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伯克修辞学思想研究述评
作者:邓志勇
与社会现实之关系的类似论述相比,伯克的观点恐怕也要早二、三十年。第三,就解构哲学而言,伯克的解构方法也很值得借鉴。譬如,伯克提出的“不协调而导致的视角”(perspeetive byincongruity)为人们考察包括语言使用在内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解构主义的方法论。所谓“不协调而导致的视角”是指通过把两个看来相矛盾的术语放置一起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引向一个真理。采用新观察视角,可对社会某些方面进行再考察,从而发现以前未能发现的东西,这和Foucault(1969)的知识考古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伯克认为,任何符号的使用只不过是一个视角与另外一个视角之间的竞争,其目的在于使自身被人们当作现实来接受。根据这个观点,人们习以为常的“真理”换用另一个视角来看就可能不是真理。真理是象征行为建构的结果。伯克的观点告诉人们,现实是可以建构的,对所谓的“真理”要敢于质疑。(关于伯克与Derrida的关系,见Chesebro,1995)
伯克对社会学的贡献也有目共睹。社会学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之上的:人的行为既不是随意的、无规律的,也不是神秘的。这个理念成了研究那些导致社会秩序和混乱的动机原则的必要先决条件。伯克对社会学之贡献,从著名伯克研究学者Rueckert(1969)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伯克的戏剧主义哲学观为人们考察人际互动、人际关系提供了有益的视角。比如,伯克(1966)对人的定义为社会学对社会人进行准确的认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又如,伯克的“同一”理论,为人理解社会中的交往象征行动提供了富有阐释力的框架。就其理论体系而言,伯克的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用象征行动彼此互动,从而达到彼此“同一”并和谐共处的理论,这是社会学性质的理论。伯克的“象征行动”与著名社会学家G.Herbert Mead的符号互动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难怪有学者把当代修辞学描述为“社会学性的”,因为,当代的修辞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正是伯克。伯克与社会学家、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ns,Willian Goffman,HughDalziel Duncan都有过密切的交往,并对他们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社会语言学就产生于DellHymes与伯克之间富有成果的学术性交往之中。(参见Jordan,2005)Hymes受伯克关于动机研究的启示,并按照伯克的建议去关注“社会规范”。社会学家Duncan很多论著都是关于或者说运用伯克理论的成果,他一直在试图从伯克理论那里发展出一种研究社会的方法和工作模式。(参见Rueckert,1969:260)伯克对社会学的影响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注意,目前已发表有大量论著探讨伯克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参见Ovefington,1977;Gusfield,1989)
伯克的理论对英语写作教学也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在美国,写作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个是写作的线性模式阶段,它强调产品即文章;第二个阶段是心理模式阶段,它强调写作者在写作中的认知过程;第三个阶段主要关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所谓互动,是指写作中读者和作者之间意义交流的一种磋商,是作者与读者不断调整自己直到他们之间所设定状态的交接点。(当今教学领域里的所谓“合作学习”其实就带有一种社会学性质。)基于伯克理论,写作不是把想好的东西写在纸上,而是一个交际过程,一个人际间互动过程,一个修辞者说服听众的过程,一个修辞者与听众“同一”的过程,写作者应该想方设法与读者在价值、态度、知识、认知、思维模式等方面寻求共同点(参见邓志勇,2002)。在国外,把伯克理论运用于写作教学与研究的尝试也不少,(参见Gesa Kirsch&Duane H.Roen,1990)在国内,也有学者把伯克理论应用于写作教学研究。(参见邓志勇,2002)
2 国内外伯克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1国外伯克研究的历史回顾
在美国,对伯克的研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一直到现在仍然经久不衰,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据伯克研究专家Crable给笔者提供的材料,Toomer(1924)是最早对伯克进行研究的学者——当然是对其文学作品的评论。就伯克作为文学评论家和修辞学家来说,Hyman(1948)的Kenneth Burke andthe CHtieism of Symbolic Action和Hochmuth(1952)的kennethBurke andthe。“nww Rhetoric”是早期研究伯克比较著名的论文。在著作方面,比较重要有:Rueckert(1969)的Kenneth Burke and Drama ofHuman Relations(《伯克与人类关系之戏剧》)、Brummet(1993)的Landmark Essays Kenneth Burke(《伯克研究重要论文集》)、Wess(1996)的Kenneth Burke:Rhetoric,Subjectivity,postmodemism(《肯尼思,伯克:修辞学、主体性与后现代主义》)、Brock分别于1995和1999年编辑出版的Kenneth burke and Contemporary eu-ropean Thought:Rhetoric in Transition(《肯尼思,伯克与当代欧洲思想:转折期的修辞学》)和Kenneth Burke and the 2ist Century(《肯尼思,伯克与21世纪》)等等。最早研究伯克的博士论文是Macksoud的The Literary Theories ofKenneth Burke andthe DiscoveryofMeanings on OralInterpretation(《肯尼思,伯克的文学理论与口译意义的发现》)。
笔者2005至2006年在美国访学期间所接触到关于伯克的研究专著和论文集不下15本。因为伯克思想的博大、精深和超前,至今恐怕没有多少学者敢说完整、准确把握了伯克的理论。这个事实在Bloom(1975),Henderson&David(2001)和Rueekert(1982)等论著中显露无余。
伯克研究的经久不衰和硕果累累,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的伯克研究会有关。该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之后每3年召开一次国际研讨会,2008年6月29日至7月1日,该研究会召开了第7届国际研讨会,有来自美国、德国和中国的一百多位学者参加,其中不少是当前一流的修辞学家。
根据伯克研究专家Rountree提供的统计数据,目前涉及伯克研究的各类文章、著作已多达1500余种,相关情况见以下两表(http://kbjoumal.org/book/export/html/177):
从1920年代至今,每10年研究伯克的相关文章、著作综合统计见表二。
不难看出,伯克研究历史悠久,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伯克研究不但没有消退,还在不断旺盛起来,从1980年代起,伯克研究成果有较大幅度增长。