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史丹丹 等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教师
  张首君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力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里探讨一下有关“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笔者认为用研究的意识去学习,用学习的态度搞研究,正是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根据上述定义,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相比,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1)学习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知识不限于教材上的知识,也不限于一个学科内的知识,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中,因此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并不构建学科知识的篇章节次,也不是简单的把不同学科知识重叠累加,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根本,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基础,对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贯通学科内的纵向联系,还要能够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2)学习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生不再是一味的倾听教师课堂传授,教师也不再是不管个人喜好对全班学生传授同一内容,而是在确保学生个性自主发挥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来选择所研究的方向,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这适应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需要,因此具有开放性。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只有开放才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
  3)学习的独立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能力,不只是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的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从多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规范的撰写科研报告等。而这些不再是教师手把手的传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独立的或者几位同学合作去探索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生活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4)学习的情感性。研究性学习的情感目标的主体,也把重点转移到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和创新精神上来。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与各种人群交往和团队协作;在协作中,学生懂得了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在研究中,培养了学生处世的计划性和责任心,并且从中体会到了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加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对一门课程的读、写、记,到对各科知识的灵活运用;从被动的填塞教材所写的和教师所讲的内容,到主动地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反思去探求自己所喜欢的所关注的问题;从学科内的小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从认识到能力的转化,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型素质的教师。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产生了“经验型教师”,那么,要适应研究性学习,就需要“研究型教师”。当然,“研究型教师”不是指专门搞研究,而是指具备研究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因此,“研究型教师”除了要系统深入的掌握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素养、素质,深入研究“研究性学习”。
  
  2研究“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鼓励,使之达到共同进步。
  在研究性学习中,随着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繁与民主平等师生观的建立,教师应有的权威地位势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挑战。如何维持这种权威呢?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在教学中应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态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自觉接受学生的“教育”,并把自己置于终身学习的地位。研究性学习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的。科学研究是严谨务实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表现出严谨务实、批判进取的科学精神,努力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及内在的精神气质,以自己“谦虚进取的精神特质、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创新的人格魅力”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学生无疑会“亲其师,信其道”。
  
  3研究“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系统
  长期以来,教材被视为是不可逾越的金科玉津,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传输给学生。然而,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知识不可能尽收包揽,往往这些内容却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所选取的课题往往会触及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知识,甚至是本学科研究的前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并根据研究性课题的内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同时,除了本专业知识外,教师对其他学科也要有所猎及。各门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对一个专门课题的研究,也经常需要邻近学科有关知识的支持。因此,掌握较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这是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4研究“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法指导
  研究性学习说到底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自始至终贯穿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指导、启导、诱导、疏导……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导演”,而不是讲台上的“演员”。具体注意以下两点:
  1)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怎样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依然是消极的、被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的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设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1] [2] [3]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