次,强化学习过程评价,用终结性评价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第三,关注学生差异,特别是学生年龄差异和心理活动、认知水平的差异,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3.6合理开发利用体育资源
  在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上要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身体条件相应的教学内容,在不超越学生某个思维和身体发展阶段,又不低于现有最低水平的情况下,要考虑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的弹性,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
  例如:在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中学生方面时,由于学生年龄、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水平三以下的学生就不适合太多运用体育骨干,而水平四以上的学生则可以充分发挥体育骨干作用,带领小组或全班进行活动。再如:开发利用体育物力资源方面,利用废旧汽车轮胎进入课堂,对水平四以下的学生来说,学生喜欢程度和教学效果肯定比水平四以上学生好,等等。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不只是用了新的《课程标准》代替过去的《教学大纲》的问题。目的是要通过体育课程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从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入手,加强课堂管理,合理选用教学策略,保证课堂教学目标实施,真正走向优化课堂教学之路,从而推进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4-05-25.
  2高胜光.对体育新课程社会适应教学目标设计的探讨[J].体育教学,2005,(6).
  3 朱万银.体育(1~6年级)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隔日观察记。对某些生长变化比较快的植物(或阶段),例如:在实验杯里发芽的种子,开放中的各种花卉,刚出土幼苗的成长、铁树新叶的生长等等,按隔日观察一次写日记,也能看出生长情况和变化来;
  2)每周观察记。每周观察记,一般适用对各种植物早春发芽期限、移栽恢复期、开花期、果树成熟期等进行观察写日记,每周观察写一次,也能看出植物的某些变化。从中获得有关知识或乐趣;
  3)四季观察记。四季观察记适用于写校园、街道两旁等高大的树木的观察日记。因为高大的树木生长变化缓慢,只有按季节观察着写,才比较明显,并能看出一年四季的样子和生长情况。
  
  11事件日记
  事件日记一般是针对以下两种类型的事件而记的:一是那些场面特大,又是在短时间内发生和结束的。例如学校的升旗仪式,只有几分钟,但场面大,人多,一次观察不全面,只有通过多次(天)局部观察,才能把升旗手、乐队、老师、同学们的行为以及国旗在上升时的样子等等,一天一个片断地记清楚,然后再整理成《升旗仪式》综合篇;二是有些事件经过相当长,不可能在一次(天)之内观察完,要做连续追踪观察多天。例如做砖这件事,时间要经过几个月,步骤有运泥、和浆、做坯、上窑、烧窑、出砖等等,要经过长时间的分步跟踪观察,先写成局部的观察日记篇,然后才能得到完整的《做砖》综合篇。
  
  创新型人才培养浅谈
  张 伟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增强综合国力,夺取21世纪经济的制高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即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实现。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那么,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根据笔者的创新教育实践,总结了一些观点和建议以供参考。
  
  1什么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学会学习并养成不断学习和猎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与习惯;二是具有积累、运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能力;三是有独立自主的个性;四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求异的思维品质;五是有自信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创新教育的具体内容
  1)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性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这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3)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加工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以及创新激情等因素。
  
