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
作者:潘懋元
文坛上享有盛名。正是由于船政学堂及其所派出的留欧学生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所作出的贡献,形成了中华民族近代化中独树一帜的“船政文化”。[20]
最后,有必要提及的是;当时有限的中西文化交流,既是中国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的需要,也是欧洲列强对外扩张政策之所需,不过动机不同而已。1867年,法国外长在致驻北京法国公使函中就有如下的指示:“中国人是富有远东民族的观察力的人民,对于他们中的那些善于思考的人们来说,在其头脑中树立我们法国观念和文明的优越地位的最好机会,不是徒劳地一再炫耀武力和商业方面的成就,而是让他们来这里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当他们走出国门,试图了解世界的时候,要把他们吸引到我们的国度。我们要鼓励中国政府,尽可能多地派遣人员来我国学习,学习专业,学习我们的语言,并把有关我国的学校、学术机关以及产业设施等方面的情报亲自提供给他们的政府。我们方面则要为这些人员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方便,以便使他们能把学到的成果很快带回自己的国家。这是我们的最好政策”。[21]这一政策,和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向美国总统递交的“备忘录”的结论——“商业追随着道德和精神的支配,比追随着军旗更可靠得多”[22]如出一辙。这就对我们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化交流是任何国家的近代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互利的,而中西文化交流双方和利益取向不同。因此,在坚定不移地坚持文化交流时,应当头脑清醒,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地发挥交流带来的积极作用而避免或减轻它的消极影响。也许这就是清末洋务派在派遣留学生以及其他外事活动中所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均.新中国高等专科教育变革的历史研究与理论探讨[MA].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1997年硕士学位论文。
[2]总理各国事务奕沂奏折[A),见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3]毕乃德.同文馆考.见陈学洵,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l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1994.
[5][7][8]详议创设船政工程折.见陈学洵,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6)详议创设船工程折.见朱有王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
[9]日意格与洋务运动.见陈学洵,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0]江海关道禀南洋大臣刘坤一.见朱有王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
[11]裴萨森.为学生出身汪乔年核定月薪折.见陈学洵,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2]刘海峰,庄明水.福建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13]斯巴蒂.福建船政学堂对近代技术的输入.见陈学洵,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留学教育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4]沈葆桢会同陕甘总督左宗棠、福州将军文煜、闽浙总督李鹤年、福建巡抚王凯泰1873年奏折.见朱有嫩.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杜,1983.
[15]沈葆桢.奏请分遣学生赴英法两国学习造船驶船折.见陈学洵,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留学教育卷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6][17]李鸿章等.奏闽省学生出洋学习折.见陈学洵,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留学教育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8]曾国藩,李鸿章等.选派幼童赴美肄业酌议章程折.见陈学洵,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留学教育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9][21]斯巴蒂.清末留欧学生——福州船政局近代技术的输入.见陈学洵,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留学教育卷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0]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1060号提案.
[22]斯密士.今日之中国与美国.见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998年初稿,2晰年4月16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