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期

马德:中国卖官第一贪

作者:陆有军




  马德激动了,他“忽”地站起来,语气坚定而又严肃地答道:“请领导放心!我一定要成为清官、廉官、好官!”
  就这样,32岁的马德来到海林县走马上任了。自此,马德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32岁时,他当上了海林县副县长。34岁时,他当上了海林县县长。35岁时,他当上了海林县县委书记。几乎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是当时整个黑龙江省最年轻的干部。
  
  海林人民的儿子
  
  马德在海林县的四年里,凭着他的锐意进取,勤勤恳恳,敢打硬拼,把海林县打造成了一个先进县。
  是的。马德上任的第一天,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吸烟、品茶、听汇报,而是带着一位秘书,分别来到海林县的各乡镇,深入到部分村屯,访贫问苦,嘘寒问暖。来到农民家中,和农民一起,谈论着春耕,畅谈着秋收。有一天,他和秘书来到了一所贫困乡的小学校。当他走进一个班级时,只见一群穿着破烂的学生惊恐地躲闪他。马德主动走向前去,拉着一个孩子的手,问道:“你穿得为什么这样破啊?”
  小孩子颤抖的嘴唇,发出了近乎哀求的声音:“我们这儿家家都穷,买不起衣服,买不起书包和本子啊!”
  说完,这个孩子吓得跑远了。
  这时,马德的眼眶湿润了,他摘下眼镜,轻轻地用手帕擦去了泪珠,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一穷根,必须由我马德把它拔掉啊!”
  随即,马德找到了当地乡政府,说明了情况,并和政府领导一起,研究了如何支持和帮助搞好当地教育的具体办法。然后,他便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一千元钱,捐给了这所小学校。以后,他回到海林县政府,就在机关里发起了“捐助贫穷教育”的募捐活动。至今,这里的老百姓和当年受益的学生们,还念念不忘那个和蔼可亲的“马县长”。
  
  为了进一步发展北大荒农业生产,打破目前单一种植的格局,时任县长的马德,深知自己肩头的重任。他改变了过去的工作作风,经常来个“微服私访”。甚至来到农村,一扎就是两三天。有时,县里急需找他处理有关事情,都找不到他的踪影。就是这样,马德在农村连续跑了一个多月,他摸清了实际情况,了解了农民的苦衷,找准了自然规律。
  于是,在马德的倡导下,海林县召开了一次有各部局、乡镇领导参加的会议。会议首先让各一把手汇报工作,马德在汇报前一再强调,汇报工作必须真实、可靠、实际。否则,就将其一把手“清”除会场。当时,有一位“一把手”还是按照过去的老一套办事,发言三六句,总结官套话。这时,马德气急了,他耐着性子,听完了“一把手”的汇报,十分严厉地说道:“你的汇报,一不真实,二不实际,纯粹是天方夜谭!”
  这位“一把手”吃不住劲了,就与马德顶起了嘴。可马德不甘示弱,滔滔不绝地将自己这一个月来的所见所闻,和盘托出来了!
  在有力的证据和数据之下,这位“一把手”被马德驳斥得体无完肤了。随即,马德命令这位“一把手”除做好深刻的检讨外,限令其在一周内拿出“脱贫致富”的方案来。同时,马德当众宣布:凡是弄虚作假者,一律不得重用!这一下子,确实把该县的“虚假浮夸风”刹住了。从此以后,马德的威信就在海林县各部办局、乡镇领导心目中,真正地树立起来了!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对马德真的望而生畏了!那些工作平庸的领导干部,再也不敢“偷奸耍滑”了!
  紧接着,马德又把目光盯在了海林县的卷烟、酿酒、制糖、粮油加工等门类齐全的食品工业生产体系和以采伐、加工、综合利用为主体的森林工业体系上。他和有关部门一起,上项目,跑贷款,筹资金,改造旧设备,引进新技术。他凭着自己多年在省里工作的关系,广交朋友,为海林县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在马德的主持下,全县又对宁古塔旧城遗址、双峰中国雪乡、莲花湖风景区、威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游览胜地,进行了投资改造,大力推进了旅游事业。
  由于马德政绩突出,1986年3月,他晋升为海林县委书记。在那时,马德没有居功自傲,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相反,他时时、处处、事事都牢记省委领导送给他的“三个‘不能’”和“三个‘官’”。在海林县委、县政府机关里,上上下下都夸赞马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为人正直,作风踏实。
  1986年的端午节,马德家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手里拎着那时比较时兴的“四盒礼”。马德一看,心里就明白了八九分。
  两个人相互问候以后,客人很不好意思地说:“马书记,今天是端午节,自从你来到海林县时,我一直就在你手下工作。你为我办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说,我爱人由农村调到城里工作,还有我儿子的就业问题。你始终没有喝上我们家的一口酒,没有抽上我们家一支烟呐!我们全家人心里都不是个滋味,几次想要报答,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今天,我代表我们全家人,特意利用这个节日前来感谢你!”
  马德笑了,用目光瞟了几眼客人,慢吞吞地说:“你这样说,那不是见外了么?我给你办事,那不是我个人行为,而是代表一级党组织和政府!”
  见马德拒不受礼,客人急了,“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热泪滚落下来:“马书记,今天您不收下我们家的一点小心意,我就不起来了!”马德见状,忙上前将客人搀扶起来。客人趁这个机会,快速将“礼物”拎到了马德家的厨房里,一一放好。
  就在这时里,马德从自己的衣兜里拿出五张十元的人民币,偷偷地塞到了客人书包的夹层里。
  事后,客人回到了家里,发现了这个秘密。后来,这位客人逢人就讲马德回赠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地在海林县委、县政府机关里传开了。那时的马德,真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二
  回马枪杀出后的“马德时代”
  
