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
作者:何克抗
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34%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并没有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有所不同,甚至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从学习的内容上转移。
(5)美国教育部一位高官在2002年6月曾对我国教育部的一个高级访美代表团坦率地谈到了他对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担忧——“近几年美国基础教育质量没有提高反而下降”。当时该官员把质量下降的原因归咎于极端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上述美高官看法是笔者根据我访美代表团团长讲话记录)。
(6)“美国亚洲协会”(该机构宗旨是专门研究亚洲情况)的教育专家在2006年上半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学生的数学与理科分数大大落后于几乎所有亚太地区国家的学生。为此“美国国内对美国中学的数学和理科教育水平深感担忧。”
以上事例表明,西方的先进经验要借鉴,但未必拿来就能用,路还要靠中国人自己走。
3.中国学者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
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学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逐渐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完整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这一理论力图全面地、科学地回答前面所提出的有关整合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整合的目标、内涵和方法问题)。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基本上是引用了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三年度(2000)报告的观点;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是在借鉴该年度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我们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加以补充、深化与拓展而形成;而要解决第三个问题,则基本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只能通过我们自己的实践去探索。
如上所述,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手段,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或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从而使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创新人才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所理解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这就是我们给出的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即整合的内涵实质)。
由此定义可见,它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由于“环境”这一概念含义很广(教学过程主体以外的一切人力因素与非人力因素都属于教学环境的范畴),所以这一定义就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而言,和把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仅仅看成工具、手段的CAI或CAL相比,显然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其实际意义也要重大得多。我们认为,只有从上述三个基本属性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
下面五条就是我们经过十多年的整合实践和深入的理论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各学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必需遵循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这也就是我们为广大教师开出的实施深层次整合的“处方”,即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这里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建构主义理论,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是极大的冲击:除此以外,因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可以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通过前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与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到:通过“整合”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的目的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只有实现了这样的教学结构变革,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既然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否则将会变成纯粹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与操作。
由于“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所以要想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整合,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进行的整合,能否使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发生某种改变。
正如上面所指出的“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所以要想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整合,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要素。同时,也要关心两个要素(即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深层次整合。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认真分析与评价,正是衡量整合效果与整合层次深浅的重要依据。
(3)要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对整合课进行教学设计
如前所述,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方法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设计理论既正好能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
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做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4)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没有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就难以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其后果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就无从说起;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自然也就落空。
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不同学科实现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分层次的。至于“课内整合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教学涉及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策略和不同的技术支撑环境等多种因素,所以实现课内整合的教学模式分类要复杂一些。例如,有基于网络、基于多媒体、基于软件工具、基于仿真实验等不同技术支撑环境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等。
上述种种实现课内整合的教学模式,都有各自不同的实施步骤与方法。我们许多试验学校的大量实践证明:如能掌握这些不同模式的实施步骤与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定能取得深层次整合的理想效果。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