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一个把握 四个明确

作者:付友梅

审题而言,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作者在动笔之前,没有想清楚本文究竟想谈哪一个核心问题,既想谈奉献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又想谈推动社会发展:在推动社会方面,既想谈物质,又想谈精神;在精神方面,既想谈精神方面的实际奉献,又想谈“奉献精神”本身,……结果,由于思维的不确定,就造成了文章中心的不够明确与集中。此为其一。
  其二,这当然也与作者在写作之前没能想清楚本文的针对对象有关。其实,从原材料上看,“牛”和“猪”的奉献,其不同之处主要是主动与被动。情愿与不情愿的问题,如果你想批评,那针对的就应是像“猪”这样的人,如果你想赞扬,那就是像“牛”这样的人。这样,文章的中心就会非常鲜明与集中的。比如,批评“猪”一样的人,就可以写奉献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品质,如果不情愿,即使奉献了,也往往得不到人们的称赞,自己当然也就不会感到愉快与欣慰了。如果你想赞扬,那针对的就应该是像“牛”一样的人,分析“牛”之所以被世人常赞不已,就是因为他对人们的奉献是无私的、不计生前死后的,是完全心甘情愿的,这样的奉献。当然他自己也肯定是极为愉快的。如果明确了针对对象,那么前文我们提到的思维角度也就清楚了。其实本文适合从“怎么样”的角度写起,也就是说“奉献要积极主动”。然后再具体谈积极主动的意义和价值,当然,也可谈不积极主动的危害,这样,行文思路自然就可以正反对比,以此构思成文了。
  例文二: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张燕翎
  ①生命的价值何在?这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中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散文诗《枕木》给我们讲明了这样的道理: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②正如无数根枕木连成漫长的铁轨一样,无数人的生命也构成了一部人类的历史。孤零零的一棵树,十分平常,微不足道,当千万棵树成为千万根枕木。就能肩负起沉重的铁轨,托起巨龙般的火车,连成祖国的一条条大动脉,这时的枕木就显示出了它们的价值,它们的价值就在于牺牲了个体,奉献于人类。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只是“地球村”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匆匆过客,可当他为人类做出了奉献,其生命的价值就无法用金钱来估量了。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奉献是不计报酬的给予,是“一分热发一分光”,是青春、是忠诚、是智慧、是热情,是一种无私的爱心,甚至是无价的生命。因为有人奉献社会,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不断增加,人类才会不断前进。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长。
  ③枕木托起了铁轨,火车才能奔驰,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和财富,让想家的远方游子能快点回家,让离别多时的情侣快点团聚,让新疆的哈密瓜快点运到海南岛,让……。我们今天的现代化生活,实际上是躺在前人的奉献上“坐享其成”。现代化文明的种种“恩赐”,不正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生命与智慧的结晶吗?鲁迅先生说:“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己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爱迪生、哥白尼、牛顿、诺贝尔、李四光、邓稼先等数以万计的科学家。还有那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先辈们、先烈们,他们是托起人类社会的列车不断向更高一级前进的枕木,他们的生命闪烁着光辉,他们的人生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④现在有人认为奉献是愚蠢和吃亏的,“只有巧取豪夺多捞多得才是生命的价值”,“不拿白不拿,拿也白拿;不贪白不贪,贪了也白贪”这些人犹如遗漏在枕木下的粪土,实在太可悲了。如果有人把金钱、享乐看做是生命的价值。那无异于用一根根金条做成的手铐和脚镣缚住了自己的手脚。只剩下一张张贪婪的嘴来“吃”社会的财富,“喝”人民的血汗。这些现代文明社会肌体上的寄生虫们,与那些用双手对社会做出奉献的人相比,他们的生命一文不值。
  ⑤人只有对世界有所奉献,一生奋斗不息,才能自豪地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就是在这世界上留下有意义的东西。如果自己给予别人的是一片空白,则个人生命也就黯淡无光,毫无意义。一部人生哲学,“奉献”这个词永远是同“幸福”、“快乐”、“满足”连在一起的。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火药的发明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药上。他研制成功后,赢得了大量专利权,积累了许多财富。1896年,诺贝尔逝世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分别奖给世界上杰出的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贡献的人。”诺贝尔为科学奉献了一生。诺贝尔奖将永远促进着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⑥我们享受着前人的奉献,同时又担负了给同代人乃至后人做奉献的重任,正如一根枕木在铁轨中的作用一样,这就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人生哲学。最后,我想用艾青的诗自勉:“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分析:本文也是一篇论文,从文题和首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是从“为什么”角度确定的中心。这个中心虽不是本话题最贴切的角度,但也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以叫切题。同样一个话题,本文审题比较成功,中心既切题,又集中一贯。
  从各段加粗的文字不难看出,全文紧紧围绕文题和中心论点“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展开,不枝不蔓,中心一贯到底。在思维角度上,作者从“为什么”角度人手,以“枕木”为喻,清楚具体地谈明了生命价值与奉献的关系。
  其次。本文针对鲜明也是达到上述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开篇就提出生命的价值何在?这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中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语: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中学生。这就告诉我们本文所谈生命的价值问题针对范围较窄,主要是指当代中学生的。那么当代有什么特点呢?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由于注重经济价值,注重个人价值,常常会使人忽略别人和别种事物。特别是忽略奉献意识。而在各种人中那些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更容易概念模糊。所以要谈生命的价值,对这部分人谈似乎也是最有价值的了。正因为针对明确,所以行文当中也处处有所针对,比如第二段中说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地球村”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匆匆过客,第三段说我们今天的现代化生活、现代化文明的种种“恩赐”,第五段中说人只有对世界有所奉献,一生奋斗不息,才能自豪地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就是在这世界上留下有意义的东西。如果自己给予别人的是一片空白,则个人生命也就黯淡无光,毫无意义。第六段说我们享受着前人的奉献,同时又担负了给同代人乃至后人做奉献的重任……这些语句处处扣住“时代”和“我们(每一个个体)”,处处扣住“前人”,也处处扣住“人生价值”,这些语句或明或暗,都真切地让人看到作者是在毫不含糊地做着中学生这些时代青年的思想工作,形象生动,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人清晰畅达、顺理成章之感。不像有些习作那样,大话连篇,东拉西扯,看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