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

作者:何克抗

专题研讨等模式以外,还提供网上导学、重点难点分析、网上答疑、面授辅导、巡回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式。实际上这就是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在认真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的网络学院在构建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时,强调要从以课程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个人门户网站为中心,以便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这也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认为这类教育模式和教学平台的选择与设计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们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是比较先进的——是“主导—主体相结合”而不仅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B—Learning,而不仅是e-Learning。
  第二个问题:作为传统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教与学理论是否能适应网络课程的特定需求
  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直接体现在课堂采用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上。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课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已有很大的变化;这种教与学方式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当代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授、板书、演示”为特征的传递授受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耳听、手记、练习”为特征的刺激强化方式。
  近年来,随着网络教育的普遍开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已逐渐由传递授受转向以“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已逐渐由刺激强化转向以“自主、协作、探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方式,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知识的存储器,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真正主人。
  如上所述,教与学方式的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当代教与学理论的新发展,也反映了网络教育与网络课程的新需求。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必须适应教与学方式的这种改变,以满足网络教育与网络课程的新需求,并要在网络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网络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充分体现出来。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多重交互手段)。这就要求网络课程教学设计除了应当考虑诸如情境创设、启发思考、实验仿真、案例分析等与启迪诱导和主动建构的教学方式直接相关的教学活动以外,还应更多地关注信息资源提供和增强交互性这类教学条件。否则启迪诱导和主动建构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除此以外,要想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还要依靠“学教并重”的新型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方法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主要面向教师的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i
  ②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③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法、策略:
  ④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媒体;
  ⑤进行施教,并在施教过程中做形成性评价;
  ⑥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策略加以调整。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的学,它主要包括下列环节:
  ①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
  ②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③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
  ④组织协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
  ⑤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前者是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难以体现新型的学习方式;后者则相反,只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的教,难以体现新型的教学方式。所以最好能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新型教学设计,才能较好地满足上述教与学方式转变的需求。这种教学设计在过程和方法上兼取“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设计之所长,因而包括下列环节;
  ①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②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③教与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既包括一般的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也包括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等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④学习情境创设;
  ⑤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⑥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并根据评价所得到反馈对教学内容与策略加以调整。
  第三个问题: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模式是否能反映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新发展,从而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优势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所以,基于因特网的网络课程即是由信息技术环境支持的课程,其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模式的变化(因为不同的应用模式要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去实现)。上个世纪60年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早期模式是CAl——算机辅助教学。后来,信息技术教育专家认识到,“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学”,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能仅仅用于辅助教师的“教”,更要用来辅助和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所以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主要模式就逐渐由CAI转向CAl——计算机辅助学习。但是在我国,由于1982年以后才开始有辅助教学(比国外晚了20多年):加上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历来是以教为主——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在我国始终是以CAI为主,并未经历CAL这个阶段;甚至到了今天,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模式还是停留在辅助教学上。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多媒体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国际上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式又有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主要模式不再是CAI和CAL,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
  进入这一阶段以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所强调的不再是工具、手段,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来营造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自主学习、问题探究、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协作交流等多种教与学活动,也就是能支持上面所述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使学生的主动

[1] [2]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