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

作者:潘懋元




  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高教史上的地位
  
  福建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后来的职业技术性高等教育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是一般中国高等教育史所认可的。但它是否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则是最近才有青年学者提出的新问题。[1]如果这个论断成立,则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不是创办于北京或天津,而是创办于福建。
  历来中国教育史或中国高等教育史,对于中国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的考证,有几种论点:
  1.创办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既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置的新式学校,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
  2.创办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分为头等学堂与二等学堂。学制均4年。二等学堂学习普通科目,相当于普通中学或大学预科,修完二等学堂课程,升人头等学堂。头等学堂的第二年,学生可分别学习一种专门学。专门学分为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5门,每门各开设若干课程。已具备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应认定其为中国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
  3.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以大学命名并兼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学府。创办时虽因陋就简,但其后“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纳入正式学制系统,地位明确。按“章程”办理,应设经学、政治、文学、格致、农科、工科、商科,成为规模宏大、学科齐全、名正言顺的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
  以上三种观点,各有理由,似都可以成立;同文馆创办最早;天津中西学堂的头等学堂,符合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按照学科分类设置系科(专业)。所以,中国高等教育史一般倾向于承认天津中西学堂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至于京师大学堂,则承认其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
  问题在于如何看待京师同文馆这一最早创办的新式学校,以及它同福建船政学堂的比较。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一所培养通译人员的外国语学校,招收“闲散”的年龄在14岁左右的八旗子弟入学。除学习中文外,学习一门外语(最初只有英语,其后增设法语、俄语)。开办时所订立的“章程六条”,包括招收学生、选聘教习、任命捉调、分期考试、结业任用、师生待遇等等,都申明“查旧例”,即按原先的俄罗斯文馆旧例办理。[2]而俄罗斯文馆建于乾隆年间,它的前身还可追溯到明代的“四夷馆” (后改称“四译馆”)。这类学校,既早已有之,所以,“同文馆并不是一件创举”。[3]而且,无论从学生水平或课程设置上看,它都不具备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有人认为“它依然是旧式的书院,只不过增加了外国语课程,程度也只相当于小学”。[4]直到1867年,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术馆才可以说明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某些特征了。这就是提高了学生入学水平,招收30岁以下科举出身的青年,学习具有近代科学技术内容的课程,如代数、微积分、几何、平三角、弧三角、化学、力学、电学、航海测算、天文测算、机器、金石、外国史地、万国公法、富国策等。其中大部分课程,只相当于中学课程水平,也有一部分课程可以认为相当于高等专科教育程度。
  即使就此而言,京师同文馆的天文算学馆也不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无论从创办时间、分科设置专业以及专业课程体系,都应让位于福建船政学堂。
  创办时间:总理各国事务奕诉奏请增设天文算学馆在1866年12月11日,天文算学馆正式招生考试在1867年6月21日;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在福建马尾创办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在1866年6月25日,船政学堂正式开学在1867年1月6日。无论倡议或创办,船政学堂均早于天文算术馆。
  设置专业:天文算术馆不分专业,学习同样的课程,只是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侧重修习某些课程;年纪稍长的,允许免修外语。船政学堂则分为前学堂与后学堂,前学堂修法语,设轮船制造学堂(专业):后学堂修英语,设驾驶、管轮两个学堂(专业)。后来前学堂又设绘事院(专业),以培养轮机设计人才;还附设一个船厂工人业余培训的“艺圃”。这些,符合近代高等教育分系科、专业培训专门人才的特点。
  课程体系:天文算术馆的课程已如上述,泛而不专。船政堂堂则各个专业,都有其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其中外语(法文或英文)、算术、平面几何,是每个专业的共同必修课程。除此之外,每个专业各有其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的相通,有的则完全不同。如制造专业着重学习微积分、物理、机械原理和工厂实习;绘事专业,着重学习画法几何、制图、轮机设计和工厂实习;驾驶专业着重学习球面三角、航海天文学、航海理论、地理等,在三年的理论学习之后,还必须参加两年以上的“练船”实际训练。管轮专业则着重学习机械制图、海上机械操作规则、机器安装、仪器仪表使用法等。
  由此可见,福建船政堂堂不仅在创办时间上早于京师同文馆,而且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上,更符合于18--19世纪西欧所形成的近代性质的高等教育的特点。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在这个意义上,福建船政堂堂堪称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但我无意于遽尔否定天津中西学堂的头等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的历史地位,因为毕竟在学制体系上它是建立在二等学堂(普通中学或预科)基础上按近代科学分类设置专业与课程的高等学校,具备更完整的近代高等教育特征。更不能否定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历史地位。
  一所高等学校的历史地位,创办时间排序第一或前列,固然有它的历史意义,标明它得风气之先,起先驱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看它在历史上的影响,对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在文化、经济、政治近代化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这个角度探讨,福建船政堂堂在建立高等教育体制。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上,比之清末许多高等学校,影响更深,作用更大。
  
  影响之一:船政学堂的体制及其办学模式
  
  福建船政学堂的体制及其办学模式,不但对清末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高等实业学堂以及军事、政法等学堂起样板作用,而且有些措施与经验,对今天的办学还有参考价值。
  
  (一)办学指导思想明确
  福建船政学堂是由洋务派大臣所倡议创办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最先认识到西方有用的长技无非是“坚船利炮”,以及采矿、冶炼、铁路、邮电等“西艺”。当时各省纷纷开设机器局、造船厂,都是进口外国机器,雇请洋人制造。而福建船政局的创办方案,就明确提出必须通过制造轮船以培养中国自己的造船与驾驶人才,才能自立、自强。船政局是同时开办铁厂、船厂、学堂的。当铁厂、船厂还在盖厂房、购机器时,船政学堂就已经招生开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