  就在那个时候,马德的官运以每两年一个台阶的速度,一路上升。当马德在1986年3月任海林县县委书记后,他于1988年12月,又升任了牡丹江市副市长,主管全市的工业和交通。
  这时的马德,踌躇满志,激情满怀。他万万没有想到,1990年,他的仕途生涯竟会遭到极为惨烈的重创———在竞选牡丹江市市长时,他没有获得牡丹江市人大的通过,落选了。在尴尬中,他于1991年5月出任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副局长。
  
  竞争落选以后
  
  就在落选的那一天,马德在自己副市长的办公室里,闷闷不乐地苦坐了三天。办公桌上的茶水,换了一杯又一杯。电话铃声频频响起,他干脆连接都不接。秘书向他汇报什么,他只是“哼哼”地答应着,至于说什么,他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下班的铃声已经响过两遍了,马德丝毫没有挪动,我马德做错了什么呢?为什么竟输在了牡丹江市人大的手中?
  带着一时难以解答的疑惑,马德流泪了。他从沙发上站了起来,缓步走到窗前,他想起了来到海林县之前省委领导送给他的话语,想起了贫困学生们感激的目光,想起了海林县委、县政府机关干部对他赞赏的面孔,他低声告诉自己:我要把这次市人大的落选,当做自己前进路上的一次警钟。我要使出我的浑身解数,重新塑造一个崭新的“马德”!
  于是,马德便高高兴兴地于1991年5月,走进了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出任这里的副局长。
  
  当马德出任省电子工业局副局长还不到18个月的时间,谁也没有想到,1992年11月,马德却“杀了个回马枪”,又回到了牡丹江市任职主管经济的副市长。这时,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机关的楼上、楼下,都在纷纷议论着马德的“二进宫”。马德的“回马枪”,着实使牡丹江市人大的老干部们忐忑不安。牡丹江市政界的许多人士,一时都搞不清马德这一步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都感觉马德这个人的能量特别地大,底子特别地厚。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