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8日,随着一头重达1吨、通体泛着金光的纯金金牛在龙希国际大酒店60层大厅中稳稳落地,华西村也迎来了它建村50周年的盛大庆典。
看着这头硕大无比,牛气冲天的纯金金牛,在场所有的嘉宾恨不得提前备好小刀,然后偷偷刮下一小片。
因为它可是这个龙希国际大酒店的镇楼之宝,更是华西村对外的脸面——价值3亿元人民币。
而金牛所在的龙希国际大酒店,更是如“村中皇宫”一般的存在,它从2007年8月8日就开工建设,足足耗时4年多的时间才正式落成。
酒店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说是如皇帝的金銮殿一般似乎毫不为过,整个酒店总投资30亿元,高328米,共有60层。
然而谁能想到,就这么一个堪称国际版的酒店,国家级的金牛“巨物”,竟然是全村每家出资1000万集资建设打造而成。
而这一切的资产都源于一个村子,它就是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中国华西村”。
在2011年底,如果你在龙希国际大酒店上俯瞰华西村全景,你就能领略什么是“世界级主题公园”。
“气势雄伟的凯旋门、庄严肃穆的美国国会大厦、令人敬仰的天安门、爱因斯坦天文台”……
这一切都尽收眼底。
只有你来到这村子,你才能明白什么是:“万里长城绵延到村口”、“悉尼歌剧院建在村对面”
“飞机跑车豪气万丈,别墅洋房鸟语花香”
曾经的华西村就是简单粗暴的土豪界代表,其繁华程度上可比肩一线城市北上广,下可让n线城市心慌。
作为天下第一村,这个名号并非自封,而是公认的。
一个集航道、隧道、高速公路和直升机场等一线配套设施的江南乡村,给足了村民独栋别墅家家有,宝马奔驰人人坐的硬气。
从喝稀饭到品咖啡,华西村在隐秘的角落为人们打开了一个“世界之窗”。
上一秒人们还在争相传颂华西村“人均存款600万的辉煌”,下一秒华西村负债400亿的负面消息便打个人们措手不及!
细数“人间天堂”华西村,如今仿佛如昙花一现,谈及它的人无不道尽嘘唏惨状。
一、人间天堂华西村的传奇一隅
华西村最为人称道的就是那座豪出圈的五星级酒店——龙希国际大酒店,光是投资就高达30亿,拥有着北京楼高的最高水准,妥妥的328米,上下共74层。
可供1000人住宿,5000多人就餐,除了吃喝玩乐,办公和参观等庞大的容纳量,也是不由得游客想在此留宿个几天几夜。
酒店内部更是富丽堂皇,这里除了有镇店之宝1吨重的纯金牛外,风水布局也是妙不可言。
在酒店的金汇所、木汇所、水汇所、火汇所、土汇所,分别有相对应的银牛、铜牛、铁牛和锡牛,金木水火土对应金银铜铁锡,真可谓牛气冲天。
这座由村民集资建造的龙希国际大酒店,从酒店的玻璃向下望去,是这个小村子的全貌。
成群的别墅,小洋楼错落整齐,甚至不经意间还会看到直升飞机从你头顶飞过。
不远处人文景观随处可见,华西金塔,世界公园,沪宁中康山庄等近80个旅游景点,让熙熙攘攘的游客加满了这座江南小城。
如果你运气好,在那时投胎到了华西村。
你可以享受到免费的教育,你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医疗,你可以不必担心工作的问题。
因为村里会给你安排,你可以不用担心养老的问题,因为村里有着高级养老院,在那儿都是你熟知的朋友。
在华西村发展最鼎盛的时候,一年的游客达到了300万人次,产值超过了300亿元。
然而在华西村华丽变身之前,也曾因为温饱问题几经难以启齿的困境。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村,摇身一变成为家喻户晓的华夏第一村,是谁在为华西村添砖加瓦?
在1950年,华西村是一个面积仅仅0.96平方公里的小村子。
它们跟那个时候的大多数老百姓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做着同样的农活,只能勉强维持得了温饱。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他就是吴仁宝。
此人精兵简政下放干部后,他回到了生养自己的小村子,做了这个小村子的党委书记。
从他上任那天起,他就立志要带领村民走向富裕。
他没有纸上谈兵,一上任就对村子的各项情况进行调查,什么土地资源,气候特征,他事无巨细地对村子的各项事宜都调查了个清楚。
他还去别的优秀村子实地调研,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最终依据实际情况给华西村制定了《华西镇十五年远景规划》。
随后他又将这份规划到处宣传,详细讲给村民听,村民听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吴仁宝同样发挥了自己的能力。
他并没有直接照搬国家的政策,没有直接把地平均分给每家每户,因为他们村里的土地太少了,人均只有半亩。
为了不浪费生产力,吴仁宝赌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他只把地分给了一部分种地小能手,然后偷偷地带领另外的人去建了五金厂。
由于在那个年代,种地才是生活的主流,五金厂卖货很好卖,所以效果颇好,村民们渐渐地富裕起来,对这位干部也越来越心悦诚服。
1978年,五金厂的收益就已经达到了30万元,这远远超过了他们种地所得的收益,当时其他村子种地所得不过1万。
三十倍的差距,让村民对富裕的盼头越来越强烈,奋斗的劲儿也越来越大。
华西村后来发展壮大后实现了并村,并村让华西村摇身一变成了水涨船高的土地暴发户。
土地由原来的800亩耕地增加到2.8万多亩,地价的上涨让华西村顺势获得了大量的土地经营权和规划权。
1992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号召,敏锐的吴仁宝嗅到了其中的机遇。
改革开放自然少不了基建,于是他向银行申请了一大笔资金去购买建材。
后来,国内对钢材的需求果然增加,其价格从百元一吨涨到了数千元一吨,华西村从中获取了高额的利润。
天时地利人和,华西村的富裕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事实也确实如此。华西村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改革,不断前进。一步一个脚印,由吴仁宝带领全村人民奋斗出来的。
1994年,华西村的重工业工厂已经有45家,并在当年,建立了华西集团。
于是,一个村子,结合了农业,重工业,旅游业,终于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后来,他们成功上市 ,开了一个以村子集体企业上市的先例。
一时间,华西村声名鹊起,风光无限。
这引得许多人前来参观,更有许多基层领导干部来拜访,学习致富经验。
为了充分发挥华西村的模范带头作用,国家都给了它许多物质和政策的支持。
华西村借着这个,又往上发展了一个台阶,最终成为前文提到的繁华最初的模样。
可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小村子,为何发展至今却负债了400亿?
