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
作者:潘懋元
学。当时主管其事的闽浙总督左宗棠就说; “兹局之设,所重在学西洋机器以成轮船,俾中国得转相授受,为永远之计,非如雇买轮船之徒济于一时可比”;[5]“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辗转授受,传习无穷耳。故必须开艺局,选少年颖悟子弟习其语言文字,诵其书,通其算学,而后西法可衍于中国”。[6]因此,船政局在引进国外技术,雇用洋人造船时,订立合同,除规定完成造船任务外,还议定必须在雇用的5年期间,教会中国学生造船与驾驶。福建船政局开办之初,阻力甚大,内有顽固派的满汉大臣,外则总税务司赫德、福州税务司美理登之流的非议。他们所持理由,不外乎“造船不如买船之省费”、“试造之船,势必不及洋来惯造之坚”:招收不识外国语言文字的学生,“期于5年中能造机器,能驾驶轮船,徒糜巨款,终无成功”,不如聘请洋人当船主而雇用中国人当水手。[7]左宗棠顶住了压力。他的申辩,主要着眼于育才而不在乎造船。“幸而学有所成,纵局外议论纷纷,微臣尚有以处解。设学造未能尽洋技之奇,即能造轮船不能自作船主,曲尽驾驶之法,则费此5年之时日,二百数十万之帑金,仅得大小轮船16号……责以糜帑,咎何可辞”。[8]也就是说,育人比造船更重要,左宗棠等的远见卓识,比当时及后来那些见物不见人、重视产品不重视人才的急功近利者,高出一筹。由左宗棠推荐继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桢,能秉承“不重在造而重在学”的“创始之意”:由左、沈遘选的正监督日意格,也认为“建造船厂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造船和驾驶”,“如果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严谨的、训练有素的学生,那么,全部的金钱都将被费掉”。[9]因此,船政学堂的课程、实习、奖励以及一切措施,可以说,都是围绕五年之内能按现成图纸或船样造船,能在不远离海岸驾驶轮船这一规格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应该说,这一规定的定位是恰当准确的。由于上下思想明确,培养规格定位准确,成绩显著。据载:1873年,洋教习与技术人员尚未满期之前,试行让学制造专业的学生和艺童“放手自造”,“验其工程均能一一吻合”;学驾驶的学生,“当台风掀起巨浪如山之时,徐觇其胆识”,不但能沿海岸驾驶船舶,而且能在公海驾驶。第一届毕业生中,驾驶专业有14名已具远航能力,管轮专业有14名担任轮机长,制造专业的26名接近工程师水平,超出原定的预计。
(二)构建高等学堂的课程体系
在学习“西艺”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福建船政学堂的培养目标,如上所述,显然是培养应用型的专科层次人才。由于3—5年间,既学习一门外语,又要学习相当于中学程度的数理基础课程,它的专业知识水平,定位于高等专科这一层次是合理的。也就是说,船政学堂相当于后来的高等职业技术专科教育。清末众多高等学堂,多数大体也属于这一层次。船政学堂是其中的第一所,而且成绩卓著,因而它的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也为后来的众多高等学堂所仿效。
福建船政学堂的课程体系,如前所述,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基本配套,不像京师同文馆的天文算学馆那样泛而不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旧式书院为应科举考试而分散精力的状况。虽然学生仍须读《圣谕广训》、《孝经》和策论,但不作为正课,一般利用星期日洋教习的休息日学习。这在当时,已是一种大胆的改革。
福建船政学堂这种专业与课程模式,为后来的高等学堂所仿效。例如广东创办实学馆(西学馆),就申明是依据闽省船政学堂旧章,参酌粤省情形制订章程的。其理由是:“京师粤东设立同文馆,上海设立广方会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而未有专门。此次学馆为储备水师将才计,应专习驾驶制造,仿闽省船政学堂而变通之……。今粤东开两学馆,专习英文,分驾驶一途,制造一途。其制造之精者,除船舶外,并可习开矿、制造、枪炮、水雷等学,其次则拨为管轮”。[10]所立章程,无论专业、招生、学规、功课、考校等,明白无误地表明多是引用福建船政学堂的章程而有所增删。其他高等学堂,尤其是高等实业学堂、水师学堂,率多如此。即使后来的高等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也多可见到受船政学堂影响的痕迹。
(三)创造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
福建船政局同时创办铁厂、船厂与学堂,既不是厂办学校,也不是校办工厂,更不是厂校联合或合作。而是规划统筹,经费难分。监督既管学堂,又管工厂;教习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学生要参加工厂劳动,并承担生产任务。最初五年政府所投入的资金300多万两,由于建厂房,购机器,可能工厂用款多于学堂,但就指导思想说,则重在培养人才。这种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比现时所提倡推行的产学研联合体或“合作教育”之类,可能更能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由于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更由于船舶制造与驾驶的技术需要,制造、设计、驾驶、管轮各个专业,都根据各自的特点,安排大量的实习。如制造专业,有蒸汽机制造实习课,船体建造实习课。每门实习课每天进行数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学生熟悉车间情况,并逐渐培养指挥工人的能力;绘事院的设计专业,3年学习期间,要有8个月的工厂实习,到现场同工人打交道,熟悉各种轮机和工具的实际细节,以便为各种机件准备施工图和说明书。至于管轮专业,在招生时就注意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从香港和上海工厂招收有几年工龄的青年,这些学生在当地都已经具有生产铁和铁板的经验,学习期间,先在岸上练习装配80匹马力和150匹马力发动机,再到新建轮船上安装各种机器。最为特殊的是驾驶专业的学生。轮机、管轮等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人才,驾驶培养的是海军军官。学生先以3年左右时间,在学堂中学习基础课程和航海知识,然后上“练船”学习实用知识与技术约两年半,计有航海术、射击术、海战、指挥,以及“一个船长所必须具备的理论与实际知识”。他们进行大量的巡航训练,曾远航南洋各国,扬威日本。
正是由于重视实际训练,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船政学堂办了5年之后,制造专业的学生,就有独立制作的能力。毕业之后,就能自己造船。1875年开工建造的17号“艺新”轮船,就是由第一届毕业生吴德章设计船体、汪乔年设计轮机与汽缸,“为船政学堂学生放手自制之始”。[11]至于驾驶专业学生,原定于5年之内,达到能在望见陆地的沿海驾驶,实则在“练船”实习期间,早已远航公海了。
以上所述,主要是船政学堂初期的成绩及影响。其后由于主政屡更,冗员增加,经费短绌,腐败滋生,纪律松弛。有些制度未能坚持,课业与考试宽严不一,质量也就较难保证。但福建船政学堂作为中国第一所近代的高等实业学堂,它的规章制度、措施和经验,对于后来的影响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