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阿波丸”号巨轮沉没之谜

作者:罗学蓬




  而“胜利”一方的美国政府接到来自太平洋舰队潜艇司令官的紧急报告,得知拉福林击沉的是“阿波丸”后,同样大吃一惊,甚至可以说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一“战果”事关重大,非同小可,被政要们当作一起严重的突发事件,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应对之策。
  而知道自己有可能接受调查的拉福林舰长却振振有词地辩称:“‘皇后鱼’号潜艇事先并不知道攻击的目标是‘阿波丸’。”“那是战争状态,我攻击的是敌国军舰。在实施攻击的前一天晚上,我已接到潜艇司令官‘可以对经过台湾海峡的任何日本军舰实施攻击’的命令。我的行为是在忠实地履行一名美国军人应尽的职责。”
  美国政要们知道,由于这一攻击,他们必将在国际上无法避免地遭遇一次难以应对的尴尬,更要命的是他们的“软肋”——东南亚地区被日军控制在手中的17万盟军战俘和侨民,极有可能遭到残酷的报复。这样的手段对付美国人屡试不爽、卓有成效,每一次美军战俘和侨民遭到屠杀的噩耗传回国,都无异于在领袖心窝上扎进一把尖刀,社会也必然因此引发新一轮剧震……
  “阿波丸”究竟是一艘什么样的船,会令公开处于交战状态并打得你死我活的美日双方有如此不一样的反应?要弄清这些疑问,还得回到太平洋战争初期。
  
  1941年12月至1942年5月,日军在菲律宾群岛实施登陆作战。担任进攻作战任务的是本间雅晴中将,他的对手则是麦克阿瑟。麦帅成为大名鼎鼎的将军,是后来的事,而那一仗,他被本间雅晴打断了脊梁。
  战役打响时,麦克阿瑟统帅着14万美菲联军,277架飞机,还有哈特将军指挥的1个有着40余艘舰艇的混合舰队。
  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美菲联军与日军在东南亚丛林中展开殊死战斗。最终美菲联军被打得退缩到巴丹半岛防御。3月中旬,日军攻势愈发猛烈,罗斯福为避免麦克阿瑟落入敌手,急派专舰前往巴丹,将他接至澳大利亚,美菲联军交由副手温赖特少将指挥。
  主帅临阵脱逃,日军乘胜发起猛烈攻击,美菲联军既无援兵补给,又乏士气,战死病死者无数。苦战至4月9日,万念俱灰的温赖特不顾早已躲到澳洲的麦克阿瑟要他“决一死战”的强硬命令,率领75000名联军向日军举起了白旗,写下美军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笔。
  狂热崇尚神道教与信奉武士道的日军,对敌国战俘和侨民从不具备人道主义的基本意识,75000名盟军战俘在得不到食物和饮水的情况下,被迫在东南亚的酷暑中长途行军,15000名战俘被杀死、渴死、饿死、病死。
  这些落入敌手的战俘和侨民,由此成为美国领袖随时被对手拿捏的“软肋”。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想为身陷绝境的士兵和侨民提供帮助,但是,他们所作的一切努力,都必须得到日本政府的协助才有可能实现。奸诈的日本人又喜欢充分根据战局的变化,随时调整应对之策。
  进入1944年,日军已明显处于不利态势。救助心切的美国政府抓住机会,通过国际红十字会,派员在瑞士与日本官员秘密进行接触。此时的日本由于在军事上接连遭受重大打击,故而也一反常态,与美国人一拍即合,作出妥协,通过了一个对日占区盟军战俘和侨民实施人道主义援助的协议。
  美国代表进而提出,由日本政府派出一条商船,美国提供战俘和侨民最需要的药品、食物、服装等,由日方转交到盟军战俘和侨民手中。
  日本提出的交换条件是,美国政府必须允许这条为盟军战俘和侨民运送救援物资的商船,搭载在东南亚作战负伤的官兵回国。
  因此,当彼此同意对方的条件,达成救援协议后,一艘名叫“阿波丸”的日本商船驶进了双方的视野。
  “阿波丸”名义上是商船,实际上,1943年3月5号建成下水的它,无论规模、性能,都和真正的军舰毫无二致,全长5084英尺,总吨位11429吨,最高时速达到20节。也曾专门从事过运送军事物资的任务,先后6次往返日本至东南亚航线,为远在海外作战的日本陆军运送给养和弹药。
  为确保万无一失,日美双方还在协议附件中特作如下约定:“阿波丸”撤掉高射炮和舰首大炮,撤走士兵;在船体明显部位涂上白色,并在上面画上绿色十字;夜间行船时则用灯光加以照明,以便美军战机和军舰识别。
  白纸黑字,言之凿凿,绝非儿戏。
  但是,对于海上力量已经消耗殆尽的日本来说,并不甘心完全依照协议,仅仅让“阿波丸”为盟军战俘与侨民运送救援物资并带回自己的伤兵,他们还将利用它做更多的事情。这也为日后“阿波丸”的灾难,埋下了祸根。
  从来不遵守国际信用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获得了美军的安全通行证后,1945年2月17日上午,“阿波丸”在滨田松太郎船长的指挥下,按照与美方约定的航线,装载着2000吨救援物资,在战火与硝烟中开始了它最后的一次旅程。
  此时,美国及其盟友的大反攻横扫千军,势若破竹,日军则日薄西山,风雨飘摇,失败的命运已经注定。
  就在这种状况下,“阿波丸”来了!
  这对于困守在东南亚,已经为失败的阴影所笼罩的日本人来说,不啻是一个从天而降的大喜讯。
  谁都知道“阿波丸”握有美国政府颁发的“免死牌”,同时也是能将他们从绝境中撤回日本本土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日本驻东南亚的高官,军界的首脑人物,大批中上层商人以及他们的家属,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以图挤上这条“希望之舟”。
  最后,从雅加达到新加坡这一路上,除物资以外,还有两千人拥上了“阿波丸”。其中有日本驻缅甸的最高长官小乡宦一郎,日本外务省次长,日本驻东南亚秘密部队的总参谋长岩桥一男中将等要员。
  由于美国政府允许“阿波丸”在返航的时候搭载一部分伤兵,每天都有日本侨民化装成伤兵,蜂拥到码头上,使出浑身解数为自己寻找一个回国的舱位。原设计装载236名乘客的货轮,这一次竟然挤上了2009人。
  另外,与过去颇不同的是,“阿波丸”此番一到雅加达、新加坡等地,便进入了严格的保密状态。只是等到夜色降临后,在日本宪兵的严密监视下,才由络绎不绝的卡车,把货物运到码头,紧急吊运上船……
  
