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把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在开战之初,英国皇家空军的表现真可以用“鸡飞蛋打”来形容。
1956年6月24日,纳赛尔正式宣布当选埃及总统。7月26日傍晚,他在庆祝英军撤走的群众集会上发表了长达3个小时的演讲。
在亚历山大港解放广场的万众面前,纳赛尔宣布:埃及政府已经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他还宣称,到1956年时运河的大部分日常工作都已经由埃及人承担,但在苏伊士运河联合航运公司每年3000万英镑的收入中,埃及却只分到了100万英镑。
纳赛尔接着说道,如果埃及能够获得苏伊士运河的全部收入,那么不需要国外贷款也能完成阿斯旺水坝的建设工程。
在伦敦和巴黎看来,这种“收归国有”简直就是“对国际法的粗暴践踏”。英法两国的立场在埃及人看来就是另一副模样了。他们觉得自己是英帝国主义的受害者,那些本应服务于埃及经济的运河收入却落入了西方公司的口袋。
为了对付纳赛尔政权,以色列早在1956年4月就背着英美两国,和法国秘密接触。到当年10月底,英国也加入了法以两国的密谈。一个以色列秘密代表团乘坐法国军用飞机前往巴黎,与英法两国政要最终敲定了作战计划。
会议在巴黎西郊色佛尔的法国国防部长别墅举行。虽然三国为了对付埃及新政权联合到一起,但他们的目的却完全不同:英国要保持苏伊士运河的自由航行,同时重新确立自己在中东的长久影响力,如果有必要且纳赛尔愿意,他们也会和纳赛尔联合;法国也要保持运河畅通,但他们更想要推翻纳赛尔,他可是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最大的敌人;至于以色列,他们就是想要灭掉埃及,若不是实力不够,他们早就自己动手了。
最终,英国、法国和以色列三国代表签订了协议,他们的行动计划是这样的: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将向埃及发动进攻,穿越西奈半岛打到苏伊士运河;10月30日,英法两国政府将会发表声明,苏伊士运河附近决不允许发生战事,要求双方各自从运河沿岸后退15千米;此时以色列将会接受英法的声明,但预计埃及将拒绝英法的要求,这样英法两国就有了借口,派兵在运河北口登陆并夺占运河区;与此同时,联军将摧毁埃及空军以防止其威胁登陆及后续行动。
联军希望,消灭这支重新武装起来的埃及军队并恢复对运河的国际管控能让纳赛尔政府垮台,之后一个亲西方的新政府将取而代之。
埃及当然不肯乖乖就范,于是英法两国大打出手。对埃及的首轮空袭由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担纲,但是从一开始,轰炸机部队缺乏计划和空军各兵种之间配合不佳就让他们的空袭效果不彰,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英国皇家空军马尔汉基地原本是“胜利者”轰炸机的驻地,这个基地的负责人被任命为马耳他轰炸机联队的指挥官。本土的轰炸机司令部命令他在1956年10月31日周六晚间向指定的埃及机场发动空袭。但不幸的是这个命令没有传达给马耳他的航空基地指挥官,他的上级是皇家空军的中东航空军(MEAF)而不是轰炸机司令部。
结果,当轰炸机联队准备起飞时,马耳他的航空指挥部却关闭了,因为这是周末,而且没有人告诉他们战争即将在这一天打响。轰炸机部队的人联系到航空基地指挥官时,他又拒绝开放炸弹库,除非接到自己上级的指令。
万般无奈,轰炸机部队的人马直接突破了听命于航空基地指挥官的空军宪兵的守卫,砸开了弹药库的大门,这才为准备当晚参战的轰炸机搞到足够的炸弹。
炸弹只是第一个问题。直到周六下午,轰炸机机组还搞不清自己要轰炸的到底是埃及还是以色列。后来总算弄清楚要炸谁了,接下来的目标分析、计划简报和导航准备工作就只能仓促完成。
第一晚的空袭打算兵分多路,分头轰炸各个埃及机场。同时轰炸机司令部要求飞行员们在1万米高度投弹以便更清楚地目视看见目标,可是飞行员们训练时通常在1.3万米处投弹,较低的投弹高度自然使他们很不适应,轰炸精度可想而知。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第一波空袭西开罗机场的“勇士”轰炸机群从马耳他起飞奔向目标时,伦敦的航空部才获悉美国政府恰恰把美国侨民集中在西开罗机场,眼下正在安排飞机将他们撤离战区。
大为震惊的空军参谋长立即绕过了所有层级,直接向马耳他的轰炸机联队指挥官下令,要求他取消这次空袭并撤回所有的“勇士”轰炸机。
这下马耳他基地就乱成了一锅粥。后续攻击波次的飞机正满载着炸弹,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机场上准备出击,而第一攻击波的“勇士”机群又提前返回需要降落,至于第一波轰炸机上挂载的炸弹,自然被统统扔进了海里。
马耳他联队的“堪培拉”轻型轰炸机群现在不得不匆忙把轰炸目标改为阿尔马扎机场,从塞浦路斯基地起飞的同型机“探路者”将用照明弹为他们指示目标。然而不幸的是,同样是匆匆变更轰炸目标的“探路者”们找错了机场,轰炸机群投下的炸弹并没有落进阿尔马扎机场,而是落进了开罗国际机场!
对夜间轰炸作战而言,这显然不是什么好的开端,不过后来的官方报告还是自我安慰地写道:“幸运的是,我们后来还是确证埃及空军的苏制飞机出现在了开罗国际机场。”当然,出现归出现,英国人的炸弹却分毫没有伤及这些苏制飞机。
10月31日,英法联军继续轰炸阿尔马扎、卡布里特、阿布-苏伊尔和英查斯空军基地,然而11月1日上午出击的英法照相侦察机却发现,他们的轰炸几乎毫无作用,各个埃及机场上停放的飞机全都完好无损。其中一架皇家空军的“堪培拉”照相侦察机还遭到了埃及米格 -15战斗机的截击,受了轻伤。
1956年11月1日上午,已经挨了两轮夜间轰炸的埃及空军据信还有300架飞机,其中至少还有250架左右能够升空。
后续的空袭当中,英国舰队航空兵的表现更加出色,不过这改变不了最终的结局,因为发动这场战争本身就是非常欠考虑的。
三国草率制定的让以色列打到苏伊士运河再“后撤”15千米的诡计实际上意味着西奈半岛将几乎完全落入以色列手中,对整个阿拉伯世界来说不啻一场灾难,这就把纳赛尔推到了阿拉伯民族主义领袖的位置上,此时再想剥夺他的权力,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关于纳赛尔不让步就出兵夺回运河控制权的决定让英法失去了所有支持谈判的人的支持。正因为如此,阿拉伯各国、联合国中有影响力的国家,甚至英联邦国家都站在了英法两国的对立面。
很快,国际上出现了谴责英法两国在苏伊士运河地区动武的声音。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英法甚至两次动用了否决权,一次针对美国的解决方案,另一次针对苏联的。
1956年11月2日,联合国大会要求英法停火。更令英法深受打击的是美苏两国的态度,美国已经不支持英法了,而苏联自视为阿拉伯国家权益的保护者,为了自己在中东的利益,也对英法发出了威胁。
英法以三国联军别无选择,只好同意停火。
本文摘自《决不,决不,决不放弃:英国航母折腾史:1945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