村民们也不再其乐融融,而是分崩离析,许多人开始渐渐搬离了那里并在外面安家?
变则通,当初的变,为华西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带来了华西村的辉煌。
后来,重工业逐渐势微,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的重工业逐渐不是那么吃香,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将重点由“制造”转向了“创造”。
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突袭,打得华西村措手不及,但它们仍自以为是,在当时并没有领悟到这一点,而是自以为靠着自己庞大的体系完全不必担心,仍然坚持发展重工业。
但事实证明他们是错的,由于坐吃山空,竞争力不足,很多工厂因此倒闭。
一旦抓住了机遇,做事就会顺风顺水;一旦错过了机遇,做事就是会处处受阻。
况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由于华西村并没有很能拿得出手的特色景点,全依赖一些人工建造的人文景观。
人们当初来华西村旅游,更多也是出于好奇,可随着对华西村的了解渐渐地多了起来,也就不再那么好奇。
于是,游客越来越少,导致其旅游业的发展也渐渐地缓慢下来。
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成也吴家人,败也吴家人”
2007年,吴仁宝正式从村委会退休,转而当上了华西集团二把手,接替他党委书记位子的是他的四儿子吴协恩。
1.集团公有似乎成了“世袭制”?村民对此积怨已久
据说,一直以来,在管理华西集团的重要岗位上,几乎全部都是吴家的人。华西集团的股份,吴家一家就占了几乎90%。
是集体产业还是家族产业?华西集团不如改名吴氏集团算了。
并且,华西村村民也不如表面上那么风光,华西村的收益是多,可是当地人一直秉持着集体的观念。
也就是说,钱在公司,但是公司却在私人的手里。
也有人说,华西村村民的消费也会受到限制,有很多钱只能在本村进行消费。村民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过的幸福。
矛盾渐渐开始加重,加上公司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寻找出路。这导致他们留不住自己的人了。
可别的人他们也不要,只有华西村的老土著才能享受到很好的待遇,后来又并入华西村的也没有享受到很好的待遇。
华西村的企业也基本上只允许华西村的人进入,他们没有人才可以用,不变革,只能坐吃山空。
2.创业者二代早已没有当年的拼劲儿
机遇一直会在,但人不会再年轻。随着吴仁宝的年龄越来越大,对集团的事宜也渐渐地心有余力不足了。
于是,吴协恩开始作为华西村第二任党委书记登上舞台。
可是他并没有专心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有人说他沉迷上了金融业,对于重工业和旅游业已经不屑一顾,想涉足金融,来钱快。
更有网友说,他曾经去澳门赌钱,一场输了两个亿。
这些事情的真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或许能从中窥觑一二,吴协恩已经没有了当年吴仁宝的魄力和决心。
要知道,吴仁宝当年被确诊为癌症晚期时,医生劝他在医院进行治疗却被他拒绝了,因为他还要忙,还有事要做。
2013年,吴仁宝去世,许多当地人都来为他送行,场面宏大,很多人泣不成声,令人感动不已。
虽然华西集团巅峰的时候是吴协恩当权时,但这一切的功劳是吴仁宝呕心沥血和一众华西村村民奋斗换来的。
到2016年,华西村负债了400亿,而账面资产只有70亿。
村民不再齐心,许多村民搬出华西村,没有人才的涌入,没有思想的变化,自然没有事情的好转。
华西村网站最近一次更新动态正是在2016年。
华西村很多钢铁工厂倒闭,村民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经济来源,如今,村民的收入来源全靠在公司的持股。
华西村的很多别墅已经人去楼空,华西村几乎已经成了一座空城。
华西村的没落与衰败已经成了现实。
自古创业容易,守业难,华西集团的辉煌令人惊羡,华西集团的没落令人唏嘘。
天下第一村的名号名副其实,在华西村的奋斗历程中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敢于奋斗,能够抓住机会,肯吃苦,团结,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
可是,那些成就一个人的东西,最后往往也能毁掉他,越是成长,就越不能忘记这些东西,不能盲目自大,固步自封,企业的成长也是逆水行舟,同样的不进则退。
正是因为奋斗,抓住了机会,才能获得那些成就;正是因为后来不想奋斗了,想享福了,不想吃苦了,才会失去那些成就,甚至把人,把企业打回原形。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更要不断创新调整,才能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这才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