  3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3.1更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21世纪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化教育的科学理念,具有改革和创新意识,拥有创新的勇气。首先要树立民主观念,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化“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其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将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协调起来;第三,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念,要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2创设创新教育的环境
  创新性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在平常和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个学生,要为人师表,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因为好奇心是创新的开始,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必须做到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教学风格生动活泼;第三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师生双向对话平台,沟通师生对话渠道。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有利于形成学生主体精神,使课堂上呈现出一派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的风范。
  3.3更新教育教学手段
  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言堂”“满堂灌”的不正常局面,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精英”只能是高分低能的庸才,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理论要求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育手段。教学中一般采用“讨论式教学”、“探究性教学”、“合作性教学”、“开放性教学”、“主题性教学”等主流教学模式,采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以及参观、调研、辩论、实验设计、角色参与等多种教学手段,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
  3.4课堂创新教学的具体措施
  课堂是创新教学的主渠道。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①激趣。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进入“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兴趣、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它能引导学生走进探索的大门;②求异。就是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观察、认识、思考问题;③探法。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④迁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能力。
  1)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渊博的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可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例如可充分利用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历史事实和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那些科学家是如何成功的。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也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创新意识才会嫁接到学生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当然学生提出的想法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他自己来说都是新的。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与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会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
  2)形成灵活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地点燃具有创新思维的话题,由此吸引学生参与到讨论教学中来。兴趣和好奇是点燃具有创新思维话题的较好方法。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知识不可能尽收包揽,往往这些内容却是学生十分关注的。所以,教师以此为话题,可为课堂注入活力,极大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四让”:①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②让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③让学生积极发言;④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学生壮胆,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写、敢于标新立异,使其思维始终处于自由灵活的状态。评价学生的标准重点放在是否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上,坚持以积极评价为主,培养学生独特个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不越俎代庖,而是和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另外,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和联想思维能力,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和发展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3)创新技能的培养。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点,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在创新教学中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既要勤奋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注意掌握创新方法。要求教师既要创造性的归纳和综合,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善于把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提出对策。以综合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样的学生才不是“仓库型”人才,才能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
  4)培养终身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因为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日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的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社会。有人说“学习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可以这样说,学习的停止,也就意味着创新的终止。因此“活到老,学到老”更具有时代意义,终身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4创新教育的误区防范
  1)标签时髦——不从本质上触动旧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又要迎合创新教育的形式,于是把盛装“满堂灌”的旧瓶换上“创新”的标签,这种哗众取宠的做法危害极大,必须从思想上防范;
  2)片面理解——只在智育上“创新”是一条腿走路,背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注意纠正;
  3)放任自流——以启迪学生发散性思维为由,一切任学生随意想象,不去指导,就误入了“无导向教育”的歧途。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在创新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围绕这个目标,笔者期待更多的同仁共同参与,认真探讨,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把创新教育不断引向深入,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来,以参与到知识经济中来。
  
   政治课应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王燕芳
  
  教育和教学首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以及他们内心的丰富世界,而不是诸如教材、教法、作业、分数等没有生命的东西。政治教师应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无限期待,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去感受生命的魅力,教学中实现师生生命意义的飞跃。
  
  1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使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一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尊重生命独特性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要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那种把政治课变成教条化,变成工具性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实质上是无视学生存在的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否定了生命的独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在促进生命意义的飞跃上,有其独特的作用,应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作用,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自身生命的价值。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从关注学生的心理品质、道德素养、法律意识入手,多角度地引领学生关爱生命、关注生命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协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引导学生用爱心经营生命及思考生命方向。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独特性,从各方面找出真实的自我,建立自尊与自信。面对生活中不幸和困难,要有正确态度,要让学生懂得痛苦与困难是生命的一部分,且了解痛苦与困难对人生是有意义的,协助学生运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痛苦与失落。引导学生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借此促使德行的成长。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2理解生命的生成性,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也是非特定化的存在。人的“非特定化”意味着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证明了生命的未完成性、未确定性以及由此而具有的生成性。在课堂上政治教师所要做的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发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来表达,都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育资源。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教学生成的切入点。如在讲初二《思想政治》“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利益”时,笔者选择“岳飞抗金”的故事,用来证明“爱国是优良的传统民族精神之一”,不料有的学生提出,岳飞抗金,不能算民族英雄,因为“金”也是中华民族。还有学生提出岳飞帮助统治者镇压过农民起义,屠杀过劳动人民。针对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笔者没有违避,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历史的观点、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开展讨论,并借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们一时兴趣盎然。
  
  3善待生命的自主性,满足每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人生来就具有认识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思想政治课教学总是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让学生体验或领悟到教学对自身生命活动的意义,进而使个体世界与生命世界对接,生成教学意义,实现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政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以提升生命价值为终极追求,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就要在教学中能够真切地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和学生内在的价值冲突在其成长中的作用才能进入教师的视野,才可能去发掘其教学价值,才能生成和确立学生的主体人格。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在发展对外界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4关照生命的整体性,让学生个体获得完整生命的成长
  政治课教学应注重生命发展,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这一教学观念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教育生命观,尊重学生“生命的整体性”,全面研究并尊重学生生理的、心理的、认知的、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发展规律,从而改变现代教育过于偏重知识教育,忘记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和对待事物方法的教育的现状,最终建立一种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发展,遵循学生整体性发展观点的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追求课堂理性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的统一。教育要对学生整个精神世界进行建构,就必须实现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和谐统一,以德促智,以智完美,以美益德,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向学生进行完人教育。积极促进课堂生活与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每一位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教师,都会同那些充满青春生命活力的青少年学生一起,共同把思想政治教学的课堂构建成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