  2日本人突然放弃索赔
  
  据大难不死的夏田堪一郎回忆,“阿波丸”遭到攻击之前,船上发生了一个插曲。
  “当时,三菱银行新加坡分行经理的夫人在船舱口平安地生下了一个女婴。孩子清脆的啼哭声,打破了船上的沉闷,船上一时间充满了喜气,一张张因对日本以及自身命运绝望而显得木然的脸膛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以为这预示着某种吉兆。不少人慷慨地拿出酒和食品,提议为女孩儿的出生举行一个庆祝会。”
  谁能想到,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竟然成了“阿波丸”上最小的蒙难者。
  按照“皇后鱼”号的记载,几乎就在女婴出世的那一刻,艇上的雷达声呐就发现了“阿波丸”,并开始尾随跟踪。
  也许是已经处于绝望之中的日本人对国家、民族、自己及家人的命运过于悲观,难得有这样一个宣泄感情的机会,也许是庆祝活动的场面太过喧闹疯狂,“阿波丸”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察觉,在喝得醉醺醺的人们歇斯底里的狂歌疯闹声中继续航行。
  此时,“皇后鱼”号的航速与“阿波丸”完全一致,都已经达到了18节……
  夏田堪一郎是在“阿波丸”上煮饭的大师傅:“由于船上人员众多,我和炊事员们不停地做饭,一直到当天夜间11时左右,才供应完晚餐。这时,我疲倦得要命,在闷热的舱房里呆久了,感到很烦躁,头也有些眩晕。我就独自钻出船舱,爬到挂在高处的一只救生艇里躺着透透气。也就在这个时候,鱼雷爆炸了,我被抛进了大海。”对他而言,或许冥冥中真有天照大神保佑,一个大浪竟然将已经昏迷的他打到了高速赶来的“皇后鱼”号舰艇甲板上,把他送到了正准备对落水者施救的美军士兵手中。
  

[1]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