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导生制”:规模效益的项目制本科研究性学习模式

作者:佚名

需要的制度设计的切入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则会自生自灭。现实中,研究性学习所需的条件与传统教学制度有很多不相协调,如学生的独立性、成绩考核、课表太满、教师工作量、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造等问题,传统教学制度或不太关注,或使这种改造的风险由教师独担,因而推行本科研究性学习更难的是制度氛围的营造,这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
  
  4、本科生科研能力究竟应怎样评价与培育?
  传统教学中,本科生要写出一篇论文是很难的,达到发表水平更是凤毛麟角,主持或参与有甲乙方的紧密结合市场产品化需求的项目研究,包括项目谈判、结题鉴定等,在传统教学视野里很难实现,不仅教师认为很难,学生自己也认为不行,传统教学制造了“科研差生”。尤其是“产品化过程”,特别有利于培养从“学生到工程师”或者说从学校到职业的“第二个过渡”,这是传统教学难以充分实现的薄弱环节。
  Dian团队的实践表明,本科生有巨大的科研潜力,他们不仅能展现出科研能力的创新,而且还能展现出项目研究所需要的编制申请书、组织团队攻关、与委托方或客户谈判,尽可能满足甲方要求、进行项目结题鉴定、撰写论文并发表等一系列能力。在Dian团队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早期加入Dian团队有过系统训练的本科生往往是未经Dian团队训练的研究生们的技术领导、项目组长。还有一个现象是,在“第一课堂”课程学习中分数不高的本科生,参加Dian团队后迅速成长,表现出较高的研究创新能力,从而又反过来提高了课程成绩。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理论创新是惟一的,它只有世界第一,没有世界第二,而技术创新是多元的,如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容错率、产品“傻瓜化”等,也就是说,技术创新的门槛要远低于科学理论创新。所以,Dian团队选择技术创新路线既培养了学生到企业的适应能力,又遵循了人才成长规律。
  如何培育与挖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Dian团队的实践表明,一是要在“干中学”,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的题中之义,即缄默知识必须在干中学,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学习,项目研究有利于缄默知识的学习;二是要循序渐进,长线培养,Dian团队更愿意在低年级招新而不是高年级,当其经过Dian团队孵化后到了高年级,那就由“虫”变成“龙”了,其科研潜能就开发出来了。
  
  5、Dian团队的动力来源有哪些?
  根据前面的分析,其动力来源可简单概括为如下方面:①学校以战略的眼光致力于推动本科研究性学习,有重视实践的传统,电信系重视教改、重视实践一直声誉良好;②刘玉教授“宗教般的狂热”的投入;③“导生制”的成功;④确实使学生学到了传统课堂难以学到的知识技能,学生尝到了甜头,声名鹊起,学生趋之若鹰,从而也建立了严格的淘汰制;⑤高效有序创新型的管理;⑥师生追求卓越、追求成就达到了高度的互动和谐;⑦形成了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文化;⑧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机制,在四赢中稳步发展;⑨造血功能的加强和纳入体制内的探索,为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⑩刘玉教授慧眼识才,加上预备队员制度,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团队提供的条件与氛围达到了高度的匹配,学生们愿意留在团队,包括已经毕业的也愿意常回团队。一位曾是班上最后一名,成绩平均才60多分的本科生,对编程非常狂热。大二时,别人一个星期才能编完的程序,他一天就完成了,他小学的时候就曾自学过数据结构!这样的学生就是想把他赶出团队都难。又如,一位本科生是遇到困难决不回头,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牛人”。华为公司副总裁招聘他时就说:“那个学生一进门就和别人不一样。他谈什么东西都木讷,可一谈起技术来他就两眼放光,滔滔不绝。这个人是个怪才,以后我们公司有什么难题,别人解决不了的,这个人肯定可以。”果然,后来公司研制的某产品推向市场后有1/3出现无故死机,找了几个月,所有疑点都找遍了也没发现根本原因,公司专家组宣判了这个产品“死刑”。这个学生带着两个人,硬是不依不饶,最后解决了问题,为公司避免了大量经济和信誉的损失。
  
  四、结语
  
  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有“点”和“面”的问题,“点”是有个性的,自由对“点”的初期探索是可贵的,后期特别是“面”的形成,必须有制度平台支撑。Dian团队的实践拓展了本科研究性学习内涵,形成了“导生制”模式,从而创新了具有较大规模的项目制本科研究性学习模式。其实践表明,项目制本科研究性学习可以作为一个“点”取得极大的成功,而要展开“面”的实施,必须建设制度平台。华中科技大学正在进行的由“体制外”纳入“体制内”的探索,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性学习也许正是高水平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阿基米德”支点。
  
  [责任编辑:杨裕南]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