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0期
康熙四十七年:鼎盛王朝的蚁穴之溃
作者:佚名
不久,李自成被吴三桂、多尔衮联军打败,仓皇撤离北京。乱军之中,兄弟三人又一次失散。满人占领京城后,太子依然流浪在北京,结果被巡逻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给刑部审理。太子向审理的官员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刑部官员认为真太子绝对不会这么明目张胆,就断其为假冒太子。后来,由于他一再坚持,刑部主事钱凤览就找来原司礼监太监王德化等人前来辨认,结果都说就是皇太子。于是钱凤览上书朝廷,最后,摄政王多尔衮认为前明太子如果活在世上,就等于给留恋明朝的汉人们留下了一面旗帜,于是下令将太子断为假冒,处决于狱中,而且连15位能证明太子身份的证人也没有放过,全部用最残忍的方式处死。
与此同时,南京也出现了一起“假太子案”,有一个少年,自称先帝东宫,求见南明弘光皇帝。弘光帝命见过太子的官员前去辨认,大学士王铎曾担任东官教官三年,他记得“先帝东宫大目方颡,高声宽颐,厚背首昂,行步庄,立度肃”。再一看那少年的面目,相去甚远,就问:“讲书在何殿?”少年说:“文华殿。”而事实上是在端敬殿。王铎又问:“几上位置何物?”少年张口结舌,讷讷无语。王铎命锦衣卫将少年捆绑,少年这才承认自己是假太子。弘光帝又派东宫另两位讲官以及旧东宫伴读太监丘执中去辨认,结果都说是假。本来真相已经大白,可是有许多对弘光帝登基不满的官员乘机兴风作浪,散布谣言,引起了不明真相的外将与百姓的怀疑。弘光朝廷越说是假,远近就越疑是真,最终导致了南明朝廷的内乱。该少年后来与弘光帝一起,被清政府冠上谋反的罪名,杀害于北京。满人谁来管你真假,一概剪除后患!
从此,明太子这面旗帜归于尘埃。于是,反清人士又祭起了朱三太子的旗号。
二
朱三太子就是崇祯皇帝的儿子定王朱慈炯,他和太子一样,都是周皇后的嫡子,这在封建统绪中是非常重要的身份,这也是为什么永王虽然也是崇祯的儿子,但是受到的重视程度却远不如朱慈炯的缘故所在。按照法统,太子一旦不讳,最有资格即位的就是这位朱三太子了。因而,民间有感于崇祯之后明室皇统的零落,一再祭起“朱三太子”这面大旗,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是非常有感召力的。于是,“朱三太子”成了扎在康熙皇帝背上的一根芒刺。
可是,朱三太子明明叫朱慈炯,那些全国各地的“假朱三太子”为什么自称为朱慈焕呢?难道这些假冒的朱三太子连名字都搞错了吗?其实这里面有一段轶闻,朱慈焕是崇祯皇帝的第五子,前面已经说过,他生下来五岁就病死了。据《明史》记载,朱慈焕死前曾经对崇祯皇帝说:“九莲菩萨说:‘皇上待外戚太薄,将让他的儿子都死掉。’”朱慈焕口中的九莲菩萨,实际上指的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也是崇祯帝的曾祖母。崇祯皇帝当时觉得很奇怪,一个五岁的孩子怎么知道高祖母的事呢?于是便封朱慈焕为“玄机慈应真君”。所以,朱三太子案件中的众多假冒者,主要是看中朱慈焕“玄机慈应真君”的神异身份,其次才是他作为皇子的号召力。
康熙一朝,民间“朱三太子案”的发案概率远高于顺治时代。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清朝在北京定都后,南明势力相继有弘光、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等政权。明朝的遗民有这些政权作为抗清的旗帜,自然不必再去寻找遁迹民间的皇子。直到1661年南明最后一个抗清政权永历朝廷被吴三桂消灭,清朝进入了康熙时代,思念明朝的人才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帜。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杨起隆利用饱受奴役的汉族仆人对满族主子的刻骨仇恨,以“朱三太子”名义在京城纠众反清,并建立“广德”年号,因为有奸奴告密,起义旋即失败。此后,杨潜逃。但他在皇城之中纵火攻略的行为,深深地震撼了康熙帝。康熙十九年,大将军图海奉命缉拿一名名叫杨起隆的案犯回京,经过审问才知道是冒名顶替者,而此次康熙不惜动用图海这样的名将在围剿吴三桂的前线陕西大动干戈,可见,朱三太子给清廷的压力之大。
康熙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夜,漳州人蔡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率“白头军”数万人起事,然后活动于南靖、长泰、同安等县山谷间。这次活动直接牵连到台海的局势,因为郑经也参与了。该势力猖獗的时候,一度进攻漳州。
康熙十六年六月,河南柘城又有人诈称“朱三太子”,发动起义。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经过南京,谒明孝陵后,谕大学士等:“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这是公开物色明皇室后裔,授予官职的开始。顺治年间,清兵全力对付南明诸政权,无暇顾及逃匿民间的皇子。康熙年间,南明政权已相继灭亡,遗民归心明皇子。所以康熙这样的上谕,无非是使海内闻风,或有自投罗网的明裔,诱之以利剪除。因此诸臣奉谕后,隔五个月才复奏:“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后来康熙三次南巡,都祭拜明孝陵,但再也不提访察和授职一事了。
康熙再三祭拜孔子陵和明孝陵,从表面上看是服膺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实际上是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而公开物色明朝后裔,授予官职,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真正隐藏在民间的明后裔,一个也没有上当。
康熙在养心殿里天天盼着朱三太子被拿获的捷报,可是等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假“朱三”。眼看韶华渐逝,何时才能拿获真正的崇祯皇子?何时才能为子孙后代铲除后患?他不知道,但他不想放弃。
三
康熙中期,清廷对于全中国的控制已经渐趋稳定,一些零星小反抗本不应惊动最高统治者,然而朱三太子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朱慈焕这个名字也着实可怕。这一招牌对于反清复明的志士所具有的向心力是不言而喻的,朱三太子成了清政府合法寻证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一日不去,终难高枕无忧。这就无怪乎康熙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处处留意、防微杜渐了。同时,这也暴露了一切专制统治者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
康熙四十四年,江苏太仓一个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人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分别活动于江苏太仓和浙江嵊县、慈溪、上虞等地。康熙闻报,气得暴跳如雷——这种骚扰何时是尽头?他对因循敷衍的地方官员失去了耐心,不惜动用国库巨资,委派各路京官分头行动,一方面进行武装镇压,一方面在“朱三太子案”频发的省份展开拉网式大搜查,因“加紧搜捕,使无辜牵连颇广”。
康熙四十七年,清廷终于网到了一条大鱼:他就是崇祯皇帝第四子永王朱慈熠(据清史专家孟森考证)。这个朱慈炤就是本文开头被捕的老人张用观。那么,自1644年开始,在漫长的64年中,朱慈炤究竟经历了哪些